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3篇
  免费   1362篇
  国内免费   434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8534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29篇
  2022年   360篇
  2021年   450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461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460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469篇
  2012年   549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971.
河南桐柏围山城地区侵入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桐柏围山城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秦岭造山带与大别造山带的衔接部位,本文对产于该区的主要侵入岩体开展了锆石SHRIMP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总共对8件样品开展了SHRIMP测年,其中产于破山银矿区的云斜煌岩获得的锆石SHRIMP测年结果为461.8 ± 9.7 Ma,MSWD=1.10,表明其形成于加里东中期.在桃园岩体及其南部混染带内产出的变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共获得了6组年龄数据,分别是431.7 ± 8.3 Ma (MSWD=0.76)、432.3 ± 7.5Ma (MSWD=0.45)、470.3 ± 8.3Ma(MSWD=1.3)、431.5 ± 8.2 Ma(MSWD=1.6)、433 ± 11 Ma(MSWD=1.8)和426.7 ± 9.1 Ma(MSWD=1.6),说明桃园岩体是加里东晚期岩浆侵位产物.梁湾岩体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测年结果分别为132.5 ± 2.3Ma (MSWD=1.5)和137.0 ± 3.4Ma (MSWD=1.9),为燕山中期.锆石SHRIMP测年结果表明,围山城地区主要侵入岩的岩浆活动集中在三个时期,分别是460~470Ma,430Ma和135Ma.侵入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与加里东晚期花岗岩相比,燕山中期花岗岩明显富K、Nb和Rb贫Na和Y.Pb-Sr-Nd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加里东晚期花岗岩明显富含放射性成因Pb,其206Pb/204Pb值为19.342~19.712,平均值19.512,(87Sr/86Sr)i值较低,变化于0.70211~0.704899,εNd (t)值均为正值,变化范围为+3.55~+7.53,显示成岩物质来源较深,可能来自亏损地幔;而燕山中期花岗岩的放射性成因Pb含量低,206Pb/204Pb值为17.278~17.492,平均值17.370, (87Sr/86Sr)i值相对较高,为0.707004~0.716968,εNd(t)值均为较大负值,变化范围为-16.95~-9.76,显示成岩物质来源较浅,可能来自下地壳.围山城地区加里东晚期花岗岩与燕山中期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别与它们形成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关,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形成于弧后环境,而燕山中期花岗岩则形成于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碰撞后的岩石圈减薄与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72.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作用起始时间约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位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NW延伸方向上的点苍山变质杂岩体遭受强烈的左行走滑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岩石中保存了典型的高温矿物组合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宏观和微观高温变形构造特征,其中糜棱岩中具有极其发育的长石矿物拉伸线理而形成典型的L与LS型构造岩是其一个明显的特征。本文对点苍山地区高温糜棱岩主要矿物开展了显微构造与矿物变形、变形机制及组构分析,并对于遭受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一个花岗质岩体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中长石、角闪石、石英等主要矿物具有典型的达角闪岩相条件下的高温晶质塑性变形和动态生长特征,它们也为走滑剪切变形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微观构造证据。对于点苍山高温糜棱岩化改造的眼球状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显微构造分析结果表明,这套花岗质岩石从走滑剪切前期岩浆的侵位之后经历了早期强烈的岩浆期后交代作用—亚岩浆流动—高温固态塑性剪切变形的递进演化过程。由此可见,岩浆的上升与就位受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制约,岩体又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改造。同时对这套构造前期就位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进行定年分析,获得33.88±0.32Ma的岩浆结晶年龄,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点苍山地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起始时间至少应该为早渐新世30.88±0.32Ma。  相似文献   
973.
三岔沟金矿区钼矿成矿时代及中条山区找矿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斌 《地质学报》2009,83(9):1335-1343
利用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对我国著名的中条山多金属成矿带三岔沟金矿区的辉钼矿进行了年龄精测,获得了 1823±23Ma 的新数据。这一结果表明三岔沟金矿中的辉钼矿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结合前人获得的中条山铜矿峪铜矿区的辉钼矿Re-Os年龄,可以认为,中条运动(吕梁期)是中条山地区一个重要的钼成矿期。因此,吕梁期辉钼矿Re-Os年龄的获得,一方面证实了前寒武纪成矿期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为该地区寻找钼矿及变斑岩型铜钼矿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74.
山阳色河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SHRIMP U Pb年代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涛  王宗起  闫臻  闫全人  张英利  向忠金 《地质学报》2009,83(11):1657-1666
山阳色河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泥盆纪地层中,并与泥盆纪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组成,其SiO_2含量介于71%~77%之间、高碱(K_2O+Na_2O=7.43%~8.50%),低CaO(0.25%~2.81%),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A/CNK的平均值为<1.05,属弱过铝质岩石;较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La/Yb)_N=4.23],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511),富集Rb、Th、K、La和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Sr、P和Ti元素为特征,属后碰撞花岗岩类.在泥盆纪地层中的花岗岩砾石的岩石地球化学与色河二长花岗岩具有形似性质,高精度的锆石SHRIMPⅡU-Pb定年获得花岗岩与花岗岩砾石形成时代相一致,分别为709±5Ma和700±11Ma.山阳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标志着新元古代在东秦岭地区表现为造山后伸展拉张阶段,从而为东秦岭造山带从元古代到古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975.
王登红  陈毓川 《岩矿测试》2009,28(3):199-200
2006年下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项目,在其中的“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中安排了400万元的专项经费以开展典型矿床及其成矿年代学研究工作。这是有史以来我国在成矿年代学方面罕见的“大投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及铼-锇同位素应用成果》专辑就是该项工作前一阶段所取得的近200个同位素年龄新数据中一小部分成果之结晶。成矿规律研究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客观地认识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之自然规律的系统性工作,其研究  相似文献   
976.
《岩矿测试》2009,28(1):84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公布了“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的评选结果。由科技部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这一结果,代表了我国科技论文的最高水平。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屈文俊研究员论文“高温密闭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准确测定辉钼矿铼-锇地质年龄”在此次评比中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发表于《岩矿测试》2003年第23卷第4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3017)支持项目成果。为促进我国高影响、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发表,引导我国的论文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977.
文章对黔西南白层地区出露的燕山期超基性岩墙进行了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获得A、B两组不同的锆石年龄.A组锆石呈不规则粒状,具不完整的宽大条带,12颗锆石的 SHRIMP 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1)Ma,代表了超基性岩墙的侵位年龄;锆石Hf原位分析表明,176Hf/177Hf从0.282561到0282719,εHf(84 Ma)平均为-3.61,表明岩浆源区主要以富集地幔为主,并受到部分地壳物质的混染.B组锆石晶形完整,具典型的中酸性岩浆型振荡环带,3颗锆石的SHRIMP U-Pb模式年龄为409~450 Ma.176Hf/177Hf从0282379到0282440,εHf(t)平均为-3.77,均低于A组锆石,属于捕获锆石.据此认为84 Ma左右由于华南岩石圈伸展,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岩石圈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熔体上升过程中与409~450 Ma左右形成的少量地壳岩石发生混染,随后快速侵位冷凝而形成基性-超基性岩墙.白层地区84 Ma的超基性岩浆活动是整个华南西部燕山晚期(80~90 Ma)岩浆活动的一部分.右江褶皱带周缘的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主要与大规模的Sn、W、Ag、Cu、Pb、Zn等矿床有关,但右江褶皱带内部的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是否与以卡林型金矿为代表的低温热液矿床有成因上的联系,尚需更多矿床年代学资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978.
安徽绩溪伏岭岩体隆升时代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勇  余心起  王德恩  汪诚 《地质论评》2009,55(3):385-394
安徽绩溪伏岭岩体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花岗岩体的东部。伏岭岩体裂变径迹(AFT)热年代分布于51±5~68±7 Ma之间,围限径迹长度为11.9~12.9μm。岩体形成之后,所在山系经历了速率波动较大的隆升过程,至55 Ma期间为一加速隆升过程,到55 Ma时速度达到最大的73 mm/ka;随后速度减缓,54 Ma左右时的平均抬升速率为60 mm/ka;54~51 Ma间又是一个快速加速隆升时期,到51 Ma时,速度达到70 mm/ka。研究区具有三个主要的冷却剥露阶段:130~116 Ma左右,冷却速率约为1.34℃/Ma;70~60 Ma左右,进入第二个较为快速冷却阶段,冷却速率约为25℃/Ma;在7~8 Ma左右发生突然加剧冷却事件,持续至今,速率达到8℃/km。总体来说,伏岭岩体经历了速率逐渐增加的冷却过程。由于黄山山体与伏岭岩体在大地构造位置、岩性特征及侵入时间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的隆升时代、速率以及抬升剥蚀量是大致相当的。  相似文献   
979.
山东沂水杂岩由新太古代岩浆杂岩和中太古代的变质杂岩组成,其后者中的变基性岩石,特别是基性麻粒岩,常与紫苏花岗岩紧密伴生,而且多呈大小不等的包体或呈层状体产出。本文主要对变基性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根据岩石学特征,可将变基性岩分为三类: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含石榴子石角闪二辉斜长麻粒岩和含尖晶石—石榴子石的角闪二辉麻粒岩。它们原岩分别为安山质玄武岩、高铁镁质玄武岩和玄武质科马提岩(?)。三类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有一定差别:第一类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后二类麻粒岩相变质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为近平坦型或轻稀土略为富集, K、Rb、Ba等元素也轻微富集,其他元素与MORB的比值接近于1。变基性岩中锆石定年结果显示有四组年龄值,其中2719Ma和2560~2607Ma分别代表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年龄下限和上限;2509~2522Ma代表另一期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时代,发生在沂水岩浆杂岩侵入之后;2485Ma和2497Ma代表与流体作用有关的变质作用和新生锆石的形成年龄。  相似文献   
980.
浙东南石平川花岗岩体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平川钾长花岗岩体位于浙江沿海火山岩带的中南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02.5±1.2 Ma(MSDW=2.1),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岩相学及化学成分显示其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富钾和铝低铁、镁、磷和钛特征,SiO2含量为74.79%~77.79%,K2O为4.26%~7.97%,铝指数A/CNK=0.98~1.10,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U和K,亏损Sr、Ba、Nb、P和Ti,REE具有中等负Eu异常(Eu/Eu*=0.33~0.50),总体呈现LREE富集的右倾“V”型配分模式。岩石\[n(87Sr)/n(86Sr)\]i值为0.70801~0.71012(t=102.5Ma),εNd(t)值为-8.63~-8.76,显示壳—幔混合成因特征。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平川岩体为高演化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显示石平川岩体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侵位于早白垩世末期的张性构造环境,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板块北向漂移所导致的古太平洋板块碰撞弧后引张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