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0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94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2730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傅学海  马筱英 《江苏地质》1997,21(2):120-123
简要地归纳了江苏省煤层气的成矿地质环境,分析了成煤区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及围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地区煤层气资源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92.
江西修水第四系网纹红土的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根据大量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较详细论述了江西修水地区第四系网纹红土的地貌地层、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有关网纹红土的形成时代、成因以及与黄土的对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1)网纹红土可分为强网纹化红土和弱网纹化红土两个岩性段,每个岩性段又由若干个密集网纹层与稀疏网纹层构成;网纹红土与下伏红色砾石层属同期产物;2)网纹红土中的密集网纹层的地质意义相当于北方黄土中的古土壤;3)网纹红土形成于早更新世末(约0.9MaB.P.)至晚更新世初(约0.1MaB.P.);4)网纹红土发育于湿热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埋深浅,地表低洼、排水不畅的环境。  相似文献   
93.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与珊瑚礁的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标  徐桂荣 《地球科学》1997,22(2):135-138
中国南方晚二叠世生物礁分布广泛,但绝大多数属于海绵礁,湖南慈利晚二叠世除发育有海绵礁外,还有至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发育最好的古代珊瑚礁,而且海绵礁与珊瑚礁在同一条带上连续分布;因此是研究海绵礁与珊瑚礁古生态关系十分理想的场所,通过对慈利晚二叠世海绵礁及珊瑚礁内部造礁生物群落、沉积相特征,礁化演化序列及成岩作用特征等的分析和对比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发现其中的海绵礁为台地边缘礁,而珊瑚礁则应属于岸  相似文献   
94.
雷祥义  岳乐平 《地质论评》1997,43(5):555-560
陕西关中盆地的泾阳南塬和西安东郊席王晚更新世黄土剖面底部的S1古生境是由4层古土壤及与其相间的两层古土壤构成。这是目前发现的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保存较好的剖面。两剖面的地层结构,磁化率曲线和地球化学组分反映出了12个温湿,冷干气候变化阶段可以归纳为6个气候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95.
黄思静 《地质学报》1997,71(1):45-53
未经蚀变的海相碳酸盐岩的碳,锶同位素组成代表了原始海水的同位素组成,在确定样品末经显著蚀变的基础上,本文测定了上扬子地区晚古生代7条剖面238个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碳、锶同位素组成,分布了它们的测试结果和演化曲线,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利用的基础参照数据。  相似文献   
96.
晚太古代Sanukite(赞岐岩)与地球早期演化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Shirey and Hanson(1984)将某些太古代的高镁闪长岩套称为sanukite(赞岐岩),类似于日本中新世(11~15Ma)Setouchi火山岩带的高镁安山岩。Sanukitoids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成,不同于TTC岩套(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Sanukitoids具有下列地球化学特征:富Mg,Mg~#>0.60,Ni和Cr>100μg/g,Sr和Ba>500μg/g,LREE富集(大于球粒陨石100倍),无Eu异常。高镁安山岩在太古代很少见,而其相应的侵入岩高镁闪长岩或sanukitoids,虽然数量也很少,但却是各地晚太古代地体中随处可见的。Sanukitoids的原始岩浆是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随后可能经历了广泛的分离结晶作用。TTC和sanukitoids岩套可以相伴产出,二者均与板片熔融有关,TTG与其直接有关,sanukitoids可能与其间接有关。全球Sanukitoids主要集中在晚太古代时期,可能暗示板块的消减作用在~3.0Ga以后才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江西自垩纪晚世地层中发育一套湖相细碎屑岩系,前人称之为周田组,一直沿用至今。作者认为前人对该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不够准确或不够贴切。该组并不是“普遍含膏盐层”,而是仅在该组中部发育“膏盐层”,所以,有必要重新厘定;鉴于“膏盐层”的特殊性、且明显区别于组内其余部分岩性,因此,建议将该岩系新建为段级岩石地层单位——“会昌膏盐段”。这对当地乃至华南地区的陆相红盆的研究和地层划分对比、野外地质填图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寻找膏盐矿产资源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为一建立在扬子板块西缘前寒武纪基底之上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盆地。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沉积了一套深水的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诺利期早期以华坪隆起为界有两个沉降中心,华坪隆起以西的推覆体之上为广海陆架相的细碎屑岩沉积、远源浊积岩,以东为局限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夹浊积岩;诺利期晚期为大规模的三角洲前缘砂体组成下超的复合体,古地理格局继续保持东西向分带,呈对称分布,盆地西部为陆相、海陆过渡相,盆地中部为海相沉积。瑞替期在原形盆地中形成舍资组的河流—滨岸沉积,在推覆体上形成白土田组的冲洪积物。总之,表现古地理变迁为一个由西东逐渐超覆、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粗、由海相变为陆相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2)长江阶地粗粒沉积;3)长江的泛滥沉积;4)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晚更新世晚期的40~30kaB.P.,长江上游大洪水比30kaB.P.以来的长江上游大洪水大得多;全新世以来,以3983aB.P.前后的大洪水为相对最大;公元1870年大洪水为3000aB.P.以来最大洪水;近百年来的实测洪水以公元1981年洪水为最大。  相似文献   
100.
Analysis of stacked Permo‐Pennsylvanian palaeosols from north‐central Texas documents the influence of palaeolandscape position on pedogenesis in aggradational depositional settings. Palaeosols of the Eastern shelf of the Midland basin exhibit stratigraphic trend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horizons, structure, rooting density, clay mineralogy and colour that record long‐term changes in soil‐forming conditions driven by both local processes and regional climate. Palaeosols similar to modern histosols, ultisols, vertisols, inceptisols and entisols, all bearing morphological,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nsistent with a tropical, humid climate, represent the Late Pennsylvanian suite of palaeosol orders. Palaeosols similar to modern alfisols, vertisols, inceptisols, aridisols and entisols preserv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ve of a drier and seasonal tropical climate throughout the Lower Permian strata. The changes in palaeosol morphology are interpreted as being a result of an overall climatic trend from relatively humid and tropical, moist conditions characterized by high rainfall in the Late Pennsylvanian to progressively drier, semi‐arid to arid tropical climate characterized by seasonal rainfall in Early Permian time. Based on known Late Palaeozoic palaeogeography and current hypotheses for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western equatorial Pangea, the Pennsylvanian palaeosols in this study may be recording a climate that is the result of an orographic control over regional‐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e trend towards a drier climat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mian palaeosols may be recording the breakdown of this pre‐existing orographic effect and the onset of a monso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 over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