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1.
几种亚洲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主要雨型的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采用EOF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特征 ,其第一 (EOF1 )和第二 (EOF2 )特征向量及其时间序列 (EOF1 - T、EOF2 T)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夏季 1 (或 3)类和 2类主要雨型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进一步建立了EOF1、EOF2及其对应的时间序列EOF1 - T、EOF2- T与季风指数的关联 ,以及中国夏季主要雨型与季风指数直接的关联。结果表明 :各季风指数都对中国夏季的 1类雨型有较好的反映能力 ,都对 2类雨型无反映能力 ,仅学者施能定义的指数对 3类雨型有一定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21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钻孔崩落与现场应力状态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钻孔在1200m深度以下出现了钻孔崩落现象,我们在1200m至2015m的范围内采集了82个钻孔成像测井图象资料。对钻孔崩落长轴方位进行了方向统计,结果表明近似对称的崩落平均方位为324.8°±3.3°,对应的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为54.8°±3.3°。利用崩落形状要素(崩落深度和崩落宽度)以及岩石力学实验确定的岩石内聚力和摩擦系数,计算了1269m、1500m、2000m等16个深度上的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大小。根据岩石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各个深度上静负载应力。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反映出主钻孔位置的应力场处于走滑应力状态,与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的走滑应力场一致。  相似文献   
213.
苏北盆地油气富集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烃源岩及沉积体系的分布、断裂的发育与分布、盖层的发育状况、圈闭形成时期等因素与油气富集特征的分析,认为苏北盆地各凹陷的油气富集程度与其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有关,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与断层密切相关,断层是控制油气成藏与富集的主要因素之一;紧邻生烃中心的长期隆起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控制油气的聚集成藏;区域盖层阻止油气往上覆层运移,其下伏储集层段为油气富集层段,缺乏统一区域性盖层的层段,局部盖层发育与否直接影响油气富集程度;沉积体系的分布控制油气的分布和富集地区。  相似文献   
214.
大洋中脊、洋岛、岛弧玄武岩中橄榄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橄榄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之一,其化学成分不仅受到母岩浆成分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岩浆的结晶分异、部分熔融程度、压力、岩浆混合作用以及橄榄石与残余岩浆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基本的认识是,橄榄石的成分主要与源区、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岩浆演化程度有关,是鉴别玄武岩是否为原始岩浆的重要证据,根据橄榄石的Fo值可以恢复岩浆是富镁还是富铁的。之前的学术界很少认为橄榄石与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关。本文在对全球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洋岛玄武岩(OIB)、岛弧玄武岩(IAB)中橄榄石主量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后发现,橄榄石也有判断构造环境的功能,尤其OIB 橄榄石在许多元素含量上与MORB 和IAB 的橄榄石不同,可以通过Ni、P、Mg、Fe、K 和Mn等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好的区分。目前的情况是,OIB 与IAB 中的橄榄石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区分开,但MORB 与IAB 中的橄榄石很难区分,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全球全体数据研究表明,OIB 的橄榄石富Ni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本文认为,MORB 和IAB 来源于亏损的上地幔,故其橄榄石的Fo值高;OIB来源于富集的下地幔,可能Fe-Ni地核对OIB橄榄石化学成分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故导致OIB的橄榄石贫Fo和富Ni。  相似文献   
215.
库车坳陷中段克拉苏构造带广泛发育盐相关收缩构造变形,总体具有"垂向叠置、分层变形"的整体挤压变形特征。沿东-西向克拉苏构造带不同区段深浅层构造变形样式、断层位移存在明显差异,北部盐下层由1~2条高角度基底卷入逆冲断层为主导,并在断层下盘发育捷径断层。区域结构平衡剖面和先存构造活动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北侧变形属于基底卷入变形,早期先存断裂在后期收缩变形中重新活动,形成高角度的逆冲断裂。物理和数值砂箱模拟结果表明,盐岩层先于其上、下地层发生变形,其厚度、分布及边界条件差异是造成垂向分层收缩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16.
介绍了上海市浦东国际机场建设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为加快建立上海市城市系统和机场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作出重要的保障,使机场运行后实施更科学更现代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217.
Following the early Eocene collision of the Indian and Asian plates,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occurred along the Main Central Thrust (MCT) zone in the High Himalaya. In the Kishtwar–Zanskar Himalaya, the MCT is a 2 km thick shear zone of high strain, distributed ductile deformation which emplaces the amphibolite facies High Himalayan Crystalline (HHC) unit south‐westwards over the lower greenschist facies Lesser Himalaya. An inverted metamorphic field gradient, mapped from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garnet, staurolite and kyanite index minerals, is coincident with the high strain zone. Petrography and garnet zoning profiles indicate that rocks in the lower MCT zone preserve a prograde assemblage, whereas rocks in the HHC unit show retrograde equilibration. Thermobarometric results derived using THERMOCALC indicate a PT increase of c. 180 °C and c. 400 MPa across the base of the MCT zone, which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syn‐ to postmetamorphic juxtaposition of M1 kyanite grade rocks of the HHC unit on a cooling path over biotite grade footwall rocks, which subsequently attain their peak (M2) during thrusting. Inclusion thermobarometry from the lower MCT zone reveals that M2 was accompanied by loading, and peak conditions of 537±38 °C and 860±120 MPa were attained. M1 kyanite assemblages in the HHC unit, which have not been overprinted by M2 fibrolitic sillimanit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M2, and conditions of equilibration are estimated as 742±53 °C and 960±180 MPa.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dissipative or downward conductive heating in the MCT zone. Instead, the primary control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eak assemblages, represented by the index minerals, is postmetamorphic ductile thrusting in a downward propagating shear zone. Polymetamorphism and diachroneity of equilibr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controls on the thermal profile through the MCT zone and HHC unit.  相似文献   
218.
本文利用1960-1980年中国地磁台站资料检验了GSFC(9/80)地磁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成功的。据此通过地磁台站1960-1980年的观测值与GSFC(9/80)模型计算值的比较,确定了中国地磁台站的异常值。本文还建议在基本磁场的研究中从台站观测年均值中减去较精确测定的台站磁异常值,以提高资料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