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65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别岳西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金成伟  郑祥身 《岩石学报》1998,14(4):493-502
岳西地区花岗岩类主要由主簿原和白马尖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小岩体和晚期的淡色碱长花岗岩岩体组成。主要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为造山后花岗岩。岩基中花岗岩的暗色矿物为黑云母,主簿原花岗岩含有褐帘石,岩石化学显示为过铝质(A/CNK约为1.1),稀土配分为右倾的、中等负铕异常(Sm/Eu为0.16~0.25)曲线。花岗闪长质的、没有变形的小岩体中普遍含有角闪石和榍石,岩石化学表现为准铝质(A/CNK为0.8~0.9,A/NK为1.5~1.8),稀土配分为右倾的无铕异常(或略有正铕异常)的曲线,但其形成时代和εNd(0)值与主要岩基相同。花岗岩类的εNd(0)值均为较大的负值(-17~-26),在εNd(0)-εSr(0)图上,表现为一条水平带状分布,显示其源岩为存留时间很长的古老地壳。  相似文献   
82.
滇西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友良 《铀矿地质》1998,14(4):193-199
文阐述了滇西新生代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矿床特征,讨论了铀矿床的成因类型,认为属“潜水顺层氧化带型”铀矿床。根据铀矿床的形成机制,对滇西地区新生代盆地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3.
李荣辉  李月湘 《铀矿地质》1997,13(6):359-363
本文论述了电子顺磁共振法测量岩石中结晶石英的顺磁中心浓度──辐射损伤法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的应用;在层间氧化带中,氧化带岩石中的石英顺磁中心浓度高,铀含量低,即辐射损伤大,古轴量高,而氧化-还原过渡带中的石英顺磁中心浓度低,铀含量高,表明铀源来自氧化带岩石。由此可以探讨矿床成因和成矿物质来源,并用于找矿和成矿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84.
新疆阿吾拉勒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阿吾拉勒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分为火山热液型、次火山热液型和中低温热液充填脉型,认为岩浆和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壳或上地幔,成矿与华力西晚期火山一次火山作用密切相关,铜矿是在同一构造环境下同一岩浆源分异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矿床成因属中低温火山一次火山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85.
刘桥二矿投产两年多来,井下的渗水部位不断有钙、铁、锰质等析出物形成。初步分析,这是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及其对基岩产生机械、化学潜蚀作用的结果。析出物的形成速度较快,局部排出量大,对矿井水环境质量及基岩强度有一定影响,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86.
早元古代连山关铀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著名的连山关铀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矿床成因,划分了两种不同成因的矿体:沉积变质型和碱交代热液脉型,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085.6Ma和1974.8Ma。矿床的工业铀矿物以沥青铀矿、晶质铀矿为主。矿床属多阶段复成因铀矿床,以中高温碱交代热液成因为主。矿床铀源主要来自连山关岩体,铀的活化转移与碱交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7.
华南古生代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及华南基底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黄萱 《岩石学报》1989,5(1):28-36
统计表明,华南古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奥陶纪到泥盆纪和二叠纪到三叠纪。 Nd-Sr同位素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花岗岩类,主要来自地块深部古老大陆基底。这一基底的最老年龄,大约为20亿年。根据全球花岗岩类ε_(Nd)(0)随岩体形成时代演变统计规律,推算表明,确实存在有一种类型花岗岩类,其形成和地幔密切相关,还极有可能就是地幔派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88.
8411铀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某典型的同熔型石英正长岩体直接伴生。该矿床赋存于石英正长岩体外接触带侏罗系长石石英砂岩中。岩体出露面积约90Km~2,按侵入先后分为:(1)黑云母石英正长岩;(2)正长斑岩;(3)粗-细粒石英正长岩;(4)似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矿石的矿物组成较复杂,主要铀矿物为沥青铀矿、铀黑、准铜铀云母及钙铀云母。其他矿物有Fe、Cu、Pb、Zn、Ni、Co的硫化物,及磁铁矿、赤铁矿、微晶石英、方解石等。石英正长岩体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中等(~(87)Sr/~(86)Sr=0.707),具同熔型花岗岩类的特征。该矿床的矿岩时差小(<22百万年)。矿石的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热液中的水由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组成。矿石中40个黄铁矿δ~(34)S=-2.3‰-+20.5‰,其平均值δ~(34)S=+10.44‰,这表明成矿热液中的硫具有深部硫和地壳硫的混合特征。矿石中气-液包裹体测温及地温计计算得出该矿床矿化热液温度约为100—300℃,沥青铀矿形成温度约170—200℃。该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石英正长岩岩浆,部分成矿物质则汲自成矿围岩,它属中-低温复成因铀矿床,其成矿机理与华南改造型花岗岩有关的许多铀矿床有明显的差异。 8411铀矿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与某典型的同熔型石英正长岩侵入体有关,是一个以岩浆期后热液作用为主的复合成因铀矿床。剖析该矿床的成因,对于研究华南两类不同花岗岩型铀矿床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9.
Megacrysts from the Grib kimberlite pipe (Arkhangelsk Province, Russi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megacryst suite of the Grib kimberlite pipe (Arkhangelsk province, Russia) comprises garnet, clinopyroxene, magnesian ilmenite, phlogopite and garnet-clinopyroxene intergrowths. Crystalline inclusions, mainly of clinopyroxene and picroilmenite, occur in garnet megacrysts. Ilmenite is characterized by a wide range in the contents of MgO (10.6–15.5 wt.%) and Cr2O3 (0.7–8.3 wt.%). Megacryst garnets show wide variations in Cr2O3 (1.3–9.6 wt.%) and CaO (3.6–11.0 wt.%) but relatively constant MgO (15.4–22.3 wt.%) and FeO (5.2–9.9 wt.%). The pyroxenes also show wide variations in such oxides as Cr2O3, Al2O3 and Na2O (0.56–2.95; 0.86–3.25; 1.3–3.0 wt.%, respectively). The high magnesium and chromium content of all these minerals puts them together in one paragenetic group. This conclusion was confirmed by studies of the crystalline inclusions in megacrysts, which demonstrate similar variations in composition. Low concentration of hematite in ilmenite suggests reducing conditions during crystallization. PT estimates based on the clinopyroxene geothermobarometer (Contrib. Mineral. Petrol. 139 (2000) 541) show wide variations (624–1208 °C and 28.8–68.0 kbars), corresponding to a 40–45 mW/m2 conductive geotherm. The majority of Gar-Cpx intergrowths differ from the corresponding monomineralic megacrysts in having higher Mg contents and relatively low TiO2. The minerals from the megacryst association, as a rule, differ from the minerals of mantle xenoliths, but garnets in ilmenite-bearing peridotite xenoliths are compositionally similar to garnet megacryst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of megacryst minerals and kimberlite (they are poor in Zr group elements) suggest a genetic relationship. The origin of the megacrysts is proposed to be genetically connected with kimberlite magma-chamber evolu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with associated mantle metasomatism on the other. We suggest that, depending on the primary melt composition, different paragenetic associations of macro/megacrysts can be crystallized in kimberlites. They include: (1) Fe–Ti (Mir, Udachnaya pipes); (2) high-Mg, Cr (Zagadochna, Kusova pipes); (3) high-Mg, Cr, Ti (Grib pipe).  相似文献   
90.
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俞遵典 《云南地质》2003,22(1):1-15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进行较全面而简明的综合分析 ,对喀斯特的经济意义、战略意义、美学价值及其历史沿革作简明介绍。全文共七部分。开篇介绍“喀斯特”一词何时、何地、何因而成为地质学和地理学中专有名词。虽起源于上世纪初欧洲著名地质学家H .Stelle的研究 ,观测对象不过是亚德里亚海东北Dalmatian沿岸KarstVillage ,“喀斯特”在地质学中作为岩溶地貌的代名词 ,也不过百年的历史 ;但中国人对它的研究描述 ,已源远流长 :早在宋代和明代 ,大学问家王守仁 (即王阳明 )和大博物学家宋云星 ,就对石灰岩岩溶地貌做过比较确切的描述 (王守仁《平蛮奏折》 ,宋云星《天工开物》)。特别是宋云星 ,还对岩溶及石灰华的再沉积机理 ,做过开创性的研究和记述(《天工开物》)。本文重点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前者从多方面对原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机制作了研究和比较详细的分析 ,主要是 :岩石地层因素 ,地质构造环境 ,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 ,生物化学制导等四方面 ,四者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后者则从低温低压条件下地球化学平衡的角度 ,阐述次生喀斯特的成因和演化机制。喀斯特景观之所以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乃在于其表面淀积着厚薄不等的沉积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所凝析的方解石和雯石微晶 ,常见者有 :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