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potential of shredded tyre chips, either on their own or mixed with gravel, to act as a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has been examined by carrying out tests for assessing 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stablishing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Sorption–desorption te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using free product petrol and paraffin and aqueous phase phenol and cresols.

Compaction and compressibility tes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optimum tyre–chip mixes in order to optimise the mix in terms of compressibility behaviour.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yre chips show significant promise for incorporation in a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y would b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for the retardation of aqueous phase hydrophobic organic contaminants and residual free product. Optimum mixes of 2–6 mm tyre chips and 20 mm gravel, in terms of mechanical stability, will contain just under 10% of tyre chips.  相似文献   

82.
The vertical transport features of gaseous pollutants, with a negative exponent profile of concentration, by dif-ferent types of convective cloud systems a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two-dimensional, reactionless convective cloud transpor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isolated, weak storm is able to pump pollutant gas out PBL and transport it to the mid-troposphere, whereas a deep, intense thunderstorm can very efficiently transport air pollutants up to the mid and upper troposphere and laterally spread with anvil, forming an extensive concentration surge layer at altitude of ten-odd kilometers altitude. Each type of convective transport results in concentration re-duction in PBL. In a wind shear environment the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deep thunderstorm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nd the pollutants enter into clouds on the downshear side at low-level and spread downwind in anvil layer. On the other hand, for a cumulus cloud with plenty of liquid water, the gas dissolution effect is increased, and the irreversible aqueous reactions, in extreme, may significantly weaken the vertical transports of pollutant gases even with solubility coefficients no more than 103 M atm-1.  相似文献   
83.
矿物环境属性与无机界天然自净化功能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本将矿物学研究从岩石圈拓展到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与土壤圈之间交互作用的矿物环境属性范畴,研究表明,矿物可成为记录环境演变信息的载体;防止矿物的破坏与分解有可能减少甚至避免由此所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与生物交互作用的研究与天然矿物治理污染物的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天然自净化作用的特色。天然矿物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矿物材料基本性能方面。天然铁的硫化物,铁的氧化物,锰的氧化物、钛的氧化物。蛭石,有机蒙脱石和含高价阳离子蒙脱石,以及黄钾铁矾等均在处理无机与有机污染物方面展现出良好效果,矿物与其环境界面原子尺度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矿物内部结构缺陷影响矿物表面活性规律研究,矿物晶体结构中不同维次连通性孔道效应研究,矿物化学活性作发化污染物方法研究,以及矿物晶芽与生物细胞层次上交互作用净化污染物机理研究等,将是近期着力开发无机界矿物天然自净化功能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4.
硫酸盐热还原(TSR)是高含硫天然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参与TSR反应的主要烃类组分仍存在争议。在对比分析湿气—硫酸镁反应体系、甲烷—硫酸钙反应体系以及重烃—硫酸镁反应体系模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TSR化学反应表达式的分析以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等理论的探讨,结合实际地质资料,认为甲烷是C2+烃类参与TSR反应的产物,TSR的发生与C2+气态烷烃的产生具有同步性,TSR的反应速率随着C2+气态烷烃的增加而加快,当湿气裂解为干气后,硫化氢含量几乎不再增加,从而形成干气伴生硫化氢。根据油气生成演化阶段分析,认为TSR主要发生在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原油裂解为硫化氢伴生天然气后,压力系统发生改变,天然气重新聚集成藏,如果构造环境发生改变就会进一步调整成藏。因此,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不仅受生成条件控制,还受运移通道、保存条件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85.
中国休眠火山区岩浆来源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上官志冠  武成智 《岩石学报》2008,24(11):2638-2646
中国休眠火山区岩浆来源气体的最主要成分是CO2,含量占80%~99%;其它气体组分还有CH4、He、H2、N2、Ar、O2、H2S、SO2、CO等,其中CH4和He是CO2以外最值得重视的直接来自地幔岩浆体的气体组分。He的同位素组成(^3He/^4He比值)是休眠火山区最可靠的幔源物质的指示性参数;岩浆来源的CO2和CH4也具有特征的区别于浅源气体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值)。长白山火山区近期CO2和CH4的碳同位素分馏监测结果显示,2002年汪清7.2级深震虽然可能引发了深部岩浆的局部扰动,但是它可能并没有产生特别大量的、持续不断的上地幔岩浆物质流的上升迁移。这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近期可能没有火山喷发活动的现实危险。  相似文献   
86.
黔西南地区是世界第二大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区,同时也发育有大量古油藏,二者空间关系密切,但是否具有成因联系目前尚不清楚且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报道该区典型金矿床与成矿有关的热液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气相组成和高品位金矿石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以探讨含有机质流体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虽然含砷富金黄铁矿、石英、方解石、萤石和雄黄等热液矿物形成于不同的成矿阶段,但其中流体包裹体的有机气相组分种类、含量及相对比例整体较为一致,表明成矿流体中的有机络离子团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分解或重组,进而说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过程中有机质并未以有机络离子团的形式对金进行有效搬运或其搬运金的能力非常有限。在N2/Ar-CO2/CH4流体来源判别图解中,各蚀变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主要落在循环的大气降水区域,经大气水区域向岩浆流体区域延伸,整体上构成一条非常好的线性分布趋势,暗示成矿流体可能起源于深部岩浆但在演化过程中有大量循环大气水的加入。水银洞金矿床的1件石英样品偏离上述趋势线并向有机流体方向偏移,可能反映了流体迁移过程中有机质的加入。该区金矿床的矿石中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浸染状沥青,不同矿床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基本一致,说明该区金矿床中的沥青具有相同成因。根据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地质温度计反演计算的成矿早阶段流体温度为317~336℃,明显高于区域古地温温度(160~250℃)以及区域古油藏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73~175℃),说明该区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热源与区域古地温无关。对区域地质及近年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最新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卡林型金矿床可能是叠加在区域古地温场之上的深部岩浆活动远端低温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与金矿床空间关系密切的有机质可能为来自先存古油藏并沿控矿构造发生逃逸的油气物质裂解产物,金成矿与区域古油藏之间不存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7.
1 INTRODUCTION Sediments are the ultimate sink for many hydrophobic contaminants and represent biologically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habitats. Exposure of the sediment-associated contaminants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sediment but also i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that involve no net movement of sediments. These processes include pore water transport processes such as advection and diffusion, and sediment mix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88.
无机界矿物天然自净化功能之矿物光催化作用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简述半导体光催化理论及TiO2多相光催化作用近30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国内外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的天然含钒金红石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天然含钒金红石中部分Ti^4 被V^5 包括Fe^3 、Cu^2 和Zn^2 等杂质离子替代可引起其晶格畸变与缺陷。机械粉碎到70~80μm后可使其晶胞膨胀0.33%,原位加热700~1100℃其晶胞可膨胀0.93%~2.13%,淬火改性其晶胞收缩0.01%~0.07%。受热改性其体相中V^5 向表面偏析。对晶格畸变的修复可表现为晶面重构和再结晶作用及微应力释放作用。粉碎的金红石对卤代烃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具有一定的降解效果而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加热1000℃,金红石对卤代烃的降解率明显提高。淬火1000℃和1100℃,金红石对卤代烃的降解速度大大加快。而电子辐射金红石对三氯乙烯的降解率则明显降低。通过52种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硫化物半导体矿物的初步研究,发现大多数金属氧化物矿物产生光电子的波长范围是249~777nm,吸收光主要是可见光。而大多数金属硫化物矿物产生光电子的最大波长大于921nm,吸收光主要是红外光,充分表明无机界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在可见光条件下就可以产生光电子与空穴。系统开展无机界矿物光催化作用研究,对揭示地球生命过程和环境演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氧化降解地球表层系统中有机污染物尤其是不能自行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90.
地表稠油污染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石油轻组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相对研究较多,而针对稠油污染物的研究则较薄弱。本文着重介绍了目前地表稠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涉及稠油污染的潜在严重性和危害性,其赋存形态、迁移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进一步开展稠油污染物在地表土壤以及水体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为稠油开采和炼制地区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