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65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1960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刘欢  李怀坤  田辉  常青松  张健 《地质学报》2021,95(8):2436-2452
华北克拉通南缘"豫陕裂陷槽"发育大量中—新元古代地层,其中汝阳群和洛峪群分布于渑池—确山地层小区,其形成时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针对汝阳群和洛峪群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工作,结合地层发育和岩石组合分析,为建立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框架提供依据.根据云梦山组下部碎屑锆石中获得年轻锆石年龄平均值1723.6 Ma,结合前人从洛峪群凝灰岩夹层中获得的年代学资料(1611±8 Ma、1640±16 Ma、1638±9 Ma、1634±10 Ma),将汝阳群-洛峪群的沉积时限限定在1720~1600 Ma之间.本文所采集的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和崔庄组样品中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别在2657~1739 Ma、2712~1780 Ma和2654~1819 Ma之间,说明三个组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地质体,部分为新太古代地质体.鲁山地区发育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太华杂岩,登封地区发育的新太古代登封群以及古元古代嵩山群和花岗质岩石等,均可为中—新元古代沉积岩提供物源.豫西地区汝阳群-洛峪群碎屑锆石中~2.7 Ga、~2.5 Ga、2.1~2.0 Ga和1.85~1.8 Ga的年龄谱峰值分别对应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发生地壳生长、克拉通化、裂谷和造山等重要地质事件.越来越多资料显示华北克拉通在2.2~2.0Ga时期存在强烈的岩浆活动,豫西地区~2.1 Ga的岩浆作用也逐渐被识别出来.  相似文献   
102.
青岛连三岛地区原划为古元古界荆山岩群中出露各类片岩、片麻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连三岛地区出露的含榴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含榴云母片岩和含榴黑云母钾长片麻岩,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确定其变质温压条件及其P-T演化轨迹,并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了3个样品的原岩时代和变质时代,为全面深入认识其变质属性提供了进一步的重要依据。根据岩相学和矿物化学成分可以识别出两期矿物组合:第一期(峰期变质阶段)为Grt1+Kfs+Aln+Ph+Qtz;第二期(退变质阶段)为Grt2+Pl+Ep+Bt+Qtz;依据多硅白云母Si压力计、锆石Ti温度计以及GB-GBPQ矿物温压计,确定其峰期变质和退变质的温压条件分别为T=600~817℃、P=2.4~2.6GPa和T=431~456℃、P=0.48~0.82GPa。结合白云母部分熔融现象,上述两个变质阶段构成了一个折返早期升温降压,后穿过多硅白云母熔融反应线,最后降温降压的顺时针型演化的P-T轨迹。CL图像显示3个样品的锆石均具有典型的岩浆核-变质边结构;结合LA-ICP-MS锆石原位微区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3个样品分别获得了769~756Ma、~223Ma和213~216Ma三组年龄,分别与苏鲁造山带其他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新元古代原岩时代(700~800Ma)、峰期变质时代(240~225Ma)和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215~205Ma)一致。对样品含榴黑云母斜长片麻岩(17LSD-1)和含榴云母片岩(18LSD-2)进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获得样品17LSD-1的ε_(Hf)(t)=-23.2~2.8、t_(DM2)~C(Hf)=1712~2845Ma,表明其原岩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陆壳重熔;样品18LSD-2的ε_(Hf)(t)=-13.9~8.6、t_(DM2)~C(Hf)=1113~2358Ma,表明样品形成时壳源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同时部分幔源或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导致少部分ε_(Hf)(t)偏正值。Hf同位素结果表明连三岛变质岩原岩的形成与扬子板块新太古代-早古元古代的陆壳重熔有关。对比前人的相关数据,无论是原岩时代、变质年龄还是变质演化特征,本文研究的连三岛地区片岩/片麻岩与苏鲁造山带的部分变质岩均具有相似的原岩属性和变质属性,因此推断其应归属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一部分,是三叠纪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引发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事件的产物,不应再作为岩石地层单元划归为"荆山岩群"。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河街组四段薄砂层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从岩心、测井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成因薄砂层的识别标志,并预测了各砂层组的砂体展布,探讨了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曙北地区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体系,薄砂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低隆滩坝、沿岸浅滩4种成因类型,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低隆滩坝为主.古地貌、古物源和古水深控制了各类砂体的展布.以曙光和兴隆台古潜山一线为界,南部为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区,主要发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北部(包括低隆区)为无明显水流注入的半封闭湖湾区,主要发育低隆滩坝砂体和灰/云坪,在西侧沿岸局部地区还发育沿岸浅滩.储量区外大面积发育的低隆滩坝砂体,是下一步碎屑岩增储上产的潜在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10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相似文献   
105.
大量前人成果和1:5万区调钻孔资料证实,五大连池第四纪火山地层属于水平岩层.因此,该地区第四纪火山地层的划分,是在地表岩石层序与钻孔岩石层序充分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沉积角度看,五大连池火山地层属于松嫩盆地连续沉积过程中的第四纪短暂幕式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水平岩层.本文结合K-Ar同位素测年新资料,将该区第四纪岩石地层重新划分为11个组级地层单位.其中的火山岩石地层可以自下而上划分为:下更新统焦得布玄武岩(1.214—1.113 Ma);中更新统尾山玄武岩(0.62—0.285 Ma);中更新统笔架山玄武岩(0.24—0.132 Ma)和全新统老黑山玄武岩(距今290~288 a),对夹于其间的正常沉积地层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对层状火山岩层序的层位划分和空间分布研究对于理解五大连池火山群的构造背景和生态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五大连池火山群处于中国大陆内部的大同—大兴安岭火山岩带的最北东端,是地幔流体向北东方向流动的最前缘;这类富钾的碱性玄武岩的火山喷发活动对东北富饶的黑土地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火山岩在嫩江平原上塑造的台地和火山锥地形地貌对生态多样性和优质地下水的生态要素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为落实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地下水质监测工作任务,实现对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分)在西辽河平原监测区共布设了国家级地下水自动监测井117眼,其中新建监测井93眼,改建机民井24眼,安装自动监测仪器117套。监测区控制面积57 000 km2,主要监测层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监测层位最大深度为206 m。建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服务系统,提升了地下水监测信息获取、分析、共享和服务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监测区地下水的监测频次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7.
The Matt Wilson structure is a circular 5.5 km-diameter structure in Early Mesoproterozoic or Neoproterozoic rocks of the Victoria Basin, Northern Territory. It lies in regionally horizontal to gently dipping Wondoan Hill and Stubb Formations (Tijunna Group) and Jasper Gorge Sandstone (Auvergne Group). An outer circumferential syncline with dips of 5?–?40° in the limbs surrounds an intermediate zone with faulted sandstone displaying horizontal to low dips, and a central steeply dipping zone about 1.5 km across. Several thrust faults in the outer syncline appear to indicate outward-directed forces. The central zone, marked by steeply dipping to overturned Tijunna Group and possibly Bullita Group sandstone and mudstone, indicates uplift of at least 300 m. The rocks are intensely fractured with some brecciation, and contain numerous planar to subtly undulating surfaces displaying striae which resemble shatter cleavage. Thin-sections of sandstone from the central area show zones of intense microbrecciation and irregular and planar fractures in quartz, but no melt-rock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planar fractures occur in multiple intersecting parallel sets typical of relatively low-level (5?–?10 GPa) shock-pressure effects. Alternative mechanisms, i.e. igneous intrusion, carbonate collapse, diapirism and regional deformation processes, have been discounted. The circular nature, central uplift, faulting, shatter features and planar fractures are all consistent with an impact origin. The Matt Wilson structure is most likely a deeply eroded impact structure in which the more highly shocked rocks of the original crater floor have been removed by erosion. Estimates of the age of the Auvergne and Tijunna Groups range from Early Mesoproterozoic (which we favour) to Late Neoproterozoic. Early Cambrian Antrim Plateau Volcanics near the impact structure show no signs of impact effects, allowing the age of impact to be constrained between Early Mesoproterozoic and Early Cambrian. The presence of widespread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features, apparently confined to a single horizon in the Saddle Creek Formation some 700?–?1000 m stratigraphically higher in the Auvergne Group than the rocks at the impact site, and apparently increasing in thickness towards the Matt Wilson structure, lead us to speculate that this probable event horizon is related to the impact event: if correct the impact occurred 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Saddle Creek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08.
不纯碳酸盐岩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纯碳酸盐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与变质时的总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密切相关。总压增高促使透闪石、透辉石和橄榄石等矿物生成温度增高。变质过程中岩石中流体成分的变化有两种极端情况,即渗滤作用和缓冲作用。渗滤作用下变质反应,变质矿物界线和变质矿物特征等均与缓冲作用下有所差异,以此可以区别它们。湖北宿松群和河北红旗营子群不纯大理岩是在渗滤作用下变质的。山西五台群板峪口组不纯大理岩是在缓冲加渗滤作用下变质的。  相似文献   
109.
徐贵忠  郝杰 《地质科学》1988,(2):97-109
佛子岭群主要由一套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组成,分布在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北麓。其上部为一套变质的复理石建造,下部为变质的火山-沉积岩建造。佛子岭群的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佛子岭群的岩石组合特征表明,佛子岭群是发育在一断陷盆地中,该断陷盆地可能在晚元古代早期开始拉张,在晚元古代末期闭合。在此期间,郯-庐断裂带在华北断块和大别山古老断块之间的拉张与闭合过程中可能起着类似于转换断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陕甘川交界区碧口群的绿帘石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绿帘石广泛分布于碧口群的各类变质岩石中,但以变质基性岩(绿片岩和蓝片岩)为主。绿片岩中绿帘石X_(?s)=0.23—0.37,但多为0.30—0.32,在不同样品中绿帘石成分变化很大,但同一样品中绿帘石变化不明显,说明其成分与全岩成分有关。蓝片岩中绿帘石X_(?s)=0.22—0.36,其成分在同一样品中也有很大变化,一般细粒者ps分子少,而粗粒者ps分子多,且常发育环带结构,向中心ps分子减少,说明蓝片岩可能经历了一个以降压为特征的变质过程。此外,该群也偶见绿纤石,但它们均被绿帘石包裹,不能构成独立变质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