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413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357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504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41.
Anorthositic series apatites of the Duluth Complex, Minnesota, USA, have high spontaneous fission‐track densities of up to ~107 cm–2 and a homogeneous age of ~900 Ma, allowing high‐precision fission‐track dating based on LA–ICP–MS U analysis. Absolute fission‐track dating, track‐length measurement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a cooling history, which is essential for age reference materials. Preliminary inverse modelling for a sample with a shortened track‐length distribution yielded a monotonic cooling history from ~100°C at 925 Ma. The apatites incur an over‐etching problem when employing the commonly used etching protocol involving 5.5 M HNO3.  相似文献   
142.
The accurate forecasting of tropical cyclones(TCs) is a challenging task.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dry-mass conserving(DMC) hydrostatic global spectral dynamical core on TC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DMC and total(moist) mass conserving(TMC) dynamical cores. The TC forecast performance was first evaluated considering 20 TCs in the West Pacific region observed during the 2020 typhoon season. The impacts of the DMC dynamical core on forecasts o...  相似文献   
143.
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演进与发展,都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都已进入信息时代,成为分属工科和理科的两门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述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分析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各自的发展过程,描述了各自的演进轨迹,特别是分析了信息时代的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各自特点;就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在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中的作用,分别从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的两种思维、发展过程、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的"分异"与"聚焦";最后,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空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和"空间参照与时间参照是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两个基本参照系统"的观点,认为军事测绘学和军事地理学都是研究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且运动着的物质,但研究的具体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有很大区别,必将在无限和有限统一的空间和时间中深化各自的研究内容、开拓各自的研究范围,创新各自的研究方法,同时又更加紧密地聚焦于战场地理环境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144.
无砟轨道的静态检测通常是沿着轨道线路对轨枕逐个检测,这样做虽然能够满足工程精度的需要但是工作效率较低。文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插值方法的优缺点,最终选择通过三次样条插值对静态轨道检测的隔轨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贵广高铁检测工程在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案下,对高铁线路直线段和曲线段的插值结果进行分析。并且用内插后的轨检数据结果与连续测量后得到的轨检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条件下最有效、最准确的测量与数据处理的实施方案,工程实践证明,文中提出的检测与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45.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105-120°E, 5-20°N) convection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genesis and track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tropical cyclones(TCs) we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daily average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OLR data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best-track data from 1979 to 2008.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s of ISO on TC mov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rge-scale circulation were discussed by a trajectory model. It was found as follows.(1) During the SCS summer monsoon, the SCS convection exhibits the ISO features with active phases alternating with inactive phases.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pattern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uring these two phases. When the SCS convection is active(inactive), the SCS-WNP monsoon trough stretches eastward(retreats westward) due to the activity(inactivity) of SCS monsoon, and the WNP subtropical high retreats eastward(stretches westward), which enhances(suppresses) the monsoon circulation.(2) The amount of TC genesis in the active phase is much more than that in the inactive phase. A majority of TCs form west of 135 °E during the active phases but east of 135 °E in the inactive phases.(3) The TCs entering the area west of 135 °E and south of 25 °N would move straight into the SCS in the active phase, or recurve northward in the inactive phase.(4)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ering flow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e(inactive)phases is in favor of straight-moving(recurving) TCs. Meanwhile, the impacts of the locations of TC gene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 track cannot be ignored. TCs that occurred father westward are more likely to move straight into the SCS region.  相似文献   
146.
李天宇  朱伟军  马阳  王森  李欣 《大气科学》2017,41(5):1059-1075
基于1960~2014年NCEP/NCAR(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NCPC(美国气候预报中心)的海温资料和大气环流及海洋指数,通过风暴轴指数、经验证交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冬季北半球北太平洋风暴轴(PST)和北大西洋风暴轴(AST)之间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协同变化特征,并利用回归和相关分析对风暴轴的年际和年代际协同变化特征与同期海气系统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从所定义的冬季北半球两大洋风暴轴的纬度、经度和强度指数来看:三个指数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其中年际分量的方差贡献远大于年代际分量;对于单个风暴轴来讲,无论是滤波方差场原始序列还是其年际分量和年代际分量序列,每个风暴轴各自的纬度指数和经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每个风暴轴各自的南北位移和东西位移具有很好的协同性;虽然从原始序列来看,两个风暴轴之间各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均并不显著,但是对于年际分量序列和年代际分量序列,两个风暴轴之间均具有显著的协同性变化,其中,在年际尺度上,两者仅强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在年代际尺度上,AST的经度(纬度)变化与PST的强度(纬度及强度)变化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2)EOF结果表明,两个风暴轴之间协同变化的空间结构在年际尺度上反映的主要是强度的变化,第一模态为两者强度在其气候平均位置附近同时减弱(增强)并伴随AST整体和PST东部均略有北抬(南压),第二模态为两者强度在其气候平均位置附近同时减弱(增强)并仅伴随AST整体略有南压(北抬);而在年代际尺度上,第一模态为AST整体偏北(南)中东部偏强(弱)与PST整体偏南(北)中东部偏弱(强)的反位相协同变化;第二模态为两个风暴轴的强度在其气候平均位置附近同时增强(减弱)的一致性协同变化。(3)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风暴轴之间以不同模态协同变化时,与同期海温、遥相关型及环流异常等海气系统之间均呈现出很好的空间耦合关系,但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7.
针对由于大跨钢桁梁形变导致其上设置的轨道控制点(CPIII)空间位置的变化,进而导致轨道平顺性的测量结果受到影响的问题,该文从轨道维护角度出发,探讨大跨钢桁梁形变对轨道测量及平顺性影响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对大跨钢桁梁形变引起的自由设站坐标、钢轨几何位置测量值以及轨道平顺性指标3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表明:对于直线段大跨钢桁梁部分的轨道平顺性影响较小,对钢桁梁与两端混凝土梁连接处的轨道平顺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8.
利用有限混合模型FMM聚类算法,将1951—2012年夏秋季(6—11月)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路径数据集分为三类,并对三类不同路径TC的季节变化、发生频数、环流形势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每类TC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1)在夏季,第一、二类TC出现频数高于第三类,但在秋季第三类TC发生频数最高。2)第一类TC生成位置偏北,强度较强,生命史较长,路径略有向北发展的趋势,影响区域最广;第二类TC生命史最短,主要影响我国两广、福建一带;第三类TC生命史最长,路径略向西北方向发展。3)第一类TC在生成和消亡时的辐合程度最强,且副高脊线西伸脊点位置偏北;第二类TC在消亡时低层辐合最弱,且副高脊线西伸脊点位置偏西;第三类TC在生成时纬向风垂直切变最强,且副高脊线西伸脊点位置偏东南。  相似文献   
149.
利用国家气象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整编的西北太平洋1970—2009年热带气旋(TC,Tropical Cyclone)及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2005—2010年的TC路径预报误差资料,应用百分位法,确定TC移动速度异常指标,分析了40 a来西北太平洋TC移动速度及其变化异常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TC速度预报误差对路径预报误差的影响及其与大尺度引导气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西北太平洋TC移速及移速变化累积概率达95%(5%)分位数的阈值分别为10.8 m·s~(-1)(1.43 m·s~(-1))和2.42m·s~(-1)(-1.72 m·s~(-1))。2)快速移动及加速的TC大都出现在日本海地区,而缓慢的和减速移动TC主要出现在南海区域。3)TC移动速度异常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快速移动的TC在5月出现的频率达到最高,缓慢移动的TC在10月频率达到最高,加速移动的TC在6月频率达到最高。4)近6 a的TC移速预报误差对TC路径预报误差的贡献平均约为41.6%。5)对TC路径预报误差偏大,且移速预报误差贡献大的个例分析显示,该个例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偏弱使TC移动速度偏慢。而如果预报的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偏强,使预报的TC移速偏快,那么就容易导致大的路径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150.
基于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再分析资料(ERA-40),使用涡旋追踪和合成技术、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差异。结果发现,南、北两个源地风暴在结构上和内部动力过程上均存在着显著不同。南支源地(40°N以南)风暴底层比高层强,与线性斜压模式中的最不稳定模态结构相似;而北支源地(40°N以北)风暴则正好相反,与下游发展理论所描述的斜压波结构相似。并且发现,南支源地风暴的非地转风场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能量学诊断结果显示,南支源地风暴的能量源除了斜压不稳定外,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正压不稳定,而北支源地风暴中则是存在弱的动能逆尺度传输。此外,南支源地风暴的浮力转换和非绝热做功均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其主要原因是南支源地风暴的垂直运动更强,风暴中的水汽更加充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