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4篇
  免费   1776篇
  国内免费   252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353篇
地质学   9183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13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427篇
  2017年   445篇
  2016年   497篇
  2015年   469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432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415篇
  2007年   484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对川东华蓥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层中的粘土矿物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粘土矿物主要由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组成,其中1个样品可能舍有少量不规则混层绿泥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总地看来.该界线粘土层中的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中伊利石层的含量自下而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平均含量约83%,所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在125-150℃之间。这些粘土矿物的构成和特征与前人在华南其他地区相同层位取得的成果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该粘土层成因的相同性及所具有的等时意义。不同地区粘土矿物构成的差异性(如高岭石的存在与含量)可能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不整合的存在与否或间断时间有关,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的混层比则与埋藏历史和沉积-沉积期后的流体介质有关。  相似文献   
42.
对藏北南羌塘盆地曲瑞恰乃地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索布查组,早侏罗世曲色组,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夏里组和晚侏罗世索瓦组。其中,对中侏罗世色哇组、莎巧木组、布曲组生物地层的研究为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为该区中侏罗世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3.
冀北滦平县西瓜园南李营剖面是西瓜园组的命名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西瓜园组一至四段,为一套单一岩相的沉积岩。在火斗山乡马圈子,西瓜园组以一层水下分流河道砾岩与其下伏大店子组四段为连续沉积,拉海沟马圈子剖面为西瓜园组与大店子组的界线层型。西瓜园组自下而上可连续划分为5个叶肢介化石带,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老公沟层一金刚山层的叶肢介组合完全可以对比.义县阶的单位层型应以西瓜园组为层型剖面,原定义县阶的单位层型马神庙一宋八户标准地层剖面仅能作为义县阶的副层型。由于辽西义县组尖山沟层至金刚山层的叶肢介化石在冀北西瓜园组中的系统发现,冀北地区西瓜园组与辽西义县组完全可以对比,从而解决了30余年来冀北辽西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对比问题,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44.
岩矿显微组构对水银洞金矿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中的超大型、高品位金矿床,矿床由多个金矿体组成.工业金矿体顺层产于龙潭组含煤地层所夹的玄武质、硅质、生物碎屑碳酸盐岩中.对水银洞金矿赋矿地层岩石以及矿石显微组构进行了研究,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细粒黄铁矿,具再生边、粒内孔隙、铸模孔隙结构及镶边生物矿化构造、铸模式生物矿化构造,是一典型的具沉积一成岩组构.金矿化与硅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金与SiO2来源于峨嵋山玄武岩的喷溢活动,主要金矿体更多显示与峨嵋山玄武岩准同生特征.矿床为沉积一成岩弱改造成囚金矿床.  相似文献   
45.
锥形海山是马里亚纳弧前区非火山成因的海山。它是由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对仰冲板块的上推作用,地壳下的上地幔物质底辟侵入的结果。海山顶部的岩石是由蛇纹石化超镁铁质方辉橄榄岩组成。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斜方辉石、橄榄石、尖晶石、磁铁矿、蛇纹石和碳酸盐。手标本呈显晶质块状构造,薄片中呈粒状、残留状、筛网状及斑状变晶结构。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低Si和Al,高M/F值,含水,亏损了所有过渡金属。岩石的成因属超基性岩浆直接结晶,后经海水的参入,在热液作用下普遍发生蛇纹石化和碳酸盐化。  相似文献   
46.
以往认为宁波组沉积时期的古气候为寒冷干燥或冷凉干燥。本文依据北仑B_(12)孔的孢粉资料,阐明在这一冷期中曾有一次相对较暖的气候波动,据此又可分冷凉—温和—温凉三个阶段,湿度以略湿为主。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在晚大理冰期温度、湿度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47.
南海及周边部分地区特提斯构造遗迹: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全球二叠纪-三叠纪古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东特提斯地区晚三叠世古气候标志具有带状分布的特征。北巴拉望地块卡拉棉群岛科龙岛的晚三叠世沉积中发育反映较干燥古气候特征的鲕状灰岩,因此在古气候特征方面,北巴拉望地块晚三叠世地层不能与华南和印支地块同期地层对比,而应该与印度地块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向西)和琉球群岛(向东)对比。根据该古气候分析,北巴拉望地块在晚三叠世时应该位于南部亚热带较干燥气候带内,其晚三叠世的古地理位置比印支地块更靠南。对南海及南海周边部分地特提斯构造遗迹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区相关构造带的性质及正确恢复南海扩张之前该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南海北部陆缘区也是研究解决特提斯构造向东延伸问题以及特提斯构造-太平洋构造时空转化问题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48.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表明这一时期渤海湾盆地与海水有过联系。对钙质超微化石古生态及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化石主要产出时代为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中期,属“间冰期”亚热带气候型。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Iranian and Arabian plate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Zagros fold–thrust belt and its associated foreland basin. During convergence, pre-existing faults in the basement were reactivated and the sedimentary cover was shortened above two different types of basal decollement (viscous/frictional). This led to heterogeneous deformation which segmented not only the Zagros fold–thrust belt but also its foreland basin into different compartments resulting in variation in facies, thickness and age of the sediment infill.Based on this concept, a new tectono-sedimentary model is proposed fo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yn-tectonic sedimentary unit, the Gachsaran salt in the Zagros foreland basin. In this proposed model, it is argued that differential propag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bove decollements with differ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viscous versus frictional) results in along-strike irregularity of the Zagros deformation front whereas movement along pre-existing basement faults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barriers across the Zagros basin. The irregularity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the cross-basin barriers divided the Zagros foreland basin into six almost alternating sub-basins where Gachsaran salt and its non-salt equivalents are deposited. In the salt sub-basins, two different process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position of Gachsaran salt: (1) evaporation, and (2) dissolution of extruding Hormuz salt and its re-precipitation as Gachsaran salt. Re-precipitation was probably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cess responsible for the huge deposit of Gachsaran salt in the extreme south-east part of the Zagros foreland basin.  相似文献   
50.
下辽河平原—辽东湾的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地质、地貌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研究,发现下辽河平原—辽东湾的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除了断裂发育、火山活动早期剧烈而晚期衰弱、现代地震活跃以及地壳差异和反差升降运动明显之外,还显示了:(1)深大断裂的控制性,(2)沉降中心的迁移性,(3)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和旋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