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42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以《有泰拉萨天气日志》为主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 ,作者分析了 1 90 4年 2月 9日~ 1 90 7年 4月 1 7日拉萨的气候特征 :气候温暖 ,暖冬现象显著 ,而且 1 90 5年气温高于 1 90 4年 ;干旱气候占主导地位 ,间有多雨期 ;天气多变 ,多风 ,有雾 ;水灾、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拉萨与全球同时段的气候变化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22.
姜平 《福建地质》2005,24(1):25-32
在平潭—东山构造带南段深变质的东亚带和浅变质的西亚带的过渡带.出露一套变质变形特征极其复杂的动力变质岩系。其主体是一个由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组成的坑北复式岩体。该岩体可划分6个基本单元,并与区域上同时代侵入岩的谱系单位划分进行对比,归并为东山序列、古美山、漳浦超单元。该区发育三期韧-(脆)性变形及动力变质作用。据R1-R2图解及巴尔巴林岩浆构造分类.坑北复式岩体中各超单元(单元)侵入岩分别形成于不同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3.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24.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时代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中国西南地区(川、滇、黔、桂、湘)发育有世界上很典型的低温成矿域,其面积之大(约90万km2)、包含的矿种之多(Au、Hg、Sb、As、P、Pb-Zn、U、Ni-Mo-PGE、重晶石、冰州石和分散元素等)、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在全球十分鲜见。扬子地块西南缘是中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者采用Rb-Sr、Sm-Nd、Ar-Ar等多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扬子地块西南缘产出的磷矿、金矿、锑矿等低温矿床的成矿时代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文章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前人的资料,初步拟定出该区存在三期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它们分别相当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晚加里东期(晚志留世—早泥盆地)和燕山期(晚侏罗世—中白垩世)。该区的磷矿、重晶石矿和黑色页岩中的镍钼铂矿主要形成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同位素年龄主要为585~540Ma;赋存于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岩中的金-锑-钨矿床主要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同位素年龄主要为435~380Ma;产于寒武系以后地层中的锑矿床主要是在中燕山期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60~140Ma;而该区的卡林型金矿和汞矿主要在燕山中晚期大规模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70~80Ma。  相似文献   
25.
The Tibesti massif,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Sahara desert, covers an area of some 100,000 km2. Though largely absent from scientific inquiry for several decades,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volcanic provinces, and a key example of continental hot spot volcanism. The intense activity of the TVP began as early as the Oligocene, though the major products that mark its surface date from Lower Miocene to Quaternary (Furon (Geology of Africa. Oliver & Boyd, Edinburgh (trans 1963, orig French 1960), pp 1–377, 1963)); Gourgaud and Vincent (J Volcanol Geotherm Res 129:261–290, 2004). We present here a new and consistent analysis of each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Tibesti Volcanic Province (TVP), based on examination of multispectral imagery and digital elevation data acquired from the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ASTER). Our synthesis of these individual surveys shows that the TVP is made up of several shield volcanoes (up to 80 km diameter) with large-scale calderas, extensive lava plateaux and flow fields, widespread tephra deposits, and a highly varied structural relief. We compare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TVP structures with other hot spot volcanoes (the Hawaiian Islands, the Galápagos Islands, the Canary and Cape Verdes archipelagos, Jebel Marra (western Sudan), and Martian volcanoes),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differing tectonic setting (continental versus oceanic), the thickness and velocity of the lithosphere, the relative sizes of main volcanic features (e.g. summit calderas, steep slopes at summit regions), and the extent and diversity of volcanic features. These comparisons reveal morphologic similarities between volcanism in the Tibesti, the Galápagos, and Western Sudan but also som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TVP. Additionally, we find that a relatively haphazard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TVP has occurred, with volcanism initially appearing in the Central TVP and subsequently migrating to bo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VP region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s available in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t and is accessible for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26.
贺兰山群变质杂岩主期变质作用的温压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于贺兰山脉北部的贺兰山群变质杂岩的主期变质作用达角闪麻粒岩相,其矿物组合特征与低压相系麻粒岩相似、利用共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对的温度计、压力计估算主期变质温度740—764(?),压力460—501MPa。温度压力条件与低压相系的地热梯度线较接近,变质作用强度具面型分布的特征,与东部密云、冀东等地的麻粒岩相区相似,但变质压力明显低,压力类型也不同,应属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变质产物。  相似文献   
27.
福建漳州复式岩体磁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炳铨 《福建地质》1993,12(1):1-16
漳州花岗岩岩基共分两期七次(Ⅰ-Ⅶ)侵入,是中国东南沿海燕山晚期有代表性的大型复式岩体。笔者对区内各类花岗岩磁铁矿作了较深入的矿物学工作,包括晶出产状、晶体形态、X射线衍射、红外谱学、化学成分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重点论述磁铁矿的标型特征及成因意义,并提出区分不同成因花岗岩类岩石磁铁矿矿物学的判别标志,结合副矿物组合及岩石化学特点,对区内早、晚两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分别判别为I型和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8.
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因素对华北地块北缘Au、Ag、Cu、Pb、Zn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矿床的时、空分布,共生组合特点,提出了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记录了这一地区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大陆陆内俯冲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对最新的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从高原岩石圈的三种主要地球化学端元入手,分析了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类型及其在大陆俯冲与成矿作用方面的意义.青藏高原岩石圈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包括羌塘、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代表的青藏原始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端元,42Ma以来在高原北部广泛分布的钾质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成分比较均一和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范围较窄,^87Sr/^86Sr=0.707101~0.710536,εNd=-2~-9,tDM=0.7~1.3Ga;二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87Sr/^86Sr=0.703000~0.706205,εNd=+7.8~+10,呈印度洋型MORB特征,属于印度洋型地幔域;三是喜马拉雅带地壳基底和花岗岩类显示的喜马拉雅地壳地球化学端元,εNd=-12~-25,^87Sr/^86Sr=0.733110~0.760000,具相对古老的Nd模式年龄,tDM=1.9~2.9Ga.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可以划分出三种地球化学类型,即拉萨地块原地型、亲特提斯洋型和亲喜马拉雅型.这三种岩浆作用类型受控于上述三种地球化学端元在其源区的比例及相互作用.其中,拉萨地块原地型与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特征一致,亲特提斯洋型代表了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及其后的再循环有关的岩浆作用,亲喜马拉雅型岩浆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则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的参与.超钾质火山岩是揭示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重要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可能同时控制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产出,古老地壳物质作为源区参与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拉萨地块中部地区的含矿斑岩属于亲特提斯洋型岩浆作用,因此具亲特提斯洋型特征的火山岩、浅成斑岩和深成侵入岩,是进一步寻找铜、钼、金矿床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30.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缝合带及构造分区概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中央造山带”是夹持于中国塔里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之间的近东西向延展的(局部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显生宙造山系统。该造山带中包括了库地-喀拉塔什、红柳沟-肃北-北祁连、南阿尔金-滩间山、昆中、朱阳关-夏馆和商州-丹凤6条早古生代缝合带。被缝合带所围限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单元包括中阿尔金-祁连-金吉地块、柴达木地块、北秦岭地块和东、西昆仑2个变质地体。南秦岭原为扬子克拉通的北部边缘,但卷入了显生宙造山带,成为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对上述6条早古生代缝合带和6个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单元的特点进行了概略总结,并阐述了各地质构造单元中的构造地层系统和热-构造事件的年代格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