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段发育低阻油层。为解决前人成果仅适用于局部小区块、无法应用于全区的状况,本文利用地层水分析、相渗实验、岩心物性、测井及试油资料重新对全区长2油层低阻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更为有效的适用于全区的判识方法。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2油层低电阻率主要控制因素为高矿化度地层水、低含油饱和度、储层物性及淡水泥浆侵入,前三者大幅度降低了油层的电阻率,淡水泥浆的侵入则主要提升了水层电阻率,进一步导致了电阻率增大系数的变小。针对低阻成因的主控因素,提出了侵入因子-综合含油指数交会图法,重新建立了长2低阻油层测井识别图版,该图版与试油符合率达到了94%,能更加有效地识别姬塬地区长2低阻油层。  相似文献   
52.
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和痕迹化石的组成和产状特征 ,该文简要论述了豫西济源中生代盆地晚三叠世河流环境中五种沉积类型和痕迹组构特征 ,划分了五大发展阶段 ,并由此说明了该河流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 ,同时还指出了温暖潮湿和干旱这两种气候条件下河流沉积环境中痕迹化石在组成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3.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原油性质与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油与油田水物理性质、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以及萜烷与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长6、长4+5等油层组原油性质较为复杂,其成熟度、母源氧化-还原环境及母质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烃源岩评价也显示长9、长8、长7、长6、长4+5段的暗色泥岩有机质质量和类型有所差别,但均具备生排烃能力。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明:成藏过程存在多套油源混源供油的成藏效应,其中长8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8段烃源岩;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6段烃源岩;长4+5油层组原油存在长7、长6及长4+5段多源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54.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油藏油水分布关系复杂,试油产水率较高。单井油水分布关系以油水共存型为主。文章从长9层地层水性质、油藏压力与流体单元、砂体连通性、残余油饱和度、油藏保存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该区油藏存在多个流体单元,同一流体单元内连通砂体上倾方向含油,下倾方向含水,不同流体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的油水界面,且长9油藏成藏过程中油气充注程度相对较低,这些因素导致油藏油水分布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55.
廖朋  唐俊  庞国印  唐丽  马晓峰  王琪 《矿物岩石》2012,32(2):97-104
长81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勘探潜力较大的含油层位之一。通过10口井的岩心观察、63个铸体染色薄片的鉴定、7个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32个样品的薄片鉴定报告和44口井的岩心分析数据的统计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1段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偶见次生溶孔,其平均孔隙度为7.81%,平均渗透率为0.26×10-3μm2,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沉积条件是储层原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形成的基础,它使得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4个微相的储层原始物性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好坏的关键因素,其中压实和碳酸盐、硅质、高岭石胶结使得原始孔隙度平均损失分别达23.15%和13.22%;绿泥石薄膜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有限,孔隙度增加平均只有0.58%,其重要原因是研究区异常热演化史导致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后期不被溶蚀。  相似文献   
5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繁浩  鲍志东  刘丽  伍星 《世界地质》2010,29(4):614-639
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和薄片鉴定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组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5个沉积微相,并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的优质储集体主要赋存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砂体中,总体上长612、长621和长622期优质储层展布范围较广,平面上连片分布,垂向上相互叠置,是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目标层位。  相似文献   
57.
济源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砂岩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分析资料,研究了济源凹陷下第三系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特征,并说明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影响下第三系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
河南省孟州市石庄位于济源盆地东南缘,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中生代经历了长期陆相湖盆沉积阶段,岩石中有机物含量高。所以该区中生界地层一直作为煤系地层并进行了煤矿资源的勘查工作。本文通过对中生界上三叠统谭庄组的灰黑色岩系取样分析研究,认为该区上三叠统谭庄组为一套含生油岩地层,是济源盆地东侧生油区。在具备一定的运移、储集及盖层等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资源。为今后在河南西北济源盆地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9.
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是油气勘探研究的基础工作,地层划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油气勘探后续的研究。在收集大量的地质资料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主要生油层——延长组长2油层组为研究目的,在全区内寻找分布比较稳定的主要标志层K9和长2底砂岩以及K7辅助标志层,将延长组长2油层组地层划分为3个小层。本研究为该地区的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为下一步大规模开发建产作好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presents a great number of detrital zircon U–Pb age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 the Middle Jurassic sediments in the Jiyuan basin, southern North China. The results represent age spectra from 2.9 Ga to 216 Ma, with five peaks at 2.5 Ga, 1.9 Ga, 840 Ma, 440 Ma, and 270 Ma and two grains of ∼220 Ma. The ages of 2.5 Ga and 1.9 Ga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whereas the others ar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 important observation is that the Qinling-sourced detrital zircons become older as the strata get younger. Sample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 early Late Triassic strata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ge peak at 270 Ma, whereas the Late Late Triassic to Early Middle Jurassic samples are dominated by age peaks at 840 Ma and 440 Ma and minor grains within 800–650 Ma. Two grains of ∼220 Ma are preserved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sample, which may be contributed by the Carnian deep plutons. These sign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unroofing patter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developed by the denudation of materials from young covers to old basements and the Carnian deep plutons. Integrated with the data reported from the Hefei Basin, it is well-established that the intensity of unroofing increased from the Qinling to the Dabie orogen in the Early Jurassic, and the denudation timing of the ultra-high pressure (UHP) and high pressure (HP) rocks or Carnian plutons changed successively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in the Dabie to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in the Qinling oro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