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2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60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1730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是地层单元还是构造单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大陆边缘变质地质体性质的确定对于探讨大地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原先不同的构造单元往往被改造成看似完整的一套地层单元,但在同位素年龄、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与地层的专属组合及其空间延伸等方面则变化很大,这在华北古陆北缘的单塔子群和南缘的太华群中最为典型。因此,笔者建议用“构造-岩相杂岩体带”填图法来取代以地层为骨架的变质岩区地质制图,这有助于确定该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2.
利用最新古生物、磁性地层年代学资料对鸡西群、龙爪沟群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确定了两群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尔布中期。同时采用层序地层、盆地形成动力学、事件地层学、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线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线对比等方法.对两群进行了综合对比.证实两群为同一构造-沉降旋回背景下的等时异相关系。笔者认为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组,即裴德组、七虎林河组、下云山组、朝阳组,其在横向上分别对应鸡西群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这一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讨论黑龙江东部中生代海陆变迁机制、地层、构造格架建立及煤矿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3.
本文论述了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的层序地层特点———层序分布和时代、界面特征和内部构成、沉积相,以及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特点。认为该盆地在公婆泉地段具有一定的找铀矿远景,但北骆驼泉地段铀成矿条件不佳,那林疏怀地段不具备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54.
伊犁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犁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是一套在基本一致的构造应力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含煤碎屑岩建造,但在这套地层的中部(三工河组)出现了岩性、颜色的突变,并且对应的测井曲线也出现明显的突坎现象。笔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观点,从年代地层、岩性、体系域、沉积韵律以及测井曲线解释等5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群中部存在一不整合面(或层序界面),并尝试对水西沟群层序地层进行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155.
张国英 《西北地质》2006,39(1):83-88
在1∶25万红宝石幅(K47C002001)图幅中,雀儿山群分布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南缘,红石山蛇绿混杂岩带以北地带的双沟山—雀儿山一带,为一套宏观色调为灰绿色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夹碎屑岩和灰岩的岩石组合。碎屑岩及灰岩中含腕足、珊瑚、三叶虫、海百合茎等生物化石。其中:Latonotoechiacf.latana(Barrande)原产于波希来亚地区布拉格期。AcrospirifercobedanusvariusKaplun见于哈萨克斯坦地区下泥盆统中上部和新疆的和布克赛尔组。EoschuchertellaguangxiensisWangetRong原于广西郁江组上部六景段。该群形成于与岛弧有关的滨浅海环境,在区域上可与新疆大南湖组、头苏泉组及和布克赛尔组对比。该群形成时代为早—中泥盆世,年代地层为下—中泥盆统。  相似文献   
156.
四川盆地西部雅安地区中-新生代地层中发育多门类化石,以介形类生物最为丰富,综合前人资料,可划分出1个植物组合带、1个双壳组合带和6个介形类组合带。部分地层的古地磁和ESR测年数据与2000年公布的地质年代数据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年代地层划分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57.
前兆群体异常是强震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定义的“前兆综合异常比b(t)”,对新疆不同地区、不同档地震前的群体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当前的观测条件下,无震时段综合异常比约为0.10~0.20,地震前4~9个月异常比值增大。在异常记录完整条件下,可能出现2次峰值,反映前兆异常发展中的成组特征,峰值异常比为0.50~0.70,震前0.5个月前后降到0.30,可能是地震发生的短临信号。7级地震前远场短临异常显著,在缺少近场资料时,强震多发生在群体异常的峰值前后。该方法较客观地描述前兆异常的发展过程,对强地震的短临跟踪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8.
骑马沟铅锌矿赋存于熊耳群条纹状硅质大理岩与火山凝灰岩之间.通过对矿床地质、岩石、矿物组合特征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为热水沉积-热液改造成因铅锌矿床,其成矿主要与熊耳期火山岩及火山气液作用有关.这是在河南熊耳群火山岩中首次发现的该类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59.
河南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发现泥盆纪孢子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河南省西峡地区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粉砂质板岩中发现丰富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少数疑源类(Acritarchs)和极少数几丁虫(Chitinozoa)化石.该化石孢子组合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和西秦岭中泥盆世早期孢子组合比较,亦可与西欧和北美中泥盆世早期的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有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相当于西欧艾菲尔期(Eifelian).  相似文献   
160.
笔者等在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东南约25km处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黑脑包腮林忽洞群下部发现一个厚30余米、呈北西向延伸的滑塌岩块。滑塌岩块的岩性主要为薄层黄灰色微晶灰岩与青灰色泥质微晶灰岩互层,单层厚多为1~2cm。风化面上可见青灰色泥质灰岩层抗风化能力较强,呈突出状。青灰色薄层泥灰岩在宏观上即见大量层间破碎,几乎层层都被小的同生断裂错开,有的薄层被分割成叠瓦状的碎块,有的被邻层的泥质贯入而分割成一个个竹节状块体(即布丁构造)。同生小断裂和布丁构造为同沉积期的地震造成,因此,发育同沉积布丁构造的薄层微晶灰岩可以看作是典型的震积岩。整个岩块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且变形强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弱。岩层在下部强烈褶皱,向上规模和强度都逐渐变小,直到变为未变形的平直岩层,具有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褶皱是岩块受地震影响而整体滑塌过程中的变形记录。震积岩和滑塌褶皱都揭示了盆地边界的拉张背景,同时指示盆地自南东向北西水体变深的地貌格局。这一发现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的早期就已有地震事件发生,与已知的腮四组震积岩和腮五组微晶丘一起,表明腮林忽洞群沉积时期,本地先后至少有两个阶段处于不稳定的地震活跃阶段。腮林忽洞群可能相当于白云鄂博群的下部,后者中产著名的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成矿的同位素年龄值有2.1~0.4Ga多种不同的结果,但多位微体古生物学者均认为是震旦纪至奥陶纪,且在腮林忽洞群中还发现了三叶虫碎片,故作者等在本文取信腮林忽洞群为寒武纪~奥陶纪。在腮林忽洞群顶部产有厚近百米的微晶丘,与白云鄂博矿区的赋矿白云岩相当,可能均是热水沉积形成。所以,本文对于认识白云鄂博地区腮林忽洞群沉积时(寒武纪-奥陶纪?)的大地构造性质及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