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4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53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东天山印支早期尾亚石英正长岩:成岩作用及成岩意义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前人对东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许多方面的重要认识,然对东天山印支期的构造演化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以印支早期的尾亚石英正长岩为例,通过其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来探讨该岩体的成岩机制及成岩意义。尾亚石英正长岩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5%~10%)、斜长石(15%~20%,An16~18)和钾长石(60%~65%),含少量铁质黑云母(5%)和钙质角闪石(≈5%),不舍橄榄石和辉石。该岩石SiO_2含量为62.67%~66.22%,Na_2O+K_2O(10.25%~11.00%)和TiO_2(0.45%~0.70%)含量以及K_2O/Na_2O(0.85~1.60)、FeO~T/Mgo(5.7~15.86)和CaO/Na_2O(0.37~0.68)比值高,而Mgo(0.34%~0.43%)含量以及Al_2O_3/TiO_2(23.77~38.27)比值低,偏铝(ASI 0.89~0.98),富集Rb、Ba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Th、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Nb和Ti等高场强元素。ΣLREE,ΣHREE和ΣREE分别为76.00×10~(-6)~139.54×10~(-6),13.54×10~(-6)~22.67×10~(-6)和96.57×10~(-6)~153.08×10~(-6), (La/sm)_N,(Gd/Yb)_N,(La/Yb)_N分别为1.86~4.78,0.73~1.64和2.10~9.64,δEu为0.94~2.83,具有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比重稀土分馏大、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以及正Eu异常(0.94~2.83)的特征。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尾亚石英正长岩不是幔源岩浆分异的产物,而是直接来自于壳源。通过对比分析其它正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实验岩石学研究,得出了尾亚石英正长岩是在950℃~1100℃、15~20 kbar条件下,由陆内长英质麻粒岩在加厚陆壳底部发生增温和减压熔融的产物的认识。这样的成岩条件可能与特提斯洋于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向北俯冲所引发的天山地区强烈的陆内A-型俯冲及随后的伸展作用有关。本文结果表明,东天山地区在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可能发生了从受古亚洲洋俯冲-碰撞体系影响为主转变为受古特提斯洋构造域影响为主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32.
印支期构造运动在赣西北地区的早期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雄飞  熊清华 《江西地质》1998,12(3):222-226
本文论述了印支期早期构造幕在赣西北地区的表现特征,它不但造成早三叠世地层内部沉积相突变,而且缺失中、上三叠世地层。该早期构造幕的发现,在地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The Meso-Cenozoic tectonic attribute of southern China is a continental tridirectional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subsynchronous interaction among the Tethys, Northwest Pacific and Kunlun-Qinling tectonic domains. It was created by superimposition of repeated orogenies since the Late Permian. The Indosinian folds therein are gentle and localized.  相似文献   
134.
杨振宇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173-181
泰国Khorat盆地西部的晚二叠世石灰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磁铁矿为稳定剩磁的主要载体多组分磁分量分离技术揭示了高温磁组分(或高矫顽力)具有呈对分布的正、反极性.但是,应用逐渐展平岩层法可以发现各采样点的平均特征磁化方向在岩层展平至30%时.磁化方向最为集中.这一发现表明二叠纪石灰岩中所揭示出的磁化方向很可能形成于褶皱(期)过程中.野外观察表明,二叠纪石灰岩在印支期发生强烈褶皱并被晚三叠世湖相石灰岩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二叠纪石灰岩的重磁化很可能发生在中、晚三叠世的印支期.这些石灰岩样品切片后经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次生磁铁矿多数与方解石微晶和铁质碳酸钙粒共生,且多分布在方解石脉附近.重磁化很可能是由于印支期造山运动时,铁质碳酸钙受碳水化合物流体的蚀变作用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5.
High-Mg diorites that have similar whole rock composition to high-Mg andesites (HMAs) should not be simply interpreted as rocks solidified from the HMA magmas, because the high-Mg diorites may be mafic cumulates derived from a different magma from the HMAs.

The HMAs contain unique clinopyroxenes with higher Mg# and Si than those of other sub-alkaline series igneous rocks. The Mg# and Si are controlled by the source magma composition rather than its crystallized conditions such a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linopyroxenes would present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urce of high-Mg diorites.

We considered the source of Early Cretaceous high-Mg diorites on Kyushu Island, southwest Japan arc, based on their clinopyroxene and whole rock compositions. The clinopyroxenes have similar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ose in HMAs rather than those in other sub-alkaline rocks. Moreover, the whole rock compositions are equivalent to the sanukitic HMA and do not show features of mafic cumulat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high-Mg diorites solidified from sanukitic HMA magma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sanukitic HMA magmas involve the subduction of a young and/or hot oceanic slab was situated in their genesis. Ther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high-Mg diorites suggests that Kyushu was situated in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young and/or hot slab subduction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36.
根据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的野外研究 ,我们将以前描述的交其尔逆冲断层重新解释为一南倾的伸展拆离断层。该断层为一印支期变质核杂的主拆离断层 ,它叠加在缩短的阿尔泰和满洲里带间的晚古生代索伦缝合带上。变质核杂岩的组成要素包括 :下盘的古生代中期和二叠—三叠纪侵入体 (分别是宝底道和哈拉图岩体 ) ,交其尔拆离断层之下、叠加在下盘岩体上的糜棱岩状剪切带 ,拆离断层本身和上盘成分多变、构造复杂的古生代和元古宙岩石。从U Pb年龄为 2 5 2Ma的糜棱岩化哈拉图岩体中获得白云母 ,其40 Ar/ 3 9Ar冷却年龄为 2 2 4Ma和 2 0 8Ma ,而后伸展沉积的下、中侏罗统沉积在下盘之上 ,表明变质核杂岩形成于印支期 ,即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最早期。研究区内 ,北东东走向的交其尔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方向大致为 2 15°。这是索伦缝合带内首次发现的印支期伸展作用 ,结合分隔遥远的中国各地区 ,如大别—苏鲁缝合带、西藏高原羌塘变质带和东阿尔金山区近来报道的其它一些晚三叠—早侏罗世 (约 2 2 0~ 190Ma)沿韧性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实例 ,清楚表明东亚地区区域性印支期变形的性质有必要进行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37.
大别山北麓的奥陶纪岩浆弧:侵入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采用颗粒级锆石U-Pb和角闪石的~(40)Ar-~(39)Ar定年方法,测得大别山北坡马畈闪长质杂岩体中石英闪长岩的结晶锆石年龄分别为(463.5±3.4)和(458.6±6.7)Ma,角闪石~(40)Ar-~(39)Ar坪年龄为(462.7±1.4)Ma。从镁铁质包体到闪长岩和花岗岩类,ε_(Nd)(t)介于4.3~1.8之间,且随着Mg~#值的减小和SiO_2及Nb含量增高,岩石的ε_(Nd)(t)值降低,结合低Nb/Zr比值和中等-高的Ba/Th比值等特点,认为有关岩石的形成与幔源岩浆受板片流体影响并发生地壳AFC(同化混染与分离结晶同时出现)作用有关,但它们亏损Nb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并不是地壳物质影响所致,而反映了地幔岩浆源区的特点,表明岩浆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环境。这一研究进一步证明,在大别山北麓的北淮阳地区,曾经发育了奥陶纪岩浆弧,向西与北秦岭岩浆弧相接。从大别山北麓的马畈杂岩体到昆仑山的布青山英云闪长岩体,中央造山带内与俯冲有关的侵入岩侵位年龄有向西变新的趋势,可能意味着原特提斯秦岭洋在向华北地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过程中,是从东向西逐渐关闭的。  相似文献   
138.
张宣隆起核部的转枝莲辉石闪长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位于冀西北张家口-宣化地区的转枝莲辉石闪长岩侵入水泉沟正长岩杂岩体中。该岩石由紫苏辉石、次透辉石、黑云母、中长石、正长石以及磷灰石、钛铁矿等副矿物组成。全岩分析结果SiO253%~59%。本文根据上述两点将其命名为辉石闪长岩。通过岩石成因、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和岩石的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认为岩体是上地幔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辉石闪长岩的Rh-Sr等时线年龄为143Ma。  相似文献   
139.
冈底斯弧背断隆区东西向分布的巨斑状花岗闪长岩获得217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首次精确地肯定冈底斯地区存在印支期岩浆活动,200Ma左右的花岗闪长岩在冈底斯弧背断隆区有较广泛的分布。综合最新获得的统计资料,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上三叠统朗杰学群古水流方向由北向南,碎屑物具有造山带成分特点,冈底斯可能在晚三叠世存在隆起区。岩浆活动和沉积作用表明,冈底斯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作者将发生在这一地区由晚三叠—早侏罗世构造热事件所形成的造山带称为古冈底斯。  相似文献   
14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 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的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的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