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6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2050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 毫秒
141.
墨西哥湾南部晚侏罗纪主力烃源岩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墨西哥湾不同时代可采储量的分布特征和油源对比资料的分析认为,晚侏罗纪烃源岩是墨西哥湾南部最主要的烃源岩。资料显示,晚侏罗纪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是稳定的构造和沉积条件以及超咸的还原环境,其中,"世界顶级"的晚侏罗纪提塘阶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超咸的碳酸盐岩和/或蒸发岩沉积环境,属半深海还原环境,有机质以藻类为主,推测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可能与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藻类勃发有关。  相似文献   
142.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3.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3±0.3 Ma(MSWD=0.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  相似文献   
144.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大量盐构造,其类型丰富多样。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的盐构造样式主要有盐推覆、盐枕、盐墙、盐焊接、鱼尾构造、盐撤凹陷、突发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和三角带构造等。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变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其中西段却勒地区以古隆起(盐下)—盐枕(盐层)—逆冲推覆构造(盐上)为主;中段西秋地区以构造斜坡(盐下)—盐墙(盐层)—断层传播褶皱、向斜(盐上)为主;东段东秋地区则以断层转折褶皱(盐下)—盐推覆(盐层)—断层传播褶皱(盐上)为主。造成这种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基底断裂、含盐层系、构造转换带和变形空间等方面的差异性,其中基底构造和含盐层系的差异性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5.
浅谈阿舍勒黄铁矿型多金属矿的垂直分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舍勒黄铁型多金属矿床位于阿尔泰地槽褶皱系的中泥盆统安山质—英安质火山—沉积岩中.矿体充填在火山管道内或火山口近侧,主矿体隐伏地下.矿化元素有铁、铜、铅、锌、金、银、硫、钡等,伴生有锗、镓、铟、硒、镉、铋等.矿体上部形态复杂并有分枝,向深部连成一体,是一个向北东侧伏的筒状体.矿体自上而下具垂宜分带,依次为:重晶石—硅化带;黄铁矿—多金属带;黄铁矿—铜、锌带等…  相似文献   
146.
位场DFT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推广了经典的抽样定理,并据此导出了函数有限离散傅里叶变换误差方程(简称DFT误差方程,下同)。该方程把有限离散傅里叶变换中固有的离散效应和有限效应表示为确切的数学形式。离散效应被表示为一个含整参变量(参变量取0,1,…,N-1)的复无穷级数;有限效应被表示为一个含整参变量(参变量取0,1,…,N-1)的复无穷级数的DFT。 基于DFT误差方程和位函数特点,作者提出了两种位场数值傅里叶变换新算法--移样法和等效源续尾叠样法。移样法可近百倍地提高位场数值傅里叶反变换的精度,等效源续尾叠样法可数十倍地提高正变换精度。两种算法都不需要增加资料长度和取样密度,因而基本不需要增加计算机时间和内存。文中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47.
早元古代老岭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榴皱组合,由斜卧诏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相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诏皱和轴面招劈理、膝折面理组合。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固Ⅲ世代构造的改造,现今多变位为北东东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老岭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8.
甘肃武都龙家沟盆地地层时代及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化石组合,龙家沟盆地的地层可划分为中侏罗统龙家沟组,上白垩统及上中新统保德组。龙家沟组是盆地的主体沉积,含有多层煤层及油页岩。保德组中发现有我国著名的“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是保德期庙梁亚期的主要代表动物群之一。  相似文献   
149.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0.
Abstract Whether there existed the Songpan-Garzê massif is a controversial problem.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proves that the old basement of the massif is represented by the pre-Sinian granitic rock series. This massif and the South Qinling fold belt might both be a part of the old Yangtze platform. Rifting generated by the Caledonian orogeny in the terminal Early Palaeozoic caused the massif to be disintegrated from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This disintegration, however, was not thorough, and the rift troughs were later gradually closed and filled up. The Emei taphrogeny that was initiated in the Early Permian Maokou'an Stage involved a second disintegration of this massif from the Yangtze platform. The rift line largely goes along the Muli-Pingwu line. This rifting belongs to synchronous extensional rifting at peripheries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in its interior, showing that the posterior, lateral and interior extension resulting from rapid northward shift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led to isolation of this massif together with South Qinling from their adjacent areas. During the Ladinian Stage, the Songpan-Garzê massif and southern Qinling sank strongly en masse. This subsidence continued till the end of the Late Triassic when the late Indosinian movement caused the sea trough to be closed and Songpan-Garzê and southern Qinling to be folded and uplifted and become mount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