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722篇
测绘学   169篇
大气科学   685篇
地球物理   529篇
地质学   1787篇
海洋学   232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33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01.
西秦岭寨上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寨上金矿区30余个钻孔10种元素化探数据利用GEOEXPL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在SURFER及MAPGIS软件平台作图,并对寨上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异常及其元素轴向分带规律的综合研究,建立了该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及其找矿模型,以期为矿床外围及深部找矿评价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2.
非饱和抗剪强度指标c、φ值与含水率w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饱和土力学已经确认了基质吸力与非饱和土的强度指标有关,而基质吸力与含水率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理论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探讨了非饱和残积土抗剪强度指标c、φ与含水率ω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时结合已经推出的土水特征曲线关系,探讨抗剪强度指标c、φ与基质吸力μ的变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非饱和土含水率ω增加、基质吸力μ的减小,黏聚力c有减少的趋势,内摩擦角φ变化不大。通过线性回归分析,黏聚力与含水率成半对数线性关系,黏聚力与基质吸力成线性关系。现有的非饱和土实用公式精确性较差,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相似文献   
903.
杜文义  李容 《探矿工程》2010,37(12):41-45
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讨论了地基土含水量变化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建议采用"10 mm厚的水泥砂浆对整个试验场地进行封闭保护"来减低其影响。通过2个典型试验场地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按现行规范规定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破坏性试验,先定极限荷载,然后再根据"先评价复合地基均匀性、再根据安全系数确定承载力"的原则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904.
一种测定非饱和土-水力学参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辉  韦昌富  陈盼  伊盼盼  颜荣涛 《岩土力学》2010,31(10):3348-3353
详细介绍了非饱和土-水力学参数联合测试系统,该系统分别利用轴平移技术和达西定律测定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和水相渗透系数。通过试验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由联合测试系统确定土-水特征曲线与压力板仪溢出水校正称量法确定的土-水特征曲线接近,但由联合测试系统确定的试样残余含水率比使用压力板仪溢出水校正称量法确定的试样含水率要小;由联合测试系统确定的渗透函数,当饱和度较大时,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较为接近;当饱和度较小时,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05.
川江是长江上游物源的主要汇集河段,其重矿物组合特征对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对金沙江、川江主河段及各支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样品采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稳定,以赤褐铁矿-磁铁矿-钛铁矿-绿帘石-角闪石-辉石-绿泥石为主。川江段干流与支流在重矿物组合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各主要支流的重矿物组合也有明显差异。金沙江、川江段及川江段的主要支流的沉积物重矿物特征与其源区的表壳岩系显示出极好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主要受金沙江制约,尽管有众多的支流汇入,但并未改变干流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说明宜宾以上的表壳岩系对长江上游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具有支配意义。  相似文献   
906.
扬子地区典型剖面二叠系不同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扬子地区2个典型剖面即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和贵州罗甸纳水剖面二叠系系统采样,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对华南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不同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Co、Ba、V、Rb等具有指相意义的元素,在越靠近深水环境,Co、Ba、V、Rb平均丰度越高,而w(Sr)/w(Ba)值从开阔台地相到盆地相整体有降低趋势。贵州罗甸纳水剖面为斜坡沉积背景的典型剖面,从台地前斜坡相→陆棚相→斜坡相→盆地相,w(ΣREE)值逐渐增大,且各相带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存在明显的Ce异常。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浅海陆棚相下部和盆地相地层中平均残余有机碳丰度大于1.5%,说明这2个沉积相带可能为该地区优质烃源岩发育相带,该剖面二叠系显示从开阔台地相到盆地相具有有机质逐渐富集的特点。  相似文献   
907.
浙东南石平川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平川钼矿床位于浙东南政和—大埔断裂与长乐—南澳断裂之间的火山坳陷带相对隆起区,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燕山晚期侵入的钾长花岗岩体关系密切,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次为碳酸盐化。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87±1)Ma[锶初始值I(Sr)=0.713 36],形成时间为晚白垩世。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其均一温度为114.4~325.8℃,集中于170.2~227.0℃。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δ(D)为-52.8‰~-64.9‰,δ(18O)为-3.85‰~-7.27‰,反映成矿流体来自混合的岩浆水与大气降水。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研究表明δ(34S)为+3.14‰~+4.19‰,表现为岩浆硫特征。辉钼矿Re的质量分数为15.05×10-6~37.65×10-6,与其他钼矿床中辉钼矿Re质量分数的对比结果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以上研究表明石平川钼矿床属中低温岩浆期后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908.
综合20口井岩心和496口井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松辽盆地他拉哈-齐家地区姚一段葡萄花油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提出葡萄花油层北、西部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底部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研究区最有利相带砂体为窄而细的末梢河道砂、薄层河口坝及席状砂体,而研究区北半部大量宽泛的厚层优质河道砂却不含油,为大面积含水区。研究总结发现,砂体发育与岩性油气藏分布均受控于一挠曲坡折带,坡折带以内为低水位体系域沉积质量中心,砂岩厚薄相间,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坡折带之下为3个层序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三角洲前缘砂体叠合区,发育的砂岩较薄且连通性差,是多层位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圈闭发育区;坡折带之上以水进体系域平原相及前缘相的大量厚层河道砂体为主,但因连通性好,油气易散失,不易形成岩性圈闭,而成为大范围的含水区。坡折带"控层""控相""控砂""控藏"的理论在本研究区又一次得到极好的应用与验证。  相似文献   
909.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立中  曹新志 《地质找矿论丛》2010,25(2):101-106,123
通过光学显微镜、SEMI、CP-MS等方法对水银洞金矿床黄铁矿的形貌学、地球化学等标型进行研究,发现黄铁矿具有草莓状、粗粒、细粒、生物碎屑状、胶状等5种类型,且热液型的细粒、生物碎屑状、胶状黄铁矿具有较好的含金性;黄铁矿成矿时矿物成分具有不均匀性,成矿环境动荡变化,导致热液型黄铁矿发育有多层性质各异的环带,进一步证实了黄铁矿具有"三层式"特征;各类型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具有一定差异。在结合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黄铁矿的Co/Ni,S/Se和Au/Ag等成分标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成矿热液与深源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910.
张五荣  张渊  李俊峰 《吉林地质》2010,29(2):106-108
小西沟锌铅矿床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组成复杂,伴生铜和银,研究表明,该矿床矿石中的铅、锌、铜和银主要矿化元素以独立矿物产出,但部分黄铜矿与闪锌矿呈固溶体交生。根据矿石性质确定,该矿床矿石可采用混合浮选铜铅(铜、铅分离)—再浮选锌的工艺流程,通过试验获得符合标准的铜精矿、铅精矿和锌精矿,所用药剂没有环境污染,符合当前技术条件,可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