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60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1732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81.
张臣  吴泰然 《地质科学》1998,33(1):25-30
温都尔庙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该套地层是白乃庙-温都尔庙构造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和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温都尔庙群属早古生代。本文对温都尔庙群变基性火山岩进行了Sm-Nd和Rb-Sr同位素研究,5件变基性火山岩全岩样品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61±66Ma和624±110Ma,并对其形成时代和成因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182.
碧口岩群硅质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振举  姚书振 《矿物学报》1998,18(3):331-336
碧口块状硫化物矿床直接赋矿主岩硅质岩地质特征及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组成表明,碧口岩群硅质岩为同火山岩喷流热水沉积成因。碧口岩群硅质岩常量元素富Fe、贫Si,为典型热水沉积成因;其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均与现代大洋热水沉积物相似。热水硅质岩Eu异常与古流体温度存在密切关系,Eu/Eu特征显示筏子坝、铜矿坡为较高温度喷流产物,而大茅坪、黑窝子、铜矿梁、周家坡则为较低温度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3.
扬子地块西南缘下震旦系火成岩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朝宪  魏春生 《矿物学报》1998,18(4):401-410
研究区的天宝山组和苏雄组、开建桥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属下震旦系。它们及同期形成的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中,并非与裂谷活动有关。它们皆为S型,其源岩为太古界。  相似文献   
184.
景宁鹤溪群斜长角闪岩变质新生锆石特征是粒度均匀(约70μm),晶体结晶和透明度极好,色调一致的淡粉红色,呈金刚光泽.未见裂隙、表面熔蚀、环带和核心构造。离子探针质谱GHRIMPⅡ)的206Pb/238U、207Pb/235U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谐和,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252±5Ma)为变质新生铁石的结晶年龄。锆石的精确定年(252±5Ma)为丽水—余姚断裂以东地区呈“天窗式”零星出露于中生代火山岩系中的鹤溪群提供了一个变质作用的确切年龄,也为印支运动在丽水—余姚断裂以东地区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佐证。  相似文献   
185.
集安群片麻岩中石榴子石和黑云母接触带两侧边缘广泛发育Fe-Mg交换反应所形成的扩散环带,但晶体内部各自保持变质峰期的成分,中温带石榴子石可保留生长环带。经微区化学成分详细研究后,正确运用Grt-Bt温度计获得进变质阶段,变质高峰期和修期后Fe-Mg交换反应停止时的温度条件。按石榴子石和斜长石的微区钙含量变化确定了峰期和退变质阶段压力。据此建立起逆时针形式的变质作用p-T-t轨迹,反映该区早元古代陆壳内裂陷带的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186.
M. Umeda 《Island Arc》1998,7(4):637-646
Five radiolarian zones, from the Upper Silurian to Middle Devonian, are discriminated from the tuffaceous successions of the Joryu and Nakahata Formations of the Yokokurayama Group of the Yokokurayama area and the Konomori area in the Kurosegawa Belt, Southwest Japan. The definition of the zones is based on the first appearance biohoriz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es. The zones are the Pseudospongoprunum sagittatum, Futobari solidus, Trilonche (?) sp. A, Glanta fragilis and Protoholoeciscus hindea zones, in ascending order. The preliminary age assignments for the zones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with other previous documented faunas. The age determination of the formations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unconformities and the episodic sedimentation of the tuffaceous strata in the Yokokurayama Group.  相似文献   
187.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温都尔庙群的形成环境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有一套统称为温都尔庙群的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由两种不同的岩石组合组成:一套是出露于乌兰沟一带的浅变质岩系,主要由变玄武岩、硅质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基性火山岩-碎屑岩组合;另一套是出露于德言其庙一带的深变质岩系,主要由斜长角并岩、斜长片麻岩组成。这两套岩石组合在变形变质、岩石化学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主要表面出弧后盆地的特征,后者则是拉张过程中板底垫托的产物,它们分别代表了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8.
赣西北地区双桥山群自上而下划分为修水组、安乐林组,共计11个岩性段,其时代属中元古代蓟县纪,并以近东西向褶皱叠加早期近南北向褶皱为主要变形样式。就该群构造样式、地层序列、变质温压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进行简要论述与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本区长期争议的“修水运动”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9.
We present deep V - and I -band CCD photometry of the globular cluster Terzan 8, recently found to be a member of the globular cluster system of the Sagittarius dwarf spheroidal galaxy. We accurately estimate the metallicity of Terzan 8, and provide the first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the colour excess toward this cluster. Our robust age estimate confirms that this cluster is indeed coeval with typical Galactic globulars of comparable metal content, and thus it is probably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at least two other Sagittarius clusters, Terzan 7 and Arp 2.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ult on the star 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Sagittarius galaxy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0.
胶东早元古代荆山群变质作用演化样式及其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地区发育大面积的早无古代变质地层──荆山群。该套岩系经历了三期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峰期温压条件为T=700~750℃,p=0.50~0.60GPa,达角闪麻拉岩相。变质作用pTt轨迹为逆时针形式,反映早元古代陆缘壳内裂陷带的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