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Among tunicates, the small planktonic appendicularians generally comprise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mesozooplankton of estuarine environments. However, no spatio-temporal studies nor estimation of some ec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biomass or pellet production of these organisms have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La Plata River estuary. We studi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 as well as biomass and pellet produ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river plume variations using data collected during seven spring (October) cruises. Approximately 80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each cruise with a Pairovet net (200 μm mesh size) trawled vertically through the water column; CTD data profiles were also recorded. Three transects at the north, middle and south of the estuary we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to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The river's discharges varied between years and it was reflected on the salinity distribution. The salinity was the main factor driving species composition. Oikopleura dioica, Oikopleura fusiformis and Fritillaria borealis were found, O. dioica being the dominant one. We detected that O. fusiformis was more abundant in stratified waters between salinities of 31 and 33 mainly during 1994, 1995 and 1996. Fritillaria borealis was found only in salinities higher than 33 and in homogenous waters being more abundant in 1995. This year was singular in the sense that no river plume was observed at the middle transect, as it is shown by the homogenous salinity profiles. Oikopleura dioica was present in stratified waters at all salinity ranges. In 1993, it was more abundant at low salinities with temperatures between 12 and 16 °C and a predominance of juvenile animals was observed. The contribution in biomass and pellet production of O. dioica in the stratified waters of this front was very high (27.91–66.58 g C m−2 d−1) revealing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estuary's carbon cycle.  相似文献   
132.
据赤道经向风剖面及热带西太平洋岛屿站测风资料来诊断厄尔尼诺(ElNino)事件,试图从观测事实方面来跟踪与预测ElNino的发生。分析结果得出:气候监测公报中850hPa风指数对监测、诊断已发生的ElNino事件较好,但不能用来预测ElNino事件的发生,而热带西太平洋岛屿站月平均纬向风对ElNino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越赤道气流的演变特征进一步证明,ElNino事件对应于弱季风,而拉尼娜(LaNina)事件对应于强季风。  相似文献   
133.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一场与ENSO关系的CGCM模拟结果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全球大气与热带太平洋相耦合的数值模式(CGCM) 很好地模拟了ENSO (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型海表水温(SST) 异常, 进一步分析多年的模式积分结果, 清楚地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 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 深100 ~200 m) 的海温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在El Nino 事件发生之前的半年到一年左右,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有明显正异常,并向东传播; 而在La Nina 发生之前的半年到一年左右, 暖池次表层海温有明显负异常, 并向东传播。因此,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及其东传对El Nino (La Nina) 的发生有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监测资料等,对2008年初呼市地区出现低温降雪天气的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和灾害影响作了初步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此次低温降雪天气是在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北脊南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的形势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同时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往北到东北方向输送,冷暖气流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频繁交汇,造成了我市持续低温、降雪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35.
利用TOPEX高度计风速资料,实现了对太平洋海面粗糙度(z0)的计算。1997~1999年正是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期,作者研究了1997~1999年z0在ENSO期间的变化后发现:(1)EI Nion发生期间赤道附近z0最大值在A,C,B 3个站点上移动;最小值在B,A 2个站点上移动。(2)Li Nina发生期间赤道附近z0最小值在A站点,最大值主要在B站点上。Li Nina发生期间,1999年15个站点z0均大于正常年份和EI Nion发生期间的15个站点z0。(3)ENSO期间,四季z0与正常年份相比都有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36.
ICP-OES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La,Y,B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系沉积物、土壤等试样用HF-HC1-HN03-HC1O4混酸消解后,以8%(V/V)HN03溶解干渣,建立了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La,Y,Ba 3种微量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方法.方法测定限(μg/L,10SD)为:La 6.0,Y 1.0,Ba 1.0.精密度(RSD%,n=11)为:0.20~1.50,经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该方法现已用于区域化探试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7.
本文通过对2000-2001年冬季(12-2月)大气环流特征的分析,尤其关于东亚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强度的不同会造成渤海海域气候与冰情的差异,表明由于乌拉尔山和北太平洋两大高压脊的变化,造成亚洲极涡与东亚大槽的加强和减弱,并对渤海气温变化和海冰生消的影响起着直接作用。此外,分析还表明,前期拉尼娜现象可能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8.
本文利用1950-2015年间Hadley环流中心海冰和海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可能影响,并从大气环流和净表面热通量两个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发展年的夏、秋季节,EP型与CP型El Niño事件与北极海冰异常的联系无明显信号。而La Niña事件期间北极海冰出现显著异常,并且EP型与CP型La Niñ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EP型La Niña发生时,北极地区巴伦支海、喀拉海关键区海冰异常减少,CP型La Niña事件则对应着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地区海冰异常增加。在EP型La Niña发展年的夏、秋季节,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遥相关波列,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平面气压为负异常并与中纬度气压正异常共同构成类似AO正位相的结构,形成的风场异常有利于北大西洋暖水的输入,同时造成暖平流,偏高的水汽含量进一步加强了净表面热通量收入,使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减少。而在CP型La Niña发展年的夏季,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关键区受其东侧气旋式环流的影响,以异常北风分量占主导,将海冰从极点附近由北向南输送到关键区,海冰异常增加,而净表面热通量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39.
利用24个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历史试验资料,本文评估了在太阳年代际尺度准11 a周期变化下能否激发出热带太平洋显著的类拉尼娜型海表温度异常的模拟能力。再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自下而上”机制解释了在太阳强迫偏强的年份,热带太平洋更容易呈现出显著的类拉尼娜型海温异常。CMIP5模式的评估结果显示,有2/5的模式可以基本再现再分析资料中太阳强迫影响下的热带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这些模式分为类拉尼娜组;而另有3/5的模式模拟出了相反的信号,分为类厄尔尼诺组。为了进一步探讨CMIP5模式模拟能力不同的原因,本文分析了“自下而上”机制在模式中的表现。“自下而上”机制可分为蒸发过程和海洋恒温(thermostat)过程。结果表明,模式能否模拟出类拉尼娜型海温响应取决于thermostat过程的强弱,其中类拉尼娜组的thermostat过程更强;而蒸发过程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0.
本文基于贵州低频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路径,对比分析低频降水多少年的水汽差异和先兆海温差异,得到主要结论有:(1)7月开始在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地区开始形成“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8、9月“两槽一脊”环流形势稳固。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脊点位于120oE附近,环流形势逐渐稳定,南方地区降水有所减弱;(2)影响贵州地区水汽输送的水汽通道主要为为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尤其是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进入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南半球经南海的越赤道气流;(3)低频强降水年频次多年与拉尼娜事件从准备到爆发再衰弱的不同位相期相对应,低频强降水年频次少年与厄尔尼诺事件从准备到爆发再衰弱的不同位相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