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75篇
地质学   392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61.
Using the digital broadband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Xinjiang network stations, we obtained focal mechanism of the July 3 Pishan, Xinjiang, MS6.5 earthquake with 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gCAP)inversion method. The strike, dip and rake of first nodal plane are 97°, 27°, 51°, and the second nodal plane are 318°, 70°, 107°. The centroid depth and moment magnitude are calculated to be 12km and 6.4. Combining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we conclude that the first nodal plane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and the main shock presents a thrust earthquake at low angle. We relocated 1014 earthquakes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and finally obtained 937 relocated event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 sequences clearly demonstrate a unilateral extension about 50km nearly in NWW direction, and are mainly located above 25km depth, especially the small earthquakes are predominately located at the shallow parts. Furthermore, the focal depth profile shows a southwestward dipping fault plane at the main shock position, suggesting listric thrust faulting,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p of the mainshock rupture pla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represents that the Tarim block was thrust under the West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addi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ault plane gradually increases along the NWW direction, possibly suggesting a gradual increase of strike-slip component during the NWW rupturing process. From above, we conclude that the Pishan MS6.5 earthquake is the result of Tibet plateau pushing onto the Tarim block from south to north, which further confirms that the continuous collision of India plate and Eurasia plate has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and around the 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62.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s8.1级地震,对我国西藏地区造成较大人员伤亡与房屋破坏,道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及水利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本文介绍了本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并在现场地震烈度调查和地震损失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区震害情况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灾区房屋类别与破坏情况以及生命线系统与各行业的受损情况。通过分析此次地震的灾害特点,指出了灾区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应加大地震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农牧民抗震设防意识,加强农牧区房屋建筑的指导和监管,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损失,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3.
冯建刚  张辉  杨萍 《地震》2016,36(1):32-37
本文利用1990年以来的甘肃测震台网资料, 计算获得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邻区地震b值和Δb值的空间图像。 结果表明, 该6.6级地震发生在甘东南地区显著低b值异常区域的边缘, 且震前邻区地震Δb值异常显著。 从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与低b值空间分布关系来看, 该地震的发生并未降低该区域的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4.
戴宗辉  张晓东 《地震》2016,36(3):34-45
本文利用研究区内13个地震台站2014年1月至12月的连续波形数据, 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 提取了2014年8月3日鲁甸MS6.5地震的同震波速变化。 结果表明, 鲁甸地震对介质波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较大幅度的同震波速变化主要集中于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及莲峰断裂区域。 其中, 莲峰断裂SW段和则木河断裂NW段区域的波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同震降低, 则木河断裂和小江断裂交界处则出现了明显的波速升高。 通过对比研究区内介质波速的同震变化与鲁甸地震对周边主要活动断裂应力积累的影响后发现, 波速变化与应力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且两者的变化幅度也成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 鲁甸地震造成的应力变化可能是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主要原因。 采用相同的方法对2014年4月5日永善MS5.1地震研究后发现, 永善地震后鲁甸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波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5.
本文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 系统研究2014年景谷6.6级地震震中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 结果表明, 景谷6.6级地震前能量场的前4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能量场时间因子都出现明显上升变或下降异常, 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能量高值异常危险区, 可能是景谷 6.6级地震空间异常的中短期特征。 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景谷6.6级地震前后空间异常随时间的演变, 给出了异常发展变化模式, 最后应用研究地震资料的累积次数从物理角度解释异常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6.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级地震灾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该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极为落后,灾区农村的民房除了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房屋外,还有大量抗震性能较差的民居,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经济损失较大。灾区大部分位于山前溢出带,地下水位浅、地基土层软弱等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放大作用,震害影响范围较大。灾后重建中应继续加大安居富民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灾区北部人口密集,地基土层软弱,工程地质条件差,建议在今后的安居富民建设中加强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167.
恰达地区的二叠系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分布于唐巴勒蛇绿岩带东侧、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紫红色(气孔)(杏仁)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6.6±8.1) Ma,MSWD=7.7(93%置信度),时代属早二叠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属亚碱性系列,全碱含量较高(w(Na2O+K2O)=3.95%~6.39%)且相对富钠。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La/Yb)N=3.49~14.66)且分馏较好((La/Sm)N值均大于1.00(1.68~3.51)),重稀土分馏较差((Gd/Yb)N=1.38~2.56)。仅部分样品有微弱的负铕异常(δEu=0.88~1.15)。微量元素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Ta相对亏损,Zr、Hf轻微富集的特征。综合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相关构造判别图解及火山岩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哈尔加乌组火山岩的形成背景以板内大陆环境为主,兼有部分弧火山岩的特征,形成于俯冲碰撞造山期后的区域伸展背景下,火山岩的岛弧特征是对碰撞前混染弧组分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8.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水生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影响着水环境中多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其组成与含量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是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溶解性有机质组成非常复杂,其分子组成的解析一直是难题.近年来,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高扫描速率等特性...  相似文献   
169.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0.
简述了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极震区破坏特;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砖柱铁门地震破坏现象,应用力学分析原理估算了极震区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估算结果表明,极震区禾驮乡拉路村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在5.1~5.4m/s2,即0.52~0.55g左右,大于《中国地震烈度表》Ⅷ度区参考的水平向地震峰值加速度,这可能与研究区黄土及山坡的双重放大效应有关。因此在灾后恢复重建及该区未来的抗震设防中应考虑这两方面的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