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安徽庐枞盆地罗河铁矿床中榍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裕  董赫  刘一男  张乐骏 《岩石学报》2017,33(11):3395-3410
罗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已探明资源量约10亿吨,是成矿带内最大的铁矿床。矿床主成矿阶段广泛发育热液成因榍石,以榍石-硬石膏-磷灰石组合为特征,在矿床-800~-900m和-1500~-1600m两个不同深度稳定发育,为确定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本次工作对罗河铁矿床深部和浅部两层矿体中热液榍石开展了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榍石中存在(Al,Fe)~(3+)+(F,OH)~-=Ti~(4+)+O~(2-)置换反应,并富含Zr、Nb和REE等元素。榍石中Zr含量估算矿床成矿温度约700℃,指示玢岩型矿床比矽卡岩型铁矿床具有更高的成矿温度,高温条件有利于Ti元素的迁移。榍石的稀土元素配分图均呈现出明显右倾,并具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以及明显的负Eu异常特征,轻稀土富集表明其结晶早于磷灰石和绿帘石等矿物,形成于高温热液环境,不同深度榍石的Eu异常变化表明成矿流体的氧逸度从深部到浅部有所升高。热液榍石原位微区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上、下两层榍石形成时代分别为130.0±0.9Ma和129.1±0.8Ma~129.7±0.8Ma,表明罗河铁矿床两层矿体是同一成矿系统的在不同深度的产物。矿床成矿时代与区内隐伏闪长岩体成岩时代一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本文认为闪长玢岩是矿床的成矿母岩。罗河铁矿床属于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区域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2.
胶东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中,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是区内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占胶东已探明金矿资源量的90%以上。大尹格庄金矿床位于胶西北招平断裂带中段,是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区内发育有大规模的绢英岩化蚀变带(宽20~200m)和钾化/红化蚀变带(宽50~300m),蚀变岩型金矿体主要发育在招-平断裂带下盘的绢英岩化蚀变带中。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测基础上,查清了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类型及矿物组合特征,针对大尹格庄金矿床Ⅱ号矿体系统采集了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运用质量平衡方法讨论了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初步探讨了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作用过程和金沉淀机制。通过本研究得出:大尹格庄金矿床内主要矿石类型为黄铁绢英岩,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要矿化形式。大尹格庄金矿床热液蚀变期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钾化/红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钾化/红化蚀变为成矿前蚀变,在此过程中有少量热液钾长石的形成。在地球化学方面表现为Fe、Cu、Pb和Rb元素带入,Si、Al、Na、Ca、Ba、Sr、Cr等元素带出。同时流体-围岩通过交代反应使金从围岩中释放出来成为高价态离子活化进入成矿流体。绢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为成矿期蚀变,蚀变过程中与矿化有关的Fe、Cu、Pb元素表现为迁入状态,流体运移过程中,热液中的HS~-等组分损失,导致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Fe~(2+)、Fe~(3+)被消耗形成黄铁矿,同时金大量聚集沉淀,此时完成了金由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03.
基于速率与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理论框架,在热水条件下研究了角闪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并与闪长岩的另一种主要矿物斜长石的摩擦滑动性质进行了对比.摩擦实验是在三轴实验系统上完成,有效正应力200 MPa,孔隙压力30 MPa,并将加载速率在1.22 μm/s和 0.122 μm/s之间实施了切换.结果表明角闪石的摩擦系数均值为0.70±0.01,随着温度增加没有系统性的变化,整体低于斜长石的摩擦系数(0.75±0.01);计算与实验表明,角闪石和斜长石的摩擦系数的体积分数加权平均值与闪长岩的摩擦系数基本一致;角闪石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0~614 ℃)显示速率强化(a-b>0),与斜长石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的速率弱化(a-b<0)正好相反;角闪石的速率依赖性在整个实验温度范围内无系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Mg(OH)2的改性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对水热处理技术和表面改性手段处理Mg(OH)2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讨论制备超细粉体改性Mg(OH)2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5.
This paper describes a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for deriving optimal exploration target zones based on a probabilistic mineral prospectivity map. The methodology is demonstrated in the Rodalquilar mineral district in Spain. A subset of known occurrences of mineral deposits of the type sought was considered discovered and then used as training data, and a map of distances to faults/fractures and three band ratio images of hyperspectral data were used as layers of spatial evidence in weights-of-evidence (WofE) modeling of mineral prospectivity in the study area. A derived posterior probability map of mineral deposit occurrence showing non-violation of the conditional independence assumption and having the highest prediction rate was then put into an objective function in simulated annealing in order to derive a set of optimal exploration focal points. Each optimal exploration focal point represents a pixel or location within a circular neighborhood of pixels with high posterior probability of mineral deposit occurrence. Buffering of each optimal exploration focal point, based on proximity analysis, resulted in optimal exploration target zones. Many of these target zones coincided spatially with at least one occurrence of mineral deposit of the type sought in the subset of cross-validation (i.e., presumed undiscovered) mineral deposits of the type sough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for objective delineation of optimal exploration target zones based on a probabilistic mineral prospectivity map.  相似文献   
106.
铅锌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八道湾段(∈1q^1)灰黑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中;筇竹寺组玉案山段(∈1q^2)灰黄色、灰黑色泥质页岩夹薄层状细砂岩为矿区成矿的隔挡层。北东向的关仓箐逆断裂为矿区的导矿构造,北西西向次级张扭性断裂和北北东向层间断裂为矿区的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107.
蒋志荣  罗显辉 《云南地质》2009,28(3):259-262
锑矿化集中于喜马拉雅期石英斑岩内接触带,存在矿源层形成、充分分异及近地表成矿三个阶段。可作为滇西碱性岩锡矿床典型。  相似文献   
108.
云南兰坪中排李子坪铅锌矿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云丽  戚林坤 《云南地质》2009,28(3):275-279
铅锌矿产于下白垩统景星组下段泥质粉砂岩、钙质砂岩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上段砂岩夹薄层泥灰岩介壳灰岩中,脉状、透镜状、层状、似层状等产出。NNE向断裂的交叉夹持部位的旁侧派生次级断裂及层间破碎带是主要容矿构造,矿床成因为沉积-中低温热液改造构造控矿型。  相似文献   
109.
矿体产于灰岩与泥岩间接触处的灰岩构造裂隙中为受褶皱内部构造裂隙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地质勘查工作,认为矿区外围具备进一步的找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10.
小纪罗异常反映低温热液活动元素的主异常。已发现2个铜矿点。讨论异常区成矿围岩条件、矿化类型,分析矿化与构造、岩体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铜多金属找矿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