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1800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71.
张焱杰  徐备  田英杰  王志伟 《岩石学报》2018,34(10):3083-3100
本文选取内蒙古二连浩特东北部本巴图地区,通过对石炭-二叠纪沉积典型地层的剖面测制、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分析,查明其充填层序、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伸展构造的演化过程。来自石炭-二叠纪地层的3个凝灰岩样品中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98Ma、302Ma、303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303~298Ma,即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应归属格根敖包组。沉积环境研究揭示石炭-二叠纪沉积地层发育两个从前三角洲相到三角洲前缘相的旋回,其沉积速率估算结果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裂谷盆地沉积速率相似。锆石Hf同位素特征分析表明,从约400Ma到约300Ma,其演化趋势具有新生地壳明显增多的特点,揭示从早中古生代年轻造山带形成到晚古生代伸展作用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晚古生代北造山带的沉积演化和伸展作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磨拉斯盆地形成,以盆地南缘泥鳅河组为代表;第二阶段为贺根山伸展带发育阶段,形成超基性-基性-酸性的岩浆组合;第三阶段为稳定的陆表海环境,以晚石炭世本巴图和阿木山组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为代表;第四阶段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第二次伸展,发育格根敖包组火山-沉积岩系组成的三角洲沉积,具有陆内裂谷盆地性质。  相似文献   
72.
内蒙南部林西县至正镶白旗林西—正镶白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类型繁多的同生变形构造。除前人报道的滑卷层理、滑塌褶皱、滑塌砾岩和浊积砂砾岩以外,还有本文首次发现的大量球状体,包括滚动纺锤体、叠加滑卷球核、砾核滚动球、砂质滚动球和泥质滚动球。形态结构、成分组成和地层分布研究表明,这些构造形体均属重力成因和形成在陆棚—斜坡上。不同类型的构造形体可以组成来源演变序列,显示重力作用的加强,如滑卷层理通过"叠加滑卷"变成滑卷叠加球核,再通过"滚动粘结"变成滚动球体。它们形成和保存都受特定环境因素控制,因此各自具有特殊指相意义。大量同生变形构造出现,反映沿华北板块北缘出现陆棚、斜坡和深水海槽环境,证明晚二叠世兴—蒙海槽再次裂开,并形成"林西—九台裂陷带"。  相似文献   
73.
Various Palaeogenic deforma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aoyang Sag. Based o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structure features and activity of main faults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Xianxian detachment fault,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Raoyang Sag, was still active during the Cenozoic and controlled the basinal deformation. The detachment depth and deformation of the Xianxian detachment fault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rea-balance theor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patterns of the Paleogene structures vary considerab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s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Xianxian detachment led to a westward migration of the deposition cen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uplifting of the dome related to the detachment resulted in fast denudation of the overlying sediments in locals. The deformation of detachment fault and activities of the major faults controlled the Paleogene de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Raoyang Sag.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74.
对川西南荥经坳陷内三口页岩气井尤其是川荥页1井奥陶系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观察和分析。三口钻井在梁山组之下均发育十余米厚的灰黑色泥岩,其中川荥页1井灰黑色泥岩厚近16m。沉积相分析认为灰黑色泥岩为浅水陆棚相,泥岩之下发育的大套砂岩为滨岸近滨亚相,总体向上海水逐渐变深。砂岩中发育丰富的沉积软变形构造及波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等构造。川荥页1井上部泥岩中见大量三叶虫、笔石和腕足等化石及其碎片,鉴定表明含有代表中下奥陶统的常见生物分子,如对笔石(Didymograotus sp.)、大洪山虫(Taihungshania sp.)等。该套砂泥岩组合在沉积相及古生物化石等方面明显区别于荥经坳陷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与研究区及邻区中下奥陶统红石崖组、湄潭组、大湾组、大官山组中段等层位相当。  相似文献   
75.
史猛  康凤新  张杰  高松  于晓静 《地质学报》2021,95(5):1594-1605
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地壳剧烈运动将胶东半岛划分为胶北隆起、胶莱凹陷、胶南-威海隆起三大构造单元,其中隆起山地区广泛分布花岗岩、变质岩,凹陷盆地区主要分布砂岩沉积地层,胶北隆起区与威海隆起区相对于胶莱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为系统分析胶东半岛大地热流值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本文在分析胶东半岛构造-热发展史、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分布、岩石热导率、钻孔岩性与测温数据、地热流体化学成分等基础上,发现胶东半岛地热资源均为断裂构造控制类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其热源主要为三元聚热:导热断裂带水热对流、大地热流传导、地下水运移传导-对流;构造分布、岩石热物性、地热热储分布、地下水活动等是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胶东半岛地温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隆起-凹陷分流聚热模式与概念模型,即隆起山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高的侵入岩、变质岩为主,凹陷盆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岩为主,低导热率、低渗透率的凹陷区底部更像是一个相对隔热、隔水的顶板,使得来自地壳深部的大地热流及携带热量的流体、气体等在上涌的过程中在凹陷区的底部发生折射与再分配,从而导致热流在隆起山地区的底部形成一个温度相对更高的聚热区,反映在地表即是隆起山地区相对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特别隆起山地区轴部位置为热流值最高的区域,高热流值区域分布形态呈NE、NNE向分布,基本与胶东半岛NE、NNE向的深大断裂走向一致,该模式的提出可以更好地为胶东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76.
李威  李友川  兰蕾  傅宁  王柯 《地质学报》2021,95(3):913-923
2018年中国东部最大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气田的发现,一举打开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展现了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渤中凹陷发育多套不同成熟度的烃源岩,位于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气田凝析油与天然气并存,近年来于该地区的天然气成因及形成条件多有研究,但是对于凝析油的形成则少有研究。本文以渤中19-6气田为例,探讨多套烃源岩发育的复杂油气区凝析油的成因及与天然气的关系。渤中19-6气田6个凝析油样品化学组成及其变化特征精细分析对比表明:该区凝析油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含有较丰富的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环烷烃和苯、甲苯等低碳数芳烃,金刚烷类化合物较发育,高碳数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较低,综合判断凝析油属于混合偏腐殖型高熟原油。结合该区凝析油与天然气对比结果认为,该区凝析油和天然气属于同一套烃源岩在同一阶段所生成的烃类化合物,两者相伴而生,均属于烃源岩原生产物。  相似文献   
77.
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在高、中、低渗储层表征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在特低渗储层研究中仍然很少涉及。以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升554断块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特低渗储层为例,划分出E、G、P三种流动单元类型,从E类至P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逐渐减小。流动单元物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均表明流动单元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分析了沉积相及开启型正断层对流动单元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在特低渗储层尺度内,流动单元自身的渗流能力对油藏开发的作用已经很小,而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差异引起油藏开发效果的不同也已不明显,开发效果主要取决于砂体射开厚度、注水效果等开发因素以及断层渗流通道、泥岩渗流屏障、砂体厚度等地质因素。这与以往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中普遍认为的"流动单元渗流能力越强,油藏注水开发效果越好"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通过本文以期为特低渗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为特低渗油藏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8.
The two-dimensional problem of the generation of water waves due to instantaneous disturbances prescribed at the bed of a beach sloping at an arbitrary angle is studied here. It is formulated in terms of an initial-boundary-value problem for the velocity potential describing the motion in the fluid region assuming the linear theory. Using the Laplace transform in time and the Mellin transform in distance, the problem is reduced to solving a difference equation whose method of solution is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in the literature. The form of the free surface is obtained in terms of a multiple infinite integral that is evaluated by the method of steepest-descent. For some prescribed forms of the disturbance at the bed of the beach, the free surface is depicted in a number of figures for different beach angles. It is observed that as the beach angle decreases, the maximum wave height increases, which is plausible.  相似文献   
79.
EvaluationofForecastPerformanceofanEconomicalExplicitTimeIntegrationSchemeinaLimitedAreaModeloverIndianRegionA.Bandyopadhyaya...  相似文献   
80.
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济阳坳陷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首先从岩性、沉积结构和构造、砂体形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等方面论证馆陶组上段为山麓洪积相和河流相沉积,其中它们又可进一步细分为10种亚相或微相。其次,详细论述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同时还指出了油气分布与沉积相带的关系。此外,本文还指出馆陶组上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河流流向、最终汇水区及当时的古气候条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