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34篇
  免费   2906篇
  国内免费   3483篇
测绘学   2877篇
大气科学   4607篇
地球物理   3691篇
地质学   6830篇
海洋学   1846篇
天文学   459篇
综合类   1608篇
自然地理   6005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582篇
  2021年   764篇
  2020年   819篇
  2019年   969篇
  2018年   733篇
  2017年   1062篇
  2016年   1047篇
  2015年   1117篇
  2014年   1332篇
  2013年   1890篇
  2012年   1276篇
  2011年   1401篇
  2010年   1135篇
  2009年   1370篇
  2008年   1456篇
  2007年   1423篇
  2006年   1337篇
  2005年   1163篇
  2004年   976篇
  2003年   851篇
  2002年   787篇
  2001年   636篇
  2000年   602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453篇
  1997年   439篇
  1996年   268篇
  1995年   279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sponse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system to the spontaneous precipit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eget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on multiple scales in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based on measured data of the ecological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Ordas Plateau of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biomass and the energy use efficiency of photosynthesis ar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trong and complex interactions exist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nd the atmosphere on multiple scales leading to supernormal thermal heterogeneity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the strong vortex movement and turbulence. This study can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s well as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It also aids in improving th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f turbulent fluxes of a heterogeneous underlying surface for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 climate models.  相似文献   
982.
根据先秦考古遗址地理分布的分析和郭井子贝壳堤的发掘和调查,复原了6.5~5.0kaB.P. ,4.5~4.0kaB.P.和3.4~2.1kaB.P.的3条海岸线,它们大致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分布,年代自南向北逐渐年轻,揭示了山东北部地区全新世海侵和海退过程的主要环节,恢复了全新世海岸变迁的具体历程。对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盔形器内壁凝结物的XRF和XRD分析证明,本区沿海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盔形器应是制盐器具,而沿海盔形器密集分布区与6.5~5.0kaB.P.的海岸线基本重合,表明商周时期海盐生产地域应在6.5~5.0kaB.P.和3.4~2.1kaB.P.的两条海岸线之间。本区的海盐生产与海岸变迁密切相关,人类适应环境和开发资源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事海盐生产。在6.5~4.0kaB.P. ,人类在滨海地带有了初步的海盐生产,开始了适应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早尝试,在3.4~2.1kaB.P. ,人类又开始开采地下卤水生产海盐,使现今海拔9~10m以下的广阔地区成为产盐区。本区内陆的山前平原地带则是海盐的主要消费区,也是产盐区所需粮食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供应区。这一分析对研究本区先秦时期的聚落功能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本区全新世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983.
黄河水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在对1958—2000年期间黄河水系100个站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河主要离子的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区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的差异达2~3个数量级,TDS的总平均值为452mg/L,是全球河流均值的4倍。Na+、K+、SO42-和Cl-的含量是世界河流均值的10~20倍。相比之下,河水TDS含量的季节差异却不大,远不及与此呈反比关系的流量的季节差异。黄河洪水期的水量通常是枯水期的4~5倍,但枯水期河水的TDS通常只是洪水期的2倍,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大河。黄河的离子化学主要受沉积岩(尤其是富含碳酸盐矿物的黄土)化学风化作用和在干旱气候影响下水中溶解盐的蒸发浓缩和结晶作用的控制。近半个世纪来黄河河道径流量有显著减少的趋势,这与新修建的众多水库的蓄水有关,与此相适应,近半个世纪来黄河水质表现出明显的盐渍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含盐量高的农田灌溉回水所引起。  相似文献   
984.
纳米镍/铁去除氯代烃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菲  黄园英  张国臣 《地学前缘》2006,13(1):150-154
氯代烃是地下水中最常检出的有机污染物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去除率很低。近年来随着铁还原技术的发展,纳米铁和纳米双金属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利用批实验的研究方法以四氯乙烯(PCE)和四氯化碳(CT)为目标污染物,研究纳米镍/铁在去除PCE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纳米Ni/Fe对PCE脱氯速率比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脱氯速率更快;纳米Ni/Fe对初始浓度为6·51mg/L的PCE溶液脱氯速率是对初始浓度为20·56mg/L的PCE溶液脱氯速率的1·8倍;对于氯代程度相同的CT和PCE,对CT的脱氯速率明显快于对PCE。  相似文献   
985.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不同层次的农用地分等成果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向。文章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导向,以农用地利用等别与自然等别的高低延伸顺序与耕地最低需求量相结合,确定出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以基本农田数量的105%~110%为基准,将县级利用等别图与自然等别图重叠的区域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交叉运用分等的土壤肥力图、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曲线图来选择作物适宜生长区和改良土地用养结构;以分等因素图作为限制因子的选择标准来划分土地限制类别区。  相似文献   
986.
本文应用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法和角闪石^40Ar/^39Ar法,对出露在冈底斯构造带上的门巴花岗岩体进行了同位素测年,时代分别为207Ma和215Ma,表明它们形成于晚印支期。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时期形成的岩体主要为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它们形成于岛弧环境,与其南侧墨竹工卡一带出露的晚三叠世钙碱性火山岩(叶巴组)共同构成与板块俯冲有关的特征性岩石组合,揭示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时代应早于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987.
南极高原拥有独特的天文观测优势,为了对南极中山站夜天文观测条件进行实测研究,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专门研制了一套具有耐低温、自动除雪除霜等适应南极气候特征的全自动全天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实时的全天云量、天光背景和全天图像,并将信息推送到网页实时显示。介绍了系统的研制及为适应南极气候进行的耐低温实验,统计分析了中山站2016~2017年的全天信息数据,结果显示,中山站2016和2017年的可观测时间为772.21 h和437.38 h,可观测夜数为93 d和51 d,天光背景最大真实值为22.05 Mag/arcsec 2,年平均气温为-10.6℃,最高气温19.1℃,最低气温为-44℃,201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5.2%。  相似文献   
988.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矿产勘查新规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量化度不够、操作性较差、关键词语多解或模糊,特别是在地质普查间距、储量估算方面不易理解掌握,造成地质工作的普遍简单化.  相似文献   
98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演变与强烈的人类活动叠加,致使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其开发利用布局,面临诸多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流域资源环境的格局变化特点,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  相似文献   
990.
福州市地表干湿分布特征及其与农业干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治国  陈惠 《气象科技》2008,36(1):82-86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华南持续特强暴雨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碧利斯最强时只达强热带风暴强度,但在其登陆后与强西南季风持续地相互作用,在台风南侧形成强盛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上升机制,且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及水汽辐合中心强度异常强盛,为近年台风少有,且大暴雨区与强水汽辐合上升中心十分吻合;华南持续5天强暴雨与台风低压与西南季风持续结合及副高断裂有密切关系;碧利斯对促使西南季风明显增幅北抬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