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9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96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8 毫秒
71.
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编制相关构造图件揭示了海塔盆地塔南凹陷的断裂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了构造活动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以及对烃源岩发育、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条件的影响。塔南凹陷白垩纪经历了叠合断陷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时期)、叠合断拗期(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和反转拗陷期(伊敏组—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共3期演化,发育伸展和走滑—伸展两套断裂系统。受断裂活动影响,不同时期各次凹的沉降中心发生了明显的分异与迁移。断陷期沉降中心沿断陷边界断层上盘分布,断拗期沉降中心向凹陷中心迁移。断陷期结构样式及主干断裂活动强度控制着沉积相的分布,也影响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72.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元晴  曾溅辉  周乐  翟圣佳 《现代地质》2013,27(5):1110-1119
根据惠民凹陷沙河街组水化学分析数据,探讨水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并初步进行地层水来源及成因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发育的是以(Cl-和Na++K+为主要离子组分的(CaCl2,型水,矿化度及其他水化学组分纵向上呈增加-减小交替变化的特点。各水化学参数反映凹陷内沙四段、沙三中下亚段和沙二段地层较好的封闭性,地层水总体被CaCO3饱和,尚未达到CaSO4饱和程度。与海水、湖水蒸发曲线进行对比,直观地反映水中离子的富集和贫乏程度,进而进行相应的地层水成因研究,即沙河街组地层水中Na+, Cl-浓缩,Ca2+富集,以及Mg2+ 、 SO42-贫乏的现象是蒸发浓缩作用、斜长石钠长石化、脱硫酸作用、有机质生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平面上沙四段以上各层地层水矿化度低值区均分布在临南洼陷内,粘土矿物脱水作用可以解释洼陷及周边地层水的淡化现象。  相似文献   
73.
综合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对潍北凹陷古近系孔一段的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潍北凹陷孔店组一段可以划分为3个亚段、11个砂层组。在西部鄌郚—葛沟断裂和东部昌邑—大店断裂控制下,地层东西向发育稳定,仅在北部洼陷带地层显著加厚;在北部古城—潍河口断层控制下,地层向南部超覆,地层由北向南变薄。潍北凹陷孔店组一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南部斜坡带发育小范围三角洲相。孔一下亚段,物源供给充足,北部洼陷带、瓦城断阶带和灶户断鼻带发育大规模的扇三角洲相;孔一中亚段,湖盆水体变浅,物源供给减少,北部洼陷带、瓦城断阶带和灶户断鼻带继承性发育扇三角洲相,但分布范围变小;孔一上亚段,湖盆水体最浅,物源供给少,全区发育滨浅湖亚相,仅在央斜4井区和昌11井区发育小范围的扇三角洲相沉积。  相似文献   
74.
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75.
西湖凹陷渐新世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最大的沉积盆地,而西湖凹陷又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渐新统花港组为西湖凹陷主力产气层段,但其层序地层划分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在分析了西湖凹陷盆地结构与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依据测井、岩芯以及地震反射特征,将西湖凹陷渐新统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与12个体系域,建立了其等时地层格架;并通过大量岩芯的写实性描述,结合沉积构造与遗迹化石鉴别以及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判识,分析结果认为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沉积时期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海侵事件,形成“南海北陆”的沉积格局,并发育了河流、三角洲、潮控河口湾以及无障壁海岸四种沉积体系,其沉积体系类型较多,从南到北变化巨大。西湖凹陷渐新世整体表现为“东西短轴三角洲”、“南部潮汐河口湾”、“东北缓岸滩坝”的沉积体系展布格局。系统分析了沉积相在各层序中的展布特征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层序演化过程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构建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构造-沉积成因模式,明确了“断坳转换,海陆交替”的盆地构造背景与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6.
以北京地区地热流体中温度和矿物质含量较高的东坝凹陷南部地区作为实例,在完整的地热钻孔及相关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断裂构造、热储层、热储盖层、地温场、流体水化学特性和富水性等地热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造成该区地热流体中温度、矿物质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受太阳宫断裂北段、良乡—前门断裂和楼梓庄断裂的切割作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热储层下落近千米,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黑箱子”区域。这种独特的地质结构导致东坝凹陷南部地区接受东南城区地热田侧向补给较少,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还原环境;太阳宫断裂北段存在深部的热源通道,地层深部的高温热流顺断裂上涌在东坝凹陷南部地区的热储层富集,因此该区地热流体表现出温度高、矿物质含量高、富水性差的特征,该研究对我国今后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7.
对白垩纪-古近纪洞庭盆地东部湘阴凹陷的北部进行了地表地质调查与研究。凹陷呈NE走向,沉积岩层倾向南东,且自南东往北西倾角变陡。凹陷南段宽、北段窄,其南东边界分别为倾向NW的公田断裂和忠防断裂,两断裂之间以走向NW、倾向南西的白羊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相连接。公田断裂为正断裂,白羊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为右旋平移正断裂,忠防断裂为左行平移正断裂;公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均经历了自韧性→脆性的转变过程。凹陷内部发育NE~NNE向小型同成盆正断裂。上述信息表明:①湘阴凹陷为箕状断陷盆地;②公田断裂和忠防断裂的拉张活动控制了凹陷的形成和发展,区域N(N)E向左旋走滑应力场对凹陷北段有一定影响;③白羊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属横向调整断裂;④凹陷发展及其沉积充填,与南东面幕阜山隆起的抬升与剥蚀(包括沉积剥蚀和构造剥蚀)相耦合。结合区域资料,讨论认为湘阴凹陷形成的伸展构造环境受本地区特有的地幔上隆深部构造背景与中国东南部区域张性构造环境的双重制约,并以前者为主;凹陷走向主要受区域NNE向左行走滑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78.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南堡凹陷断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统计法和地化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多个方面阐述了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的发育历史,将南堡凹陷断层划分为3类:长期活动型(Ⅰ类)、早期活动型(Ⅱ类)和晚期活动型(Ⅲ类)。其中Ⅰ类断层大多沟通油源,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其多期活动,形成了南堡凹陷多套含油层系纵向上相互叠置的局面。断层活动的时期和强度控制油气纵向上的分配,而且油气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油源断层附近的断块圈闭中。断层封闭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扮演输导和封堵双重角色。反向遮挡断层圈闭无论在油气藏数量还是在烃柱高度方面均明显好于顺向断层遮挡圈闭,是南堡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断层遮挡圈闭的储量规模受断层封闭性影响,准确评价遮挡断层的封闭能力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了低产油气流和工业油气流,储集层具有低—特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透率、低压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集层。应用大量的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压汞和物性等测试资料,研究了致密砂岩的微观特征,探讨了致密砂岩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孔隙度小于10.0%)大多发育在凹陷区;矿物成分、粒度、分选、磨圆等沉积学参数与致密砂岩的形成关系不大;致密砂岩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孔隙结构整体上具有中孔径、微细喉以及喉道分选不均匀等特征;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了致密砂岩的形成,该致密砂岩属于次生型致密砂岩。  相似文献   
80.
油气田(藏)规模序列法是油气资源评价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不但可以给出总的资源量,而且还可以给出各油气田(藏)的规模和序列,不足是其预测结果带有多解性。在多年的资评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求取规模序列中关键参数的科学方法:依据其他方法(成因法等)求取的资源量来约束规模序列法求取的地质资源量;依据高勘探区地质资源量与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统计关系来约束评价区最大单一油气田(藏)规模;根据预测单元可能存在的圈闭数(包含隐蔽圈闭)来限制预测的油气田(藏)个数。通过采用总量约束、最大单一规模约束和油气田(藏)个数约束,获得的结果克服了原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符合地质实际。以该方法在黄河口凹陷等地区的应用实例证明了评价结果与勘探认识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