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618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72.
张伟  柳飒  韩文中 《江苏地质》2014,38(4):599-607
沙一下沉积时期,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海斜坡和歧北低斜坡滨海地区主要沉积类型为重力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沧县隆起。同时在滨海地区CT16×1等井沙一下部分取样薄片中发现鲕粒的存在。通过对歧口凹陷300余口井沙一下亚段薄片等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滨海地区沙一下层段中的鲕粒为异地鲕粒,其来源主要为板桥斜坡及滨海斜坡,以上地区在沙一下沉积时期虽然仍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但在某些短时段内,存在"暖、清、浅"的区域性欠补偿的高钙清水沉积,发育含鲕粒的碳酸盐岩,形成的原地鲕粒在后期重力流滑塌等事件活动的作用下,沿着滨海、港东断层等输送通道被搬运至滨海地区。通过此次鲕粒来源分析,一方面重新梳理了歧口凹陷两大盆外物源(北部燕山、西部沧县隆起)的波及范围,深化了对歧口凹陷沙一下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发展形成了利用地震相、测井相、岩芯相和薄片相"四相合一"的沉积体系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73.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是该盆地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然而,西湖凹陷渐新世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类型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井、震为基础,岩心为核心,结合地球化学指标,通过泥岩甾烷与自生海绿石的特征,明确了渐新世西湖凹陷南部整体处于海陆交互的过渡环境,且发生5次主要的海侵事件。西湖凹陷南部渐新统以厚层砂岩与薄层泥岩互层为特征,发育典型的双向交错层理、双黏土层、透镜状层理及泥质披覆,共识别出4种主要的岩相类型: 含泥砾块状中粗粒砂岩相、交错层理中细粒砂岩相、沙纹层理粉细砂岩相、纹层状泥岩相。渐新世,西湖凹陷南部主要发育潮控河口湾体系,其中包括潮汐水道、潮汐沙坝、沙质潮坪及泥质潮坪等多个沉积微相,其沉积地形在SW向逐渐变为开阔的展布特征,说明研究区河流供源来自东北部,而潮汐水流来自西南部。渐新世西湖凹陷南部与开阔海连通,受到海侵作用下潮汐水流的强烈改造,且由于地形坡度较缓,无大规模的河流携带碎屑物质注入,易形成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湾体系。  相似文献   
674.
在郯庐断裂多期构造活动作用下,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发生了多期火山活动,致使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以玄武岩和粗面岩为主,可分为5相14亚相。以常规测井曲线特征为基础,结合电成像的分析,识别出了爆发相(火山碎屑流和热基浪亚相)、溢流相(玻质碎屑岩、板状熔岩流和复合熔岩流亚相)、侵出相(内带、中带和外带亚相)和火山沉积相(含外碎屑和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10种岩相/亚相:火山碎屑流亚相具"焊接"特征,热基浪亚相具层理特征;玻质碎屑岩亚相具高CNL的特征,板状熔岩流亚相DEN、CNLAC测井曲线显示微齿平滑的特征,而复合熔岩流亚相测井曲线呈指状叠加的特征;侵出相内带→中带→外带电阻率逐渐减小;含外碎屑和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GR值范围不同,并且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亚相具水平层理特征。火山岩相控制原生储集空间的类型,并作用于后期的次生改造,从而影响储层的物性、储集性和有效性。复合熔岩流亚相储层孔隙发育,物性好,但由于内部纵向上结构不一致,非均质性强,因而储层含油性差。火山碎屑流亚相内部在纵向上岩性及结构相对一致,因而储层物性相对均一、分布集中,为有利的火山岩储层,可以作为东部凹陷进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675.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富集区,为明确其沉积时期古湖泊的环境特征,利用磷酸法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碳酸盐岩δ~(13)C值介于6.80‰~9.70‰之间,平均值为8.30‰;δ~(18)O值介于-11.90‰~-3.50‰之间,平均值为-6.20‰。δ~(18)O和δ~(13)C的特征及变化规律表明,早期古湖泊为淡水短期注入的畅流湖泊环境,后期古湖泊为水体长时间滞留、封闭性强的咸化湖泊体系。由于火山物质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有机生物十分繁盛,致使湖相碳酸盐岩δ~(13)C较重,富含低值氧同位素的大气降雨周期性输入引起湖相碳酸盐岩δ~(18)O显著降低。芦草沟组沉积时期古湖水具有咸化程度较高、变化频繁的特点,受大气降雨和强烈蒸发作用的影响,湖泊水位具有高—低—高或高—低的变化规律,受其影响湖泊盐度随之表现为低—高—低或低—高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76.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岩芯微观描述、宏观观察,三维地震资料解译处理等技术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南堡凹陷古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凹陷主要发育滑塌岩、砂质碎屑流沉积、浊积岩三种重力流沉积物,其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发育程度最高,单井钻遇累计厚度达220 m、单层厚可达30 m,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大都呈现两段式,C-M图与QR段平行,显示沉积的非牵引流成因;浊积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单层厚多小于1 m,具有正粒序层理,发育不完整鲍马序列Tc段常见Td段少见,常见于砂质碎屑流沉积外围及上部;滑塌岩颗粒粒级较细,揉皱构造和包卷层理极为发育,在4号构造发育程度较高。沙垒田、马头营等凸起,古近系活跃的火山、断层活动及地震,东营组及沙河街组发育期深水环境、坡折带的存在为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综合各种因素为研究区建立了扇三角洲-短陡坡型(1号、4号构造)及辫状河三角洲-长缓坡型(2号、3号构造)重力流沉积模式并对其沉积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77.
目前储集层分类方法多数只是从储集层的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储集层的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Ⅱ油组(L3Ⅱ油组)的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并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 L3Ⅱ油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种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的叠加对储集层的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种不同的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的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和Ⅲ类差储集层共3类储集层,实现了从储集层成因机制的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相似文献   
678.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中有多种矿物,X射线衍射(XRD)分析识别出的主要矿物有白云石、方沸石、石英、长石、黏土矿物、黄铁矿及方解石等,其中方沸石平均含量达38.8%。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沙三段白云岩中方沸石的矿物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沙三段白云岩中的方沸石有2种分布样式,分别是纹层型和充填型,其中前者多与白云石互层、呈纹层状,偶见似结核状;后者形成较晚,方沸石以填隙物形式充填在裂缝、孔隙之中。这2种方沸石的存在形式、晶体形态、伴生矿物各不相同,其中纹层型方沸石多与白云石共生,晶体粒径小于0.04,mm,为泥晶结构;充填型方沸石多与黄铁矿、有机质共生,晶体粒径大于0.04,mm,为粉晶结构。根据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计算出古盐度平均为28.8‰,Sr/Ba值平均为2.93,表明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为碱—咸溶液沉积环境,具备形成方沸石的条件。电子探针测试的Si/Al值表明,这2类方沸石母质来源不同,纹层型方沸石母质为黏土矿物,而充填型方沸石母质与热液有关。与国内含方沸石白云岩的盆地进行对比,并从岩石学特征、形成温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方沸石有2种成因,其中纹层型方沸石是同生成岩阶段的产物,而充填型方沸石则受到热液流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9.
对于低勘探程度盆地,寻找优质烃源岩对于勘探方向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量测试分析资料,以哈日凹陷为研究对象,对银额盆地银根组优质烃源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烃源岩中有机质来源及其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岩性为泥晶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烃源岩w(TOC)平均5.62%,有机质丰度极高;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属腐泥型,或腐殖腐泥型有机质;烃源岩成熟度较低,但底部已经达到成熟热演化阶段,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来自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的混合源。优质烃源岩Pr/Ph值为0.19~0.27,代表强还原性的沉积环境;伽马蜡烷指数为0.30~0.54,高伽马蜡烷含量表明高盐度的沉积环境。藻类勃发形成的高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是银根组优质烃源岩形成的2个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680.
浅水三角洲作为沉积学和油气勘探领域的热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拗陷型盆地内,对断陷湖盆关注较少。通过充分调研区域地质背景并结合永安地区戴一段的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戴一段处于断陷早期,地形较为平缓,水体宽浅且波动频繁,气候温暖湿润,物源供给充足,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有利沉积条件。研究区浅水三角洲为近源沉积,以牵引流为主;砂岩中多见强水动力沉积构造;垂向上发育进积、加积的沉积序列,具平行、亚平行及叠瓦状地震反射特征;以前缘亚相为主体,相带宽阔,可分为内、外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主要骨架砂体;在向湖推进过程中受沉积物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量比值(A/S)变化的影响较大,不同成因砂体类型及沉积样式呈现有规律的分布。基于以上分析,最终建立了断陷湖盆早期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学认识并拓展永安地区乃至整个高邮凹陷斜坡带油气勘探的领域和范围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