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1年   1篇
  1919年   1篇
  1915年   1篇
  1905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7篇
  1882年   1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6篇
  18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Sorption behavior of Lanaset Red (LR) G on lentil straw (LS) was studied as a function of particle size, adsorbent dose, initial pH value,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 and contact time. Sorption kinetics data was well described by logistic model. Modified logistic equation can be used to explain effects of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s and contact time on the sorption of LR G with high R2 value. Freundlich model was found to be excellent in representing the equilibrium data.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like free energy (ΔG0), enthalpy (ΔH0), and entropy (ΔS0) were calculated by the use of Langmuir constant. Thermodynamic data showed that the sorption processes were spontaneous and endothermic in nature. Desorption process suggested that strong binding and weak interactions could be formed between adsorbent surface and dye molecul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LS has a remarkable potential for the sorption of LR G.  相似文献   
62.
虽然3G网络的安全机制扩展到核心网络,但是并没有实现端到端安全.基于自生成证书公钥密码体制,设计一种端到端密钥协商协议,只需要一个消息交换就可以建立安全的三方会话密钥.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移动网络的端到端密钥协商协议能够解决密钥管理及第三方无举证窃听,与其他密钥协商协议相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为端到端加密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3.
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中成薄层状产出的硅质岩、硅质泥岩的Si02:55.37%~91.19%,Al2O3含量较高,变化在3.07~17.66,TiO2=0.12~0.8,Al2O3与TiO2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质。样品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模式呈现无Ce负异常(Ce/Ce^*=1.03~1.45)的平坦稀土谱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模式为轻稀土富集,Eu具明显负异常的右倾谱型。均显示与大陆边缘沉积硅质岩、硅质泥岩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它们的(La/Ce)N=0.62~0.92,V/Y=0.32~8.87,Th/U=2.99~6.45,表明这些硅质岩、硅质泥岩形成于与陆源物质输入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环境,综合大地构造背景、蛇绿岩带中超基性、基性岩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分析认为,蛇绿岩就位于早石炭世晚期,形成在大陆裂谷向大洋裂谷转换并形成小洋盆的环境。  相似文献   
64.
基于Casio fx-9860 G SD型计算器的特性,笔者利用VS2008开发出能够读取、处理维地道路系统生成的Excel直曲表,并能生成计算器能读取的线元串列数据库文件的软件。然后利用生成的串列文件在计算器中进行线路任意里程正反算。实现了公路平面设计参数的自动转换、输入。本文着重介绍软件开发、工程实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多个工程实践证明,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帮助测量技术人员快速、准确地进行横断面测量、线路中边桩放样、线路地形图等工作,提高了线路测量的效率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65.
论述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主要发育重力滑脱构造,可分为上陆坡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中陆坡和下陆坡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下陆坡-深海平原转换区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一期完整的重力滑脱构造演化模式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逐渐发育的前展式发育模式,即最早发育高部位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其次发育中部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最后发育低部位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下刚果盆地总共发育两期重力滑脱构造,分别是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渐新世的第一期(早期)重力滑脱构造,中新世至今的第二期(晚期)重力滑脱构造。这两期重力滑脱构造之间呈现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发育的前展式结构,即晚期的重力滑脱构造位于早期重力滑脱构造的向海一侧。  相似文献   
66.
冰沟蛇绿混杂岩是阿尔金山红柳沟蛇绿混杂岩带的东段部分,岩石组合包括蛇纹岩、方辉橄榄岩、辉石岩和辉长岩等。蛇纹岩具高Mg,Mg/Fe值大于9,低Al、Ca、Na、K为特征,从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来看,基性辉长岩和洋壳以及洋中脊玄武岩极为相似,而超基性岩与原始地幔较为接近。辉长岩获得锆石SHRIMP年龄为449.5±10.9Ma。蛇绿混杂岩的围岩为一套巨厚的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以及部分碳酸盐岩构成,其中含有具有洋中脊特征的枕状构造玄武岩,以及放射虫硅质岩,放射虫时代为奥陶纪中晚期,与辉长岩的SHRIMP年龄一致。这些证据进一步证实了红柳沟一带存在早古生代洋盆的地质事实。  相似文献   
67.
新疆伊吾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彪  张小林  樊文军 《新疆地质》2012,30(2):152-156
前人将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置于伊吾县以南哈尔里克山塔水河一线。1993年巴瑞士等在伊吾西北大黑山发现超镁铁岩-镁铁岩洋壳残片,认为卡拉麦里蛇绿岩从伊吾西北大黑山一带向东延伸。2009年笔者参与伊吾县阿尔通盖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于伊吾县以北阿勒吞昆多一带发现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该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石炭世((351±6)Ma),大地构造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及准噶尔微板块、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沟弧体系。在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提出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为卡拉麦里蛇绿岩(属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向东延伸部分,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沟弧体系)西起唐巴勒,向东经达拉布特-卡拉麦里-塔克扎勒-大黑山至伊吾县阿勒吞昆多一带,可能延伸至蒙古境内。  相似文献   
68.
地面人影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建设的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做好地面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出各级人影办的职责和作业流程。在市级人影办指挥地面作业的体制内,省级人影办主要做好潜势预报和作业预警等项工作;市级人影办建立以GIS、雷达图像、作业点位置叠加为基础,作业指标为核心,高炮、火箭射程计算作业参数为关键,利用GPRS通信完成指挥中心到作业点的指令下达任务;县级人影办主要负责作业监测、部分作业点的指挥、作业和灾情信息上报,作业点管理等项工作。该方案可以提高形成作业指令的科学性和指令下达速度,使其进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69.
内蒙古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地质新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根山-乌斯尼黑蛇绿混杂岩带的属性和形成时代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分歧.早期认为是二叠纪侵入的超镁铁质岩体.该超镁铁质岩体侵入了下二叠统格根敖包组,并被哲斯组地层不整合覆盖,形成时代为二叠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中国北方板块构造研究,在硅质岩中采集到的一系列化石资料表明,贺根山地区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70.
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哥日卓托闪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结果表明,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