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1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1181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305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法国Beauvoir花岗岩中,烧绿石-细晶石族矿物是重要的铌钽矿物之一,主要出现在岩体的上部。大部分晶体为自形,白色、谈黄色或谈绿色,粒径为微米至毫米级。30多个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成分为Na、Ca、U、Nb,Ta、F.从岩体的下部到上部,烧绿石族矿物的Nb/(Nb+Ta)比值呈升高的趋势。这些矿物富含铀,Uo_2含量最高达15.05%,部分烧绿石和细晶石为铀烧绿石和铀细晶石;另一方面,在岩体下部,细晶石中Uo_2含量平均为6.3%,而在岩体上部,烧绿石和细晶石中的Uo_2平均含量为9.0%  相似文献   
182.
敖瑙达巴斑岩型铜银锡乡金属矿床既不同于大多数由幔源岩浆衍生物所形成的斑岩铜矿,也不同于大多由地壳重熔岩浆衍生物形成的斑岩型锡(钨钼)矿床。它是分布于过渡性地壳上的、由起源于下地壳-上地幔的过渡性岩浆的衍生物形成的斑岩型铜银锡矿床。根据已取得的资料,在矿区内磁法、电法、化探异常的展布与已知矿化蚀变带一致。凡磁、电、化探异常吻合一致的综合异常,经验证都已见到了矿体。  相似文献   
183.
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稀有稀土矿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德松 《矿产与地质》1994,8(6):401-406
概述了含矿碱性花岗岩产出的地质背景,含矿岩体的主要特征。根据岩石中暗色矿物与主要成矿元素的关系,将碱性花岗岩矿床划分为3种矿化类型:含Nb(Sn)黑云母花岗岩;含Nb(Sn)、HREE钠铁闪石-钠闪石花岗岩;含LREE霓石花岗岩,并指出,碱性花岗岩矿床在我国北部边区和攀西裂谷带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4.
张宏飞  骆庭川 《现代地质》1994,8(4):453-458
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铁船山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其岩石类型为霓石-钠铁门石花岗岩,岩石富碱质、St、Fe、REE和高场强元素,而贫Al、Ca、Mg、Sr、Ba、Co、Ni等组分,δEu=0.20,A/KNC=0.85,K2O+Na2O/Al2O3=1.09,A·R=9.28,岩石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Nd、Sr和O同位素示踪反映其成岩物质来自于壳幔混合源区。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的张裂构造环境,属活动板块边缘拉张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5.
大庙斜长岩的40Ar/39Ar年龄测定呈现出一条典型的马鞍型年龄谱,在中温阶段有二个明显的坪年龄1656±15 Ma和1029±7 Ma,结合其构造位置和全球斜长岩分布来看,它们分别代表了侵位年龄和后期热扰动的时代。密云奥长环斑花岗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716±21 Ma。两者时空上密切相关,代表了裂谷作用初期非造山环境中双模式岩浆作用产物。斜长岩类和苏长岩之间稀土配分模式的相似性表明,它们明显为同一成因的岩浆分异系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6.
伊通县放牛沟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演化特征及其与矿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大成 《吉林地质》1990,9(2):49-56
伊通县放牛沟早古生代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其发展演化与放牛沟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关系极为密切。岩浆活动特点是先喷发后侵入,先期形成钙碱系列的火山—沉积岩系,后期为Ⅰ型中酸性岩浆侵入。该矿床既有火山沉积特征,又有后期岩浆热动力改造特点,其形成受控于岛弧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形成的矿源层、后期热动力改造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7.
横断山区花岗岩类中角闪石的标型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研究了横断山区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中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晶胞参数和物理性质等特征。按化学成分对角闪石作了晶体化学成因分类。在三种不同成因类型角闪石中,其M值[M=Mg/(Mg Fe^2 )]各不相同;幔型M>0.7,壳幔型M=0.7-0.5,壳型M<0.5。  相似文献   
188.
天然花岗岩块的熔融实验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论述了马兰峪中生代脉状花岗间长岩固体块样品的熔融实验结果,并据此讨论了部分熔融过程中的结构与成份平衡问题。实验表明,最初熔体产生于不同矿物的接触边界上,而且石英—碱性长石之间的熔体量较石英—斜长石间熔体多,而同种矿物之间一般不出现熔体。当熔融程度增高时,两种长石间也开始出现熔体。熔体成分的研究表明,初始部分熔融过程中,局部体系的平衡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9.
光彩石产于福建省南平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田的石英-白云母-锂辉石伟晶岩中与磷锂铝石,天蓝石等紧密共生,是由原生磷锂铝石交代蚀变生成的次生矿物。本文系统地展示了南平光彩石的产状及共生组合、物性及光性特征、化学成分、X射线衍射特征、红外光谱、差热特征等。 指出了光彩石的产出与否是判定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0.
Isocon analysis of migmatization in the Front Range, Colorado, US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socon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to five sets of leucosome, mafic selvages and immediately adjacent mesosome in the migmatites from a 15-m outcrop in the Colorado Front Range. The results show: (i) mafic selvages formed from the adjacent mesosome by loss of felsic components and therefore the mesosomes are indeed palaeosomes or protoliths; (ii) the leucosomes did not form in a closed system from the palaeosome (in which case the material lost from the palaeosome during selvage formation would become the leucosome). The observed volumes and compositions of leucosomes require that the present leucosome must contain some material in addition to the felsic components lost from the selvages. The materials that must be added are leucotonalitic to granitic in composition, varying greatly in K/(Na + Ca) ratio. The trend in leucosome composition can be reproduced by assuming that a metasomatic exchange, KNa + Ca, modified originally leucotonalitic leucosomes to more K-rich compositions. These leucosomes most likely formed by injection of silicate melts accompanied, or followed, by metasomatism. The trend of leucosome compositions in this study reflects the general trend in the leucosome compositions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from other area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mechanism can be applicable to other regional migmat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