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42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Sidewall erosion because of rockfalls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erosional processes in the highest parts of mountain range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quantify sidewall erosion to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mountainous topography. In this study, we analyse how the 10Be concentration of supraglacial debris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sidewall erosion in a glaciated catchment. We first analyse, in a glaciated catchment, the cascade of processes that move a rock from a rockwall to a supraglacial location and propose a quantitative estimate of the number of rockfalls statistically mixed in a supraglacial sand sample. This model incorporates the size of the rockwall, a power law distribution of the size of the rockfalls and the mean glacial transport velocity. In the case of the Bossons glacier catchment (Mont Blanc massif), the 10Be concentrations obtained for supraglacial samples vary from 1.97 ± 0.24 to 23.82 ± 1.68 × 104 atoms g−1.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part of the 10Be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 is related to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amalgamated rockfalls that does not erase the stochastic nature of the sidewall erosion. In the latter c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several collected samples is averaged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statistically amalgamated rockfalls. Variable and robust 10Be-derived rockwall retreat rates are obtained for three distinct rockfall zones in the Bossons catchment and are 0.19 ± 0.08 mm year−1, 0.54 ± 0.1 mm year−1 and 1.08 ± 0.17 mm year−1. The mean 10Be retreat rate for the whole catchment (ca. 0.65 mm year−1) is close to the present-day erosion rate derived from other methods.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32.
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中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横过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两块体结合带附近的深部电性结构,进而为该区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电性依据.本文通过对剖面测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并对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计算与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TE+TM模式的数据做了二维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额尔古纳地块东缘、碰撞拼合带和兴安地块西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岩浆岩,代表其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而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中下地壳的高导体反映其地壳非刚性的特点,可能形成于后期伸展环境;拼合带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高导体并与上地幔高导体相连,指示出地幔物质上升的通道,反映出地幔物质的上升作用可能是后期构造伸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33.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9.3°,I=22.9°(α_(95)=5.1°).特征剩磁分量在大约69%展开时获得最大集中,表明其为同褶皱重磁化;此时平均方向为D=339.1°,I=27.3°(α_(95)=4.1°),对应的古地磁极为65.4°N,327.5°E(A_(95)=3.5°),参考点29.3°N/88.5°E的古纬度为15.0°N±3.5°.薄片镜下分析显示赤铁矿为次生矿物,岩石磁组构(AMS)也表现为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应为重磁化的结果,E/I(elongation vs inclination)校正法显示特征剩磁方向并没有发生倾角变浅.根据区域构造,重磁化时代约为72.4±1.8 Ma到64.4±0.6 Ma.综合考虑拉萨地块东西部的古地磁数据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后我们认为,碰撞前拉萨地块大约呈NW-SE向准线性分布,并处于~10°N-15.0°N;自~70 Ma以来,拉萨地块与稳定欧亚大陆之间至少存在1200±400 km(11.1°±3.5°)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不应晚于55 Ma.  相似文献   
534.
为了探究拉萨河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本文选取拉萨河中下游干流及其支流作为研究地点,设置了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共采集了3个水文期的水样。通过定量样品和活体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浮游植物物种,使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浮游植物数量,共鉴定393种,隶属于6门8纲24目48科100属。计算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Y),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响应速率、总体联结性、χ2检验以及共同岀现百分比分析优势种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整体为硅藻绿藻蓝藻型群落特征,浮游植物优势种(Y>0.02)共19种,均隶属硅藻门,其中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双头针杆藻(S. amphicephala)等7个优势种是3个水文期的共有优势种,优势种岀现频率和优势度在不同水文期均有差异。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089~0.751,双头针杆藻在3个水文期均为优势种且生态位宽度值均大于0.5,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属广生态位种;短小曲壳藻(Achnathes exigua)种间相互竞争激烈且生境趋向于特化,可作...  相似文献   
535.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heet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n an agricultural field under natural rainfall. The study site is located in western France (Rennes, Brittany) where rainfall amount and intensity are moderate. It is a field of garden-peas presenting a convex–concave gentle slope where only sheet flow is observed. A network of simple, low-cost collectors is used to measure sheet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along the slope and to estimat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for a given position on the slope. The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was measured for each rainfall event from February to June. The analysis of space and time vari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fall events, 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crusting shows that the sheet flow is low and the runoff coefficient decreases as the slope length increases. Infiltration is particularly active in concave parts of the hillslope what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fall events. Sediment transport decreases in time as the soil crusts and vegetation develops.  相似文献   
536.
拉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除多  张镱锂  郑度 《地理学报》2006,61(10):1075-1083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间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得出: ① 10年来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和河谷地区,很多地段的天然植被由人工植被所取代,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区域的土地覆盖状况,这些变化是这一期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中旨在改变区域生态环境的人工植树造林和改良草场等人为有目的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直接结果;② 10年内面积增幅最大的是林地,增加了2.56%;③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广泛的是牧草地,由牧草地变成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水域的,其中牧草地变成林地的面积最大,占变化面积的94.09%;④ 耕地变成林地的面积占耕地移出总量的54.86%,变成居民点的占移出面积的38.25%;⑤ 水域变成林地的面积占变化面积的93.13%。  相似文献   
537.
佳木斯地块及东缘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佳木斯地块及东缘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 为探测该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构造关系,沿桦南—饶河实施了24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的探测研究. 采用光滑模型二维反演方法对桦南—饶河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和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断面域的电性结构:(1)剖面西段具有稳定的高阻特征且具有稳定的岩石圈厚度(约90km),在十几公里深度范围存在壳内高导层,该区段对应佳木斯地块. (2)剖面中部具有明显的电性梯度带,该梯度带反映了佳木斯地块的东界位置及其深部的结构形态. (3)剖面东段电性特征揭示了佳木斯地块以东区段浅部为逆冲推覆体,深部为多个高阻块体和低阻条带相间的电性结构,这些高阻块体可能为早期俯冲的岩石圈残片.  相似文献   
538.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马拉雅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马拉雅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马拉雅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马拉雅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539.
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康  刘聪 《江苏地质》1996,20(2):65-71
扬子地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胶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