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4篇
  免费   2022篇
  国内免费   1527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3425篇
地质学   5232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628篇
自然地理   36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352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409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413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64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191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辽西南天门断裂及其与北票组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西地区TM图像地质解译和对南天门断裂的研究表明,虽然南天门断裂现今在地形地貌上表现为其西的北票、朝阳、建昌盆地和其东的金羊盆地的区域性分隔断裂,但是实际上在早侏罗世末以前,则是一个统一盆地内的潜伏(基底)断裂,即非现今的盆地边缘断裂。由于盆地内普遍发育含有油气性良好的下侏罗统北票组,因此,辽西地区应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92.
沂沭断裂带垂直形变与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利用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分析了沂沭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结果表明:NNE向的沂沭断裂带与NW向断裂活动性质有所不同,沂沭断裂带主要为压性逆断活动,北西向断裂带为张性正断活动,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沂沭断裂带及北西向断裂带都具有分段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文章在概略介绍仙女山断裂带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展布特征、组合关系基础上,用详实的材料,逐一分析了荒口—腰店子、腰店子—将军垭、将军垭—卜庄河及尹家湾—黄垭畔、黄垭畔—贾家店长江南北两岸各段的断裂构造形迹特征、力学性质和交切关系。认为仙女山断裂带已北延过长江,并建议对断裂的应力传递方式和可能出现的史前地震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麻城地区重、磁异常场特征,经反演计算获得了深部结构特征。对重力布格异常利用Park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计算出莫霍面的展布,对航磁异常利用对数功率谱法和矩谱法计算出居里面深度。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震区深部蕴震条件。主要结论是:①麻城-团凤断裂带为该区切割较深的主要控震构造;②1932年麻城6.0级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异常等值线梯度最大处,磁力异常区两局部正异常间的低值带,莫霍面及居里面隆起区边缘;③发震部位有其特定的深部蕴震构造及应力蕴震条件。  相似文献   
997.
998.
近年来,应用断层泥扫描电子显微(SEM)构造来研究断裂的活动性,已引起了国内、外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区几条断裂带断层泥和断层泥中石英颗粒表面SEM构造特征的研究,对断裂带的相对活动时限及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与野外宏观调查、现场仪器测试、遥感101系统图象处理结果基本吻合,在微观领域为市区断裂活动性研究提供了依据。这说明该方法在工程地质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1000.
Centrifuge modeling of PGD response of buried pip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 new centrifuge bas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response of continuous buried pipe to PGD is presented.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PI‘s 100 g-ton geotechnical centrifuge and the current lifeline experiment split-box are described: The split-box contains the model pipeline and surrounding soil and is manufactured such that half can be offset, in flight, simulating PGD. In addition, governing similitude relations which allow one to determine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diameter, wall thickness and material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the model pipeline are presented. Finally, recorded strains induced in two buried pipes with prototype diameters of 0.63 m and 0.95 m (24 and 36 inch) subject to 0.6 and 2.0 meters (2 and 6 feet) of full scale fault offsets and presented and compared to corresponding FE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