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5篇
  免费   612篇
  国内免费   1460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98篇
地球物理   424篇
地质学   3390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32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郭锐  曾国光 《矿产与地质》2008,22(3):236-240
通过对粤东地区地层和岩石中成矿元素含量和区域地质背景的分析,认为粤东地区铜铅-锌-银成矿作用与燕山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中银-铜-锌以下地壳来源为主,铅则以上地壳及沉积地层来源为主。  相似文献   
52.
西藏冈底斯矿带成矿作用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冈底斯带矿床众多,类型复杂,主要有斑岩型铜(金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铅-锌(银)矿床、层控铅-锌-银矿床、火山岩型金-银矿床及雄村式铜-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表明,冈底斯带南部的矿床与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的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北部的矿床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陆陆碰撞及碰撞期后构造岩浆事件有关。冈底斯带与洋壳的俯冲-碰撞有关的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条件优越。西藏高原在碰撞后发生了快速抬升剥蚀,部分矿床顶部出现低温组合矿化,多数矿床保存良好。  相似文献   
53.
The Oberstdorf nappe of the Western and the Laab nappe of the Eastern Rhenodanubian Flysch (ERF) were independently identified as out-of-sequence thrust units by facies studies (Mattern 1999) and zircon analyses (Trautwein et al. 2001a, b, c), respectively. A new look at both areas reveals mutual similarities and new evidence for the out-of-sequence concept. Paleocurrent and heavy mineral data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e sediment influx directions. From the Barremian to the mid-Campania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asin segments were fed with south-derived garnet and north-derived zircon/”ZTR” (i.e., zircon, tourmaline, and rutile). Because both out-of-sequence units are relatively rich in zircon/ZTR they must have occupied the northernmost basin position. In the Western Rhenodanubian Flysch segment, the Sigiswang nappe occupied the central and the Üntschen nappe the southernmost basin position. In the ERF segment the central basin is represented by the Greifenstein nappe and the southernmost basin by the Kahlenberg nappe. Both out-of-sequence units do not occur in the northernmost and tectonically lowest posi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nappe piles as they were thrust over the other nappes. The reconstructed basin positions of the thrust units are suggested by the observation of a gradient in heavy mineral content in the thrust units. This paleogeographic arrangement is least problematic and renders models with differently positioned thrust units, requiring debris-shedding intrabasinal ridges, as unnecessarily complicated. Instead, we suggest that gradual changes in heavy mineral composition existed in across-basin direction. Garnet may stem from the Central Gneiss Complex of the Tauern window and formerly exposed lateral equivalents, all representing the southern Mid-Penninic zone. We assign the Falknis/Tasna nappe and formerly exposed lateral equivalents to the northern Mid-Penninic zone which served as the zircon/ZTR source. Interpreting Ebbing’s (Ph.D. thesis,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pp 1-143, 2002; Fig. 6.10) density section, we suggest that Mid-Penninic crust exists beneath the Central Gneiss Complex. During the latest Cretaceous much garnet was also N-derived. This may reflect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consumption of the North Penninic basin.  相似文献   
54.
藏东八宿地区泛非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5.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 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及其年代学,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期关注程度较低的侏罗纪花岗岩类岩浆作用的性质。目前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带未发现侏罗纪火山岩;在冈底斯东部地区,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几乎同时发生于南冈底斯(叶巴组火山岩和鸟郁、尼木花岗岩类)、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宁中、金达、布久花岗岩类)和北冈底斯(聂荣花岗岩类),中晚侏罗世接奴群和拉贡塘组火山岩断续分布于北冈底斯,晚侏罗世岩浆活动零星分布于沙莫勒一麦拉一洛巴堆~米拉山断裂以北。将冈底斯侏罗纪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古地磁重建资料和其他新发现.认为冈底斯带侏罗纪这种岩浆活动的特点可用班公湖一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56.
藏东吉塘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察雅县吉塘镇澜沧江以西的酉西和泄巴发现冰海杂砾岩,是藏东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东首次发现的冈瓦纳相沉积岩,基本特征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相同,而吉塘镇澜沧江以东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与古生物则是典型扬子型的。冰海杂砾岩的分布范围大致代表冈瓦纳大陆塔尔切尔冰期影响的空间,并具有时代对比价值。这些资料可能说明一个事实,藏东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的东部边界为北澜沧江断裂带。  相似文献   
57.
西藏札达盆地控盆断裂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札达盆地是喜马拉雅构造带中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其演化过程与盆地两侧的控盆构造密切相关。对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本区构造控盆的认识。因此,在对盆地构造地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的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札达盆地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札达盆地的演化明显受盆地两侧边界断裂的控制,札达盆地是在整体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不同块体差异隆升作用的结果。其南侧的控盆断裂为北倾的正断层,北侧的控盆断裂为南倾的逆断层,二者共同形成了南降北升的翘板式断陷盆地运动过程,是喜马拉雅地块在陆内汇聚挤压构造环境中构造应力场调整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8.
应用生烃动力学法研究川东上二叠统烃源岩生烃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今川东上二叠统烃源岩生烃史研究具有局限性.首先,没有对上二叠统Ⅰ-Ⅱ1型灰岩生油、Ⅲ型泥岩的生气史分开评价;其次,海相镜质组反射率通过拟合公式换算成镜质体反射率评价烃源岩成熟度具有局限性.针对上述不足,笔者通过热模拟实验,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标定出两类源岩生油、生气的动力学参数,并结合川东地区的埋藏史及热史,模拟出源岩有机质的成烃转化率曲线.研究表明:上二叠统灰岩、泥岩有机质在距今200 Ma和190 Ma分别进入了生油、生气门限,而在距今170 Ma和140 Ma生烃结束.  相似文献   
59.
西藏扎布耶盐田盐渍土的改性配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盐渍土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掺入不同比例石灰或水泥的方法进行改性处理。经击实、抗剪和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土掺入石灰或水泥改性后,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强度指标等均有增加,特别是内聚力迅速增长。研究表明,盐渍土混合料的性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改性后的混合料可用于修建盐田埝堤类相关工程。  相似文献   
60.
系统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岩相学、元素及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源区性质,并与喜马拉雅带二叠纪火山岩进行了对比研究。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近东西向集中分布在冈底斯构造带中北部地带,空间上从东至西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渐次减小,时间上从早至晚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总体由弱到强。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从早到晚岛弧造山作用经历了初始岛弧→早期岛弧→成熟岛弧的发展演变过程,火山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原始岩浆在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有俯冲洋壳及随带的深海沉积物和再循环进人地慢的地壳物质组分的强烈混染,明显不同于受地壳物质组分强烈混染的喜马拉雅带二叠纪陆缘裂陷型火山岩。综合研究冈底斯带及其邻区近年来的最新调查与研究成果,从北向南拟建了石炭纪—二叠纪冈底斯岛弧→雅鲁藏布江弧后裂谷盆地→喜马拉雅陆缘裂陷盆地的弧盆系时空结构演化模式,探讨了冈瓦纳大陆北缘石炭纪—二叠纪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造山作用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演化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机制,讨论了冈底斯带松多乡榴辉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