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对江门市6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2—2016年近55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1962—2016年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江门市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年来江门市的年降水量和气温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当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对江门市的年降水量、暴雨日数都有增多的作用,但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份增大幅度较大;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江门市气温总体是略偏低的;在总体气候处于暖期,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江门市的气温是偏高的,且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越强,年平均气温偏高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82.
根据历史和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义乌市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丰水期义乌市的涝年偏多,旱年偏少,而枯水期则旱年偏多,涝年偏少。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或翌年,义乌市的降水显著偏多,而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或翌年,义乌市的降水则显著偏少。丰水期平均入梅日偏早,平均出梅日偏晚,平均梅雨日数偏长,平均梅雨量偏多,而在枯水期则反之。义乌市6月6—15日入梅的可能性最大,出梅日期的时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其集中期的发生规律不如入梅集中期明显。厄尔尼诺事件的当年或翌年,义乌市的出梅日偏晚,而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或翌年,义乌市的出梅日偏早。研究结果可为水库源区雨季的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前期海洋热状况异常影响2008年1月雪灾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察2008年1月雪灾发生前期全球海洋的热状况发现,强La Ni~↑na事件和北大西洋显著增暖是最明显特征。此外,北太平洋中部较常年偏暖,北极(特别是北欧海附近)海冰较常年显著偏少。利用合成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试验,研究了强La Ni~↑na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强La Ni~↑na事件能部分解释南方偏冷和降水偏多,及包括蒙古冷高压增强、青藏高原南支槽加深和西太平洋“负-正-负”的异常分布型在内的部分环流形势,但不能解释乌拉尔山阻塞的异常增强。模拟中等强度La Ni~↑na的影响并与强La Ni~↑na进行了比较,发现:只有当La Ni~↑na很强时,我国南方冬季偏冷、降水偏多的信号才显著;当La Ni~↑na强度只是中等时,这种信号将大为减弱。最后分析讨论了北大西洋异常增暖的影响,认为它对乌拉尔环流异常形成有重要贡献。因此,2008年1月雪灾的形成可能是包括强La Ni~↑na事件和北大西洋增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气耦合模式IAP9L_CoLM,通过4组集合模拟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海域的海温异常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La Ni~↑na事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的作用下,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出2008年1月我国降水异常和全国性温度偏低的现象,以及相应的主要环流异常特征,这说明上述两个海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和北大西洋的正海温异常均有利于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加强,从而使得东亚冬季风增强,有利于强冷空气入侵到我国南方地区;此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负海温异常还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使得冷空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堆积导致低温异常。模式结果比较还可发现,相对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而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2008年冬季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相对更大,其他区域的海温异常也可对2008年1月中国的气候异常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2008年广东“史上最强龙舟水”的气候成因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广东“史上最强龙舟水”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从2007年8月持续到2008年5月的拉尼娜事件,是强降水的主要气候诱因,在其影响下,西太平洋暖池一带热带对流活跃,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向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雨带滞留华南;南海季风爆发偏早、偏强,为强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2)去冬今春南极海冰面积偏大和青藏高原南部积雪偏少,有利于增强夏季风环流。  相似文献   
86.
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随纬度的变化特征,利用1950-2005年北半球20—75°N逐日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功率谱。结果表明,(1)大气低频周期随纬度变化,夏季低频周期在45°N有最大值,为52.6d,在低纬和高纬低频周期较小;冬季低频周期最大值位于35°N,为49.9d,最小值位于60°N。(2)无论E1Nino年还是LaNina年,低频周期随纬度变化幅度在夏季都较正常年剧烈,最大振幅达到30d,而对冬季影响不大。原本位于35°N的最长低频周期在LaNina年移至65°N。(3)E1Nino年和LaNina年,低频周期随纬度平均值在冬、夏季差异不大;而在正常年份和所有年份,低频周期随纬度平均值在冬、夏季差异明显。(4)就北半球平均而言,无论ElNino年、LaNina年、正常年还是所有年,夏季低频周期都要小于冬季;ElNino(LaNina)事件在冬、夏季都有使大气低频周期缩短(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
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异常活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李崇银  顾薇 《大气科学》2010,34(5):865-874
不少研究已经表明, 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持续活动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异常, 利用NCEP再分析逐日环流资料、 哈德莱中心的海温资料等, 从对流层北极涛动(AO)、 平流层极涡(PV) 以及海温异常等几方面, 对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异常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从以往多年情况来看, 前期AO及平流层极涡的异常很可能会导致其后乌拉尔阻塞高压发生异常, 然而就2008年1月的情况而言, 2007~2008年冬季对流层AO和平流层极涡的异常都不能成为异常乌拉尔阻塞高压产生和偏强的原因, 因为它们的关系与多年存在的长期关系相反。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则显示, 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赤道太平洋的La Niña事件也对乌拉尔阻塞高压的活动没有明显影响; 而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 尤其是北大西洋副热带海温正异常的存在, 是2008年1月乌拉尔阻塞高压持续的重要外强迫因素。  相似文献   
88.
矾山磷铁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春 《化工矿产地质》2001,23(2):104-108
矾山磷铁矿床赋存于矾山杂岩体内 ,呈层状产出 ,是由深源富钾铁镁质岩浆演化而形成的晚期矿床。矾山杂岩体由三期侵入岩和脉岩组成 ,矿床产于第一期侵入岩中。第一期侵入岩较其它期次侵入岩REE含量高 ,按辉石岩—黑云母辉石岩—磷灰石岩的顺序增加。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元素含量表明 :在岩桨演化晚期 ,在贫硅和缺少足够“Ca2 +”的条件下 ,稀土元素极易代替“Ca2 +”而进入磷灰石晶格形成补尝类质同象。这对于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和岩桨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duct an inventory of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Cd, Cr, Cu, Hg, Ni, Pb and Zn) in the soils of La Réunion. 39 sampling sites were selected to cover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s of the is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ils of La Réunion are rich in heavy metals: most of them exceed the French standard values beyond which sewage sludge spreading is not authorized.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heavy metals, we used: (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vy metal content in soils and the origin of the volcanic parent material; (ii) the comparison of heavy metal content between cultivated and uncultivated soils; and (iii) the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in soil profiles. Cd and Pb evolution in soil profiles indicate an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High Hg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volcanic activity of the island. For Cr, Cu, Ni and Zn, we demonstrate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natural pedo-geochemical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90.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remote measurements of La Soufrière gas emissions since the fumarolic and seismic reactivation in 1992.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lumes has been measured from May 2003 to September 2004 using an Open Pa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OP-FTIR) spectrometer, up to 15 m downwind the South Crater. HCl is clearly detected (concentration between 2.4 and 12 ppmv) whereas SO2 and H2S generally remain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OP-FTIR. Direct measurements of SO2 and H2S near the South Crater with a Lancom III analyzer show a fast decrease of their concentrations with the distance. Calculated Cl / S mass ratios are high: from 9.4 ± 1.7 at 15 m from the vent to 2.8 ± 0.6 at 140 m. The enrichment in HCl of the gas emitted at La Soufrière, observed since 1998, corresponds to the degassing of a magma enriched in Cl and depleted in S. This result agrees with isotopic measurements which suggest a magmatic origin of the gases. Readjustments inside the volcanic system may have taken place during the seismic activity beginning in 1992 and enhance the transfer of magmatic gases to the summ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