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93篇
地质学   581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24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东宏 《陕西地质》2003,21(2):45-48
沿贺兰山台褶带北部西缘深大断裂带分布的小松山超基性杂岩体属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的似层状含铬岩体,岩组分析表明岩体中橄榄石具有高度的定向性。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这种定向性系岩浆上侵过程中的流动分异作用影响造成,反映了小松山岩体系构造动荡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
A comprehensive rock magnetic,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paleomagnetic study has been undertaken in the brecciated LL6 Bensour ordinary chondrite, a few months only after its fall on Earth.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and electronic microprobe analyse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Ni-rich taenite, tetrataenite and rare Co-rich kamacite. Tetrataenite is the main carrier of remanence. Magnetization and anisotropy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mutually oriented 125 mm3 sub-samples. A very strong coherent susceptibility and remanence anisotropy is evidenced and interpreted as due to the large impact responsible for the post-metamorphic compaction of this brecciated material and disruption of the parent body. We show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remanent magnetization postdates metamorphism on the parent body and predates the entering of the meteorite in Earth’s atmosphere. Three components of magnetization could be isolated. A soft coherent compon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isotropy of the meteorite and is interpreted as a shock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cquired during the same large impact on the parent body. Two harder components show random directions at a few mm scale. This randomness is attributed either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etrataenite or to post-metamorphic brecciation. All components are likely acquired in very low (≈μT) to null ambient magnetic field, a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son with demagnetization behavior of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Two other LL6 meteorites, Kilabo and St-Mesmin, have also been studied for comparison with Bensour.  相似文献   
23.
以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各种后成合晶及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为参考标志,将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的交形序列分成两个部分。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前的变形为早期变形,是在大陆深俯冲和碰撞条件下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变形组构。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后的变形为晚期变形,是在超高压岩石折返剥露过程中,主要是在角闪岩相甚至绿片岩相条件下发育的。构造上江苏省北部东海县碱场合柯石英榴辉岩体,分为块状榴辉岩和面理化榴辉岩两种类型,分别代表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的两个构造阶段或世代(D1、D2)。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矿物组合、中小尺度及显微尺度下的组构特征,讨论了两者的几何关系和区域构造意义,强调指出,只有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早期变形组构,才能记录和反映斜向大陆深俯冲及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4.
环电流区中性原子观测特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双星计划中性原子(ENA)探测仪的研制提供可靠 的理论依据,并为未来中性原子探测数据的分析及研究做好准备,针对双星轨道初步模拟计 算了双星ENA探测仪对磁暴时中性原子的观测特性. 建立了磁暴主相期间环电流离子分布的 一 个近似理论模式,并模拟计算了极轨卫星在极区上空、赤道面以及其他位置上对不同强度磁 暴主相期间环电流区ENA空间角分布及能谱的观测结果. 研究表明,存在环电流区方向和南 北极区环电流粒子沉降带两个中性原子强度极大区域;磁暴越强烈,注入区高度越低,环电 流区观测到的ENA通量越高;处于有利位置的ENA探测器可分辨注入区内边界或注入前沿;EN A探测器能够分辨环电流带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离子交换截面的差异,H,O,He 3种E NA的能谱分布不同;在10~80keV能谱范围内通量较强,易于观测;环电流区H,O两种ENA 通 量较强,有利于观测;而环电流区He ENA通量很弱,不易于观测. 模拟计算研究表明,双星 极轨卫星能够对环电流区ENA进行有效探测;低纬轨道上的ENA探测器也能够对环电流区ENA 进行一些观测;ENA探测器的研制应重视低、中能量范围ENA的探测.  相似文献   
25.
磁场重联中离子轨道的混合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使用2.5维混合模拟方法研究了Petschek模型稳态驱动磁场 重联演化的基础上, 本文考察了计算域内各典型区域中粒子分布函数的变化,描绘了重联区不同位置几种类型的 非Maxwell分布函数. 结果表明,磁场重联会将重联区少部分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不同 加速程度的粒子将形成球壳状的速度分布. 粒子的轨道特征表明,在重联区中出流的粒子, 有一部分被磁镜捕获,其回旋半径大于重联区宽度,并构成整个流体速度的低速部分. 另外 ,在X中性点附近进入重联区的粒子沿磁力线向出流区以三种形式漂移,分别为:沿磁力线 逃逸、捕获在磁镜中随流体运动、横越磁力线漂移,其比例分别约为70%,20%和10%。  相似文献   
26.
陕西洛南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是一套分布于华北地块南缘的水下碳酸盐岩型重力流沉积,砾岩的形成同商州铁炉子栾川断裂带早期活动性质存在因果关系。通过1∶5万区调填图发现,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从母岩区到砾岩堆积区之间无断陷作用;沉积基底基本连续;砾岩沉积组构出现有序的横向变化规律,依次为母岩区层状白云岩(α区)、具有垂向张裂隙及流动构造的始滑区白云岩(β区)、具有节状构造的滑移区白云岩(γ区)和砾岩堆积区(δ区)。陶湾群三岔口组砾岩时代厘定为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寒武世,这也是华北地块南缘盆地环境的主形成期,砾岩是在东秦岭洋向华  相似文献   
27.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走滑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位移而不是剪切位移。  相似文献   
28.
南京下蜀土的岩石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峰宇  李立文 《岩石学报》1996,12(3):491-497
对南京附近的下蜀土进行了岩石磁学测定,通过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研究了它的沉积磁性组构特征,下蜀土的各异向性很不明显,各向异性废P小于水成岩的P值(>1.02),且与困面理度F高度相关,与磁线理度L相关不明显,这种特征与中国中部风成黄土极相似。对新生圩剖面进行的磁化率测量发现用化率曲线上有7个旋回的波峰、波谷变化,这与剖面中的古土壤-黄土系列相一致,说明下蜀土的剖面磁化率同样可以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反映古气候冷暧变化的物理参数。对典型下蜀土样品进行的低温磁化率测量揭示出古土壤和黄土的成颗粒的构成不同,古土壤以超顺磁质为主,黄土以顺磁质为主。细小磁颗粒在古土壤中的积聚可能与古土壤的发育及古气候的暧湿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9.
1∶5万庐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在星子县黄岭一带发现一套巨厚层状复成分的变质砾岩。根据该变质砾岩的砾石成分、变形组构及区域分布特点,以及上部(双桥山群)与下部(星子岩群)地层在变质与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认为变质砾岩应属于双桥山群的底部层位,是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与下伏下元古界星子岩群不整合关系的佐证。由于受后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影响,现今二者呈断层或隐蔽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30.
闽西北地区隐爆作用与火山岩型铀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良 《铀矿地质》1997,13(5):285-289
隐爆角砾岩体对火山岩型铀矿化的控制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并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闽西北地区隐爆角砾岩形成的时空条件、与围岩的关系、分带性及其鉴别要素。以实例说明隐爆角砾岩体对铀矿化起控制作用的3种主要形式,指出了寻找隐爆角砾岩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