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综合应用 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最优综合评价模型、广义量化方法及灰色理论,探讨了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改进了现有权重计算和指标量化方法;建立了城市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开发了城市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支持系统。应用该系统对西南三省和华南二省区的59 个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多层次综合评价及灵敏度分析,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2.
A method is presented by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initial rate of chemical reactions when the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re varied according to a response surface design.The method is intended as acomplementary method for analysing data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s in synthetic chemistry when theobjective is to optimize the yield of the reaction.Data obtained by simulations have been used to develop the method.From the simulated reactions itis shown that sequential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yield of the reac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estimate modelswhich describe how the parameters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of the yield vary over time.The derivativesof these time functions of the response surface parameters can be used to define a rate function whichdescribes how the vari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fluence the rate of the reaction.It is shown how such rate functions can be used to afford reasonable estimates of the initial rates ofthe reaction.The initial reaction rates thus estimate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kinetic order of thereactants and also to provide estimates of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reaction.A thorough discussion of how canonical analysis of the rate function may assist in the elucidation ofreaction mechanisms is given.  相似文献   
123.
袁曦明  何应律 《地球科学》1994,19(1):60-64,T001
对硅灰石矿物发光材料进行了人工合成研究,在合成试样中,分别掺入少量Eu^3+,Gd^3+,Pb^2+,Mn^2+等激活剂,于1000℃或1180℃条件下分别通入H2S(g),H2O(g)以及用NH3,H2O吸收CO2(g)等方法进行合成低温TC型三斜硅灰石和高温型假硅灰石,合成产物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实验,对合成过程中温度高低,时间长短、冷却快慢、降低温度合成高温型假硅灰石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4.
堤防工程安全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在对国内外有关堤防工程安全评估研究工作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堤防工程的管理现状和发展前景,从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的含义、影响堤防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的量化处理和权系数的选择、评估指标集的选取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堤防工程安全评估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对堤防实时监测工作的几个环节给予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堤防工程安全评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5.
新建铁路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特点往往是地质灾害的种类多,影响因素复杂,常规方法不易客观定量的体现各区段在危险性方面的差异。本文在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新建铁路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6.
阿司匹林的合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水杨酸和醋酐为原料经O-酰化反应合成阿司匹林,比较了三氯化铝、三氯化铋和无水碳酸钠三种不同催化剂以及反应条件对合成的影响,找到了最佳催化剂和最佳反应务件,即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其用量为水杨酸的2%,水杨酸与醋酐的摩尔比为1:2,反应时间为30min,回流温度为85℃左右,阿司匹林产率可迭72.6%。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催化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催化剂。同时,本法简单、快速、经济、无污染,产品质量好,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7.
黄钾铁矾是酸性矿山废水(AMD) 中常见的次生矿物,能有效吸附AMD中Cu、Pb、Zn、Gd、As等重金属元素。不 同条件下形成的黄钾铁矾微形貌不同,其吸附能力也不同。文章通过化学法和微生物法合成了黄钾铁矾,并在粤北大宝山 矿酸性矿山废水中采集了含黄钾铁矾的泥样。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 和X光衍射(XRD),对三种不同条件下形 成的黄钾铁矾进行鉴定和微形貌特征观察,并分析黄钾铁矾的形成条件。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pH值2.0~2.5时能够化 学合成黄钾铁矾,其晶体粒径约2~10 μm,且晶形呈板状;而在65℃时,可在pH2.0~3.0之间化学合成黄钾铁矾,但晶形 差。微生物法合成黄钾铁矾pH范围是2.0~5.0,其晶形完好,呈菱面体且晶体大小比较均匀,而约为2~4 μm。酸性矿山废 水中的黄钾铁矾形成的pH值为2.5~3.5,晶形为菱面体形,单个晶体大小多为1~2 μm。根据其形成条件和微形貌特征,文 章推测酸性矿山废水中形成的黄钾铁矾可能是微生物成因。  相似文献   
128.
本文报道水热合成硅酸钡铜(BaCuSi_4O_(10))的光吸收谱和EPR谱。EPR测量表明,在硅酸钡铜中,Cu~(2 )离子位置有轴对称性。在这种对称性下,一般只能观察到三条Cu~(2 )离子的吸收谱带,但在BaCuSi_4O_(10)的吸收谱中却观察到了四条。这一矛盾用~2Eg激发态的动态Jahn-Teller效应来解释。本文提出的~2Eg和~2A_1g能级的相对次序与文献[2]的相反,文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跃迁频率和g因子的计算值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与观测值一致。  相似文献   
129.
李文英  胡新亮 《地震》1993,(6):7-14
本文将地震过程视为一个复杂系统,随着孕震过程的发展,系统从平衡态向着远离平衡态方向发,不稳定性增大,并向着失稳态接近,这时大量前兆发生发展,复杂发生增加。文中应用系统科学中的信息集成方法分析前兆异常,确定异常综合,用统一的系统叁量概率合成、信息熵、有序度等作为系统由向非过渡的标志。结果表明,用信息综合集成方法分析后的异常反映了孕震过程演变到短期阶段。该方法为短期地震预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具有实  相似文献   
130.
根据广西强对流天气的普查和统计分析,将全区日出现雷雨大风、冰雹总站次≥5的作为区域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对1990~2001年共12a春季(2~5月)广西所出现的51次区域性强对流过程的环流形势场和对强对流天气有指示意义的一些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得出了广西产生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的分布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