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27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Large oilfields are often coincidentally located in major river deltas and wetlands, and potentially damage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of wetlands during oil explor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crude oil contamination during oil exploration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in marshes of the Momog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the marsh soil near the oil well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adjacent control marsh. Soil water contents in oil-contaminated marshe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temperature and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area, especially in fall. Crude oil contamin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soil pH up to 8.0, and reduces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il.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sampling sites. Therefore, crude oil contamination could potentially alkalinize marsh soils, adversely affect soil fertil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ause deterioration of the marshes in the Momog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hyto-remediation by planting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has the potential to simultaneously restore and remediate the petroleum hydrocarbon-contaminated wetlands. Crude oil contamination affects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o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restoration program in the Momoge wetland is neccesary.  相似文献   
422.
考虑海上稠油油藏严重非均质性和海上平台寿命短、大井距开采的情况,也为解决疏水缔合聚合物在长时间高温、高盐度和高剪切条件下分子间疏水缔合比例降低问题,选择疏水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与疏水缔合聚合物进行复合.通过黏浓性质、抗剪切性能、填砂管封堵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发现复合体系中微球能够与聚合物发生疏水缔合作用,改善聚合物在高温下的流变性能和抗剪切性能;且复合体系兼具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深部调剖和聚合物的增黏驱油性能,封堵性能和驱油效果均优于单纯聚合物驱.由于微球和AP-P4之间的疏水缔合作用使两者具有较好的复合效果,为改善聚合物驱提供新方法,为研究微观机理和指导聚合物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23.
为了改善海上油田深部调驱效果,研制一种易于配制、施工简便的由聚合物FP、交联剂和助剂组成的冻胶体系.基于合适的成冻时间和成冻强度,优选适合该油藏条件的冻胶调驱体系配方,即聚合物FP(1 500~2 000mg.L-1)+交联剂(750~1 250mg.L-1)+助剂(1 000~1 500mg.L-1).利用三层非均质岩心进行调驱体系用量和调驱时机对调驱效果影响的评价,优化调驱体系的注入用量和注入时机参数.结果表明:当水驱至目标油藏含水率70%时,随着注入调驱体系用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值越高;基于采出程度和经济效益双重考虑,优选调驱体系的用量为0.2PV;当注入用量为0.2PV调驱体系,油藏综合含水率低于50%条件下,早期注入调驱体系进行深部调驱,采收率增加值高,能够达到很好的调驱效果.  相似文献   
424.
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研究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阜三段.结果表明:该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及薄层细砂岩组成;砂泥岩呈互层分布,存在大量泥质条带和生物扰动构造,其中以泥岩、粉砂岩最为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杂基内微孔隙是主要孔隙类型,其中粒内溶孔最为发育;研究区为浅湖亚相沉积,发育坝砂、滩砂和浅湖泥沉积微相,沉积相带、成岩因素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物性的重要条件.阜三段储层主要以坝砂为主,其次是滩砂;坝砂粒度较粗,杂基含量低,粒间孔、溶孔发育,砂体厚度大,储集性能好,而滩砂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微孔发育,胶结作用弱,砂体厚度薄,物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25.
江汉油田废弃油基钻井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汉油田废弃油基钻井液特点,采用化学破乳法处理该废弃油基钻井液,在废弃油基钻井液中加入破乳剂、絮凝剂和混凝剂.结果表明:油回收率达到94.2%,芬顿氧化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COD去除率达到97.35%,色度去除率达到95.83%;经过固化剂固化96h后,泥渣固化物紧密度达到Ⅳ级,固化物浸出液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能够实现江汉油田废弃油基钻井液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426.
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地质建模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常规储层不同,碳酸盐岩溶洞型储层是一种由古岩溶作用形成的特殊储层,其发育特征复杂,非均质性极强,碎 屑岩储层建模中较为成熟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该类储层。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塔河油田为例,讨论了溶洞 型储集体建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溶洞型储集体成因特征为前提实现地质约束,考虑建模软硬数据的相对性,进行多类 多尺度数据整合以及较完善的溶洞型储集体形态模拟方法;对溶洞型储集体建模研究中亟待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指出 表征溶洞型储集体复杂形态、配置关系及内部充填特征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认为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在表征溶洞型储集 体复杂形态方面是可行的,根据溶洞型储集体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类型进行属性表征有利于建立更准确的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427.
沉积微相划分及有利沉积微相带筛选是油气田地质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针对陕北斜坡东南部下寺湾油田研究区延9储层分流河道骨架砂体识别及有利沉积微相带分布研究,提出了基于地质历史时期沉积水动力能量分析的划相方法.该方法有效的避免了薄互层砂体累加厚度对沉积微相划分的干扰,可以在平面上快速准确的评价划分沉积能量等级,并筛选有利沉积相带.特别是在平面上井数较多,地质资料繁多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沉积水动力定量参数快速确定不同沉积微相带边界.总体而言,该方法理论基础充分,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28.
鄂尔多斯盆地W油田21井区低渗透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为了精确描述其储集层物性及展布特征,在地质、测井和开发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相控建模技术,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采用多种建模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建模研究,依次建立了研究区的构造、岩相、沉积微相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层属性等相关模型。同时对油气储集层相控与非相控建模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相控属性模型对油藏特征的描述和表征更加合理、准确,应用Petrel地质建模与Eclipse数值模拟的一体化无缝连接,使后续的CO2驱油数值模拟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一研究结果直接体现出相控建模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的成功应用,也预示着相控建模技术是解决多种沉积微相和非均质性较强的低渗透储集层物性参数相关模拟的有效途径,能清晰地认识和识别砂体连通性及其展布规律,可为低渗透油藏后期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429.
以松辽盆地南部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VGStudio MAX强大的CT数据分析功能结合Avizo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建立了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多尺度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该模型具有样品无损、结果直观、数据丰富等优势;同时结合环境描电镜(ESEM)、Maps图像拼接技术、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油气分析测试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为进一步开展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渗流机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微米尺度下,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型孔隙和微裂缝为主,不同孔渗的样品孔喉的形态和尺寸有所不同,孔喉形态多为球状和条带状,孔喉分布状态主要有连片状和孤立状两种;纳米尺度下,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空间类型以矿物颗粒内部或表面的溶蚀孔隙和微裂缝为主,纳米孔喉形态上多呈小球状、管状,微裂缝对纳米级孔隙有很好的沟通作用。喉道半径较窄是造成样品的实测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0.
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与富集的控制因素之一,古今构造应力状态的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流体包裹体测温、古地磁裂缝定向、声发射法和微地震监测、岩石压缩试验和水力压裂法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7致密储层古今构造应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7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关键期为燕山运动Ⅳ幕,其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84°,有效应力大小为44 MPa;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76°,而现今水平最小主应力有效应力大小为15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