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3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385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40篇
地球物理   591篇
地质学   821篇
海洋学   260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2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is paper includ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on the fundamental period of buildings. The behaviour of both the soil and the structure is assumed to be elastic. The soil‐foundation system is modelled using translational and rotational discrete springs. Analysis is first conducted for one‐storey buildings. It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SI on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building depends on the soil–structure relative rigidity Kss. Analysis is then extended for multi‐storey buildings. It allows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soil–structure relative rigidity Ks to such complex structures. Charts are proposed fo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fluence of the SSI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a wide range of building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2.
基于MEM1谱分析的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栋  朱元甡 《水文》2002,22(2):19-23
水文时间序列的隐含周期(本文将简单周期、复合周期及近似周期等统称为隐含周期)的识别、判定是一个重要而又较为困难的问题,相对成熟和有效的做法是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建立在最大熵原理(POME)基础之上的MEM1谱分析,克服了传统谱分析方法的诸多不足,具有频谱光滑、分辨率高等独特优势。为此,以黄河花园口(秦厂)测站年径流系列、月径流系列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隐含周期特性的研究为例,探讨了MEM1谱分析在水文时间序列隐含周期特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3.
利用 EOF分解和 Z指数对广西前汛期 (4~ 6月 )降水进行型态分布及旱涝等级的划分 ,研究旱涝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并对旱涝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广西前汛期降水的一致性较好 ;6 0年代和 90年代为旱涝多发年代 ,70年代以涝为主要特征 ,80年代以旱为主要特征。影响广西前汛期降水的环流因子主要有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北半球极涡、印缅槽及副热带高压 ;中低纬太平洋海区对广西前汛期降水多少的影响亦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4.
广西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期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利用广西 80多站的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了广西各地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期 ,提出了广西杂交水稻安全制种应注意的一些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115.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资料 ,将过去 2 5 0 0年分为“好天时代”(SCL <11年 )和“坏天时代”(SCL >11年 ) ,发现在“坏天时代”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好天时代”。“好 (坏 )天世纪”与气候暖(冷 )期有好的对应 ;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  相似文献   
116.
黑龙江省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气候资源清查的基础上提出热量区和水热综合生长期的概念,它比单纯用积温带指导农业生产更科学合理,符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际。采用FAO农业生态区划法计算了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大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7.
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逐年追踪云南地区 3~ 4 5级地震调制比图象 ,在以 0 67≤Rm <1为异常指标基础上研究了调制地震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发现 :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异常区预示了活跃期强震的危险区 ;调制比最大值出现在活跃期前 3~ 5年 ,活跃期前 1~ 2年整个云南地区无调制比异常 ;强震连发背景下的后续强震仅在震前 1年异常 ;7级地震间发生的 6 7~ 6 8级地震调制比异常幅度小。  相似文献   
118.
洞庭湖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了洞庭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初步得出以下规律: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气候组合暖湿(温湿)与冷干;全新世气候转为温凉,主要气候组合为温湿与凉干;历史时期气候主要仍温湿与凉干交替,但15 世纪以来出现短暂的温干与凉温期;15世纪以来,气候波动频繁,有愈来愈不稳定的趋向,进入20世纪,旱涝灾害更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预计该区未来气候趋向于暖湿,但不排除暖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9.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eans that the lakes are in the stage of their maximum areas. As the paleo lake shorelin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lake bas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lake areas during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ay be inferred by the last highest lake shorelines. They are several, even tens times larger than that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ens of lakes on the Plateau, most dating data fell into the range of 40-25 ka BP, some lasted to 20 ka BP. It was corresponded to the stage 3 of marine isotope and interstitial of last glaciation. The occurrence of maximum areas of lakes marked the very humid period on the Plateau and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at period.  相似文献   
120.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tudies are focused on the performance in seismic design instead of the strength of structures.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the structure deformation (displacement) can describe the damage more properly and directly than the strength (force). The displacement design spectra need to be constructed within more wide range of the period and the damping for the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