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1100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2.
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探测采空区研究——以贾汪煤矿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可广泛用于工程物探。本文主要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探测采空区的位置和范围,为建筑物地基稳定性的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从理论分析和野外试验两方面探讨了高分辨地震技术的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并简单介绍了在贾汪矿区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能查明建筑场地内的采空区  相似文献   
43.
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内蒙交界地区有变质程度连续变化、从高压基性麻粒岩、麻粒岩到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出露。它们的古变质压力由>1.4GPa(50km)变化到0.5GPa(15km);岩石类型从变辉长岩、中酸性正片麻岩到表壳岩变化;变质矿物组合由不含水的耐火组合变为富含云母和角闪石的组合;地球化学性质表现出从贫Si和Al、轻度亏损生热元素到具有正常的化学成分的连续变化;包裹体流体性质在轻度亏损生热元素的麻粒岩中均为CO2流体,而在麻粒岩相的表壳岩和角闪岩系中H2O流体逐渐增加。上述变质岩系剖面的组成和特点符合大陆下地壳的定义,可能代表了包括最下部地壳在内的华北地块太古宙克拉通型大陆下地壳。据此本文建立了我国第一条克拉通型大陆下地壳剖面,并讨论其地质意义以及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煤矿采空区场地建筑适宜性工程地质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煤矿采空区场地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查明采空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现场勘察和室内模拟研究方法。并结合采空区活化特点,对采空区场地建筑适宜性作了分析;提出了地基处理和建筑物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5.
在跨孔条件下,利用积分方程法计算了孔区内外不同位置、不同产状的三维椭球体模型视电阻率异常。根据所得的典型数值模拟结果,借助视电阻率异常信息剖面图,对异常进行研究,总结了异常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认识了其他模型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46.
库车盆地的早白垩世地层为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沉积,包括洪积扇砾岩、间歇性河流砂砾岩、风成细砂岩和粉砂岩、沙漠湖相紫红色泥岩等类型的沉积,组成一个较为典型的沙漠沉积体系。在库车河剖面,下白垩统红层中发育一些厚层至块状的“高能细砂岩和高能粉砂岩”,多为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它们以良好的分选性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较细的粒度、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大型交错层理的发育为特征,显示出较为明显的风成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47.
To examine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in classifying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belts, the composition of clay minerals and the cyrstallinity of illite from mudstones were measured using XRD and VIS-SWIR (400-2500 nm)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Based on the illite cyrstallinity, Kubler Index (KI), the Early Triassic LuoLou Group and the Middle Triassic lower Baifeng Formation were classified as the lower Epizone with KI△2θ° ranging from 0.22 to 0.25, the upper Baifeng Formation as upper anchizone with KI△2θ°ranging from 0.26 to 0.33, and the Hekou Formation as lower anchizone with KI△2θ° ranging from 0.38 to 0.40. According to a KI△2θ° value of 0.43,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may exist a local diagenetic zone in the upper strata. The illite cyrstallinity Kubler index and the metamorphic grade increas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The metamorphic grade boundaries nearly match the stratigraphic boundaries, indicating a burial metamorphism nature for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sequence, the spectral absorption band center of clay minerals from fresh rocks is around 2200 nm. The absorption band centers change towards shorter wavelengths: the Luolou Group being at 2220 nm, the Baifeng Formation at 2217-2213 nm,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Hekou Formation at 2214-2206 nm, and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Hekou Formation at 2205-2197 nm. The spectral absorption band center of illite shows the same change patter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belts can be subdivided using spectral indices of clay minerals, which are measured by using field portable spectroradiometers. However, it may not work well with satellite and airborne sensors.  相似文献   
48.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5,7(4):437-447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为一套厚度约为1 600m的碳酸盐岩地层,包括四个段:第一段以潮坪相叠层石白云岩为主;第二段主要为含锰白云岩;第三段发育较多的纹理化石灰岩和泥晶灰岩;第四段则以叠层石岩礁(叠层石生物丘和生物层)的发育为特点。根据岩相到岩相序列可在该套碳酸盐岩地层中识别出L-M型、潮下型、环潮坪型米级旋回层序。根据米级旋回层序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所反映出的沉积相序列可以把高于庄组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SQ1至SQ13),并进一步归为4个二级层序。在以灰岩为主的高于庄组第三段中,其中的第三个三级层序(SQ11)中部的灰岩层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这种臼齿状构造以特别的形态、富含有机质、易硅化等特点可能表明了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沉积作用的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在浅水环境中发育叠层石而在较深水环境(中缓坡)中发育臼齿状构造,臼齿状构造就象叠层石一样是一种极为特别的与生物沉积作用相关的沉积构造;第二、在发育叠层石的潮坪环境中有利于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发育臼齿状构造的地层则以灰岩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寒武纪白云岩似乎又不是原生白云岩。实际上,这些特征本身即代表了一些前寒武纪沉积学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这些问题将会得出更加接近自然事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49.
姬广义汪洋  夏希凡 《城市地质》2005,17(4):1-32,F0003
在燕山中段南麓的蓟县北部山区有着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北方中-新元古代正层型剖面标志碑就耸立在那里。对这一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和地质体真实位态的研究,不仅关系着对华北地区晚前寒武纪标准剖面可靠性的评价,也关系着燕山运动命名地的基本地壳结构的合理解析和我国北方中生代以来构造一岩浆活动序列的正确建立。本文展示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可揭示:蓟县北部常州沟-杨庄一带的地质结构构造远不是我国大多数地学学者们对此描述的那样简单。调查区约200km。面积可代表燕山中段南麓的大面积中-新元古界分布区的基本地质结构构造特征。已识别出的18条断层和由其限制的21个以上构造岩片的现实位态表明,该地区地壳上部是由多个复杂地块堆叠构成的,主体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形成方式上以大规模多次不同方向运移的薄皮构造岩片叠覆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0.
解古巍  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2005,29(B11):450-453,i0001
华北蓟县系上部洪水庄组和铁岭组之间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整合接触。近期在蓟县小岭子剖面发现洪水庄组顶部发育铁质风化壳,铁岭组底部有硅质褐铁矿屑砂岩,从而证明洪水庄组与铁岭组之间存在一次强烈的风化剥蚀,二者之间是假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