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9篇
  免费   1488篇
  国内免费   892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347篇
地球物理   328篇
地质学   2795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51篇
自然地理   7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长白山火山的历史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火山跨越中朝两国,在我国境内包括天池火山、望天鹅火山、图们江火山和龙岗火山,火山活动从上新世持续到近代,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分布区。长白山火山的母岩浆是钾质粗面玄武岩,将长白山火山岩区称钾质粗面玄武岩省,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混合作用主导了岩浆演化过程。天池火山之下地壳岩浆房和地幔岩浆房具双动式喷发特点,一方面来自地幔的钾质粗厨玄武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另一方面钾质粗面玄武岩浆持续补给地壳岩浆房,发生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混合作用,导致双峰式火山岩分布特征和触发千年大喷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东北亚大陆弧后引张是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92.
王培玲  孙丽 《高原地震》2008,20(3):13-16
回顾和总结了地震波方法在青海省地震预报工作中的研究应用情况,提出了影响该方法应用的问题,介绍了利用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开展研究的优点,同时也介绍了深入开展地震波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3.
云南开远南洞地下河水质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张贵  周翠琼  康晓波 《中国岩溶》2008,27(4):366-370
在云南开远南洞地下河出口,连续19年采取旱、雨季水样进行水质变化监测,结果表明: ( 1)整体上地下水水质旱季好于雨季,历年旱季水质类型以良好为主,雨季则以较差为主; ( 2)水质变化阶段性明显: 1987— 1993年,离子浓度普遍较低,旱、雨季波动不大,水质多属Ⅰ 、Ⅱ 类,有机污染以NH+4 、NO-3 等为主; 1994—2000年,旱、雨季离子浓度均普遍升高且变化加剧, N H+4 、As、Cd、Cr、Mn出现历年最大值,金属离子污染日趋加剧,水质以Ⅱ 、Ⅲ 类为主; 2001— 2005年,旱、雨季离子浓度有升有降,以升为主, Pb、Zn、Cl- 、SO2-4 出现历年最大值,水质以Ⅱ 、Ⅲ 类为主。南洞地下河水质19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污染日趋严重。分析认为该地下河水质逐步变差与上游补给区盆地内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为此,提出了采用自动监测等方法加强地下河动态变化监测研究以及实行分区、分级管理等水质保护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4.
以贵州龙里典型喀斯特地区为例,通过集成RS /GIS技术,利用生态水文评估工具中模块化生态水文综合管理系统( EcoHAT)对研究区绿水资源进行定量模拟,模拟出该区2005年10月- 2006年10月像元尺度上绿水资源量,并分析了其绿水资源消耗效用。结果表明: 研究区林地、草地、灌丛和农用地单位面积土壤蓄变量月均值分别为5. 6mm、6. 3 mm、6. 9 mm、7. 7 mm;林地、草地、灌丛和农用地绿水资源单位面积年有效消耗量分别为: 423. 0mm、344. 2 mm、386. 7 mm、407. 5 m m,其中低消耗量分别为相应植被类型条件下总有效消耗量的47. 0%、48. 3%、52. 7%、61. 3%。在有效消耗量中,农用地低消耗量占较大比重,林地和草地的高效和低效消耗量相近,但草地的低消耗量大于林地。据此,认为贵州龙里典型喀斯特地区绿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但是在今后的绿水资源利用中,必须加强调控绿水资源消耗效用,增加植被盖度,减少裸地面积,以减少绿水资源的无效消耗量;与此同时,还应调整植被结构,以减少植被棵间土壤的低效消耗量。   相似文献   
995.
赖树钦 《中国岩溶》2008,27(4):347-351
崎濑泉是福建马坑铁矿区附近流量最大的泉,与矿区的关系一直没有查清。本文通过对前人勘察资料研究和在不同部位采水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和指示岩溶水、碎屑岩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径流过程的Sr /Ca与Rb /K值研究了福建马坑铁矿崎濑泉补给来源和径流途径。结果表明,取自崎濑泉泉口水样与及矿区水文钻孔的岩溶水水样相关系数达到0.98,而与取自矿区北部砂岩裂隙水的水样相关性则很差;灰岩水和砂岩水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 26;崎濑泉水的Sr / Ca、Rb /K值与岩溶水的都比较相近,而砂岩裂隙水的Rb /K值则明显地较崎濑泉水与岩溶水的高,说明崎濑泉水的来源应当是深部的岩溶水,与其上部的砂岩裂隙水并无密切关系;崎濑泉的形成是大气降水在矿区东北部天山凹附近的灰岩裸露区渗入岩溶含水层并向西径流,至矿区中西部沿F10断层附近的岩溶强径流带径流至崎濑村,受陈坑- 崎濑断层阻挡然后涌出地面,而并非前人所说的是先由大气降水补给砂岩裂隙含水层,然后再由砂岩裂隙含水层补给下部的岩溶含水层。   相似文献   
996.
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喀斯特文化,喀斯特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耕作、聚落、建筑、洞葬、民俗甚至家用器皿都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本文提出了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因地制宜”利用的科学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及人地和谐的美学价值,并以贵州为例,探讨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及其景观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应以“喀斯特文化”为总的文化导向,结合文化赋存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发掘“喀斯特文化”的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   相似文献   
997.
刘沛  姚智  况顺达  韩宝智 《中国岩溶》2008,27(3):283-292
选定遥感解译程度较好的贵州西部高原山区织金片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国Landsa t / TM数据为数据源,选择各波段之间相关系数最小的TM7、TM 4、TM1波段合成假彩色图像,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法进行影像地层划分。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以其独特的溶蚀地貌而显示为斑状、块状影像,地表水系不发育; 碎屑岩地层因流水侵蚀地貌而表现为曲线状、网状纹理,从而使不同地层上下层位在空间结构信息上显示出差异。据此,通过界面、特殊纹理、代表性色调和典型水系等对地层影像进行比较、确认。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主要出露的地层划分为14个影像地层单元。经野外验证,影像地层划分结果与传统的地层划分单元或单元组合吻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998.
邱炳文  陈崇成 《地理学报》2008,63(2):165-174
结合宏观用地总体需求与微观土地利用适宜性, 集成灰色预测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 元胞自动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 建立了GCMG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GCMG 模型包括非空间和空间2 个模块, 非空间模块侧重依据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区未 来的总体用地需求变化, 而空间模块集成多目标决策模型、元胞自动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技 术方法实现了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运用该模型对龙海市2000-2010 年土地 利用变化进行了情景模拟, 结果表明园地和建设用地是该区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用地类型,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严格实施与否将对龙海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GCMG 模型 在龙海市的应用实例表明, 该模型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兼顾到区域宏观水平上的 土地利用需求与局部尺度上的土地利用适宜性, 能够较好地同时模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 不同人类决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转换概率, 因而可为理解土地利用多尺度复杂系统提供一定 的帮助。  相似文献   
999.
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华  张丽媛  伏捷  康旭 《湿地科学》2009,7(4):342-350
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的Landsat 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的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的5.54%。其中滨海湿地的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 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的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云南石林景区恢复植被的土壤水文结构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王晶晶  李玉辉 《中国岩溶》2009,28(3):293-299
基于喀斯特恢复植被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的要求,采用土壤水文结构功能模型评价云南石林景区恢复植被的土壤水文结构功能。选取原生滇青冈林、恢复26a的次生林B、恢复21a次生林A、恢复8a的灌丛、石漠化灌草丛和恢复30a云南松林6个样地,分别调查它们的土壤水文结构特征。相对于原生林,石漠化样地经过8a的封禁,其土壤水文结构功能可恢复31%,21a可恢复45%,人工飞播的云南松林经过30a恢复的只有38%,而砍伐林地封禁26a可恢复71%。土壤水文结构功能评价模型基本适用于岩溶区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水文结构功能的恢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