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印度大陆与拉萨地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先是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地层,仅在20Ma(?)以来才转变成挤压体制,形成多条逆冲断裂;纳木错一申扎逆冲的蛇绿岩片带代表着侏罗纪洋的主要缝合带位置,在其闭合过程中洋壳与陆壳一起向北发生俯冲,并形成班戈岩带所代表的岩浆弧,在岩浆弧后出现了拉张区;下地壳向北挤压增厚,物理性质不同的上、下地壳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了一条缓倾的剪切片理化带,南北长达300km,命名为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并使班戈岩片整体向南逆推上去,致使地壳分层增厚;在拉张期伦坡拉小地块向下运动,20Ma以后转变成压缩体制后又开始向上逆推,再加上后期的剥蚀,致使班戈深成岩体出露于地表;唐古拉山、各拉丹冬等年轻的火山岩浆带与地表显示的构造活动无直接关系,推测应是地壳深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显示。  相似文献   
62.
山东主汛期暴雨分析及预报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山东天气预报工作者的暴雨分析和预报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从天气预报业务角度提出今后需要着重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63.
尹安 《地学前缘》2006,13(5):0-0
尽管过去150年以来,人们对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有很长的一段研究历史,但是对其几何特征、运动方式、动力学演化仍然理解不深。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持续关注的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二维构造空间特性,并将某些研究程度较高地区的地质关系向外推广到造山带其他地区。就地理、地层及构造划分而言,概念的混淆和误解在有关喜马拉雅的文章中也大量存在。为了阐明这些问题,并为那些有兴趣探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演化过程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文中系统地综述了以前的基本观察。我的综述主要是强调沿走向变化的喜马拉雅地质格架在喜马拉雅剥露、变质和前陆沉积方面所起的作用。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占据造山带核部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带(GHC)的侵位历史。因为喜马拉雅大部分地区是由主中央冲断层(MCT)和藏南拆离系(STD)之间的GHC所组成,所以在地图和剖面观察上确定这些一级喜马拉雅构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中喜马拉雅出露的平面模式表明,MCT具有断坪-断坡的逆断层的几何特征。南部的逆冲断坪携带了一个GHC的板片(Slab)叠置在小喜马拉雅层序之上(LHS),并形成了一个在MCT逆冲断层带之南延续100km的巨大上盘断弯褶皱。在西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区,东经约77°处,MCT呈现为横向逆冲断坡(Mandi倾向逆冲断坡)。在其西边,MCT将低级变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层序(THS)叠置到低级变质的小喜马拉雅之上;而在其东边,MCT将高级GHC叠置到低级LHS之上。这种沿走向变化的地层叠置和横穿MCT的变质等级表明,逆冲断层的断距向西减小,可能是由于地壳短缩总量沿着喜马拉雅造山带向西减小所致。在所有出露的地方,STD大致都沿着THS底部的同一地层面,呈现出一个长度>100km的上盘断坪。这种关系说明:STD可能沿着一个先期存在的岩石接触面,或者沿中部地壳近水平的脆性—韧性转换带而发生。虽然喜马拉雅造山带藏南拆离系的上盘都有THS发育,但是至今没有找到THS切断STD下盘的证据。这样使得估算STD的滑动距离非常困难。STD最南端地层或与MCT(即,Zanskar)相交,或者位于MCT前端1~2km的范围内(不丹),这两种可能都暗示MCT与STD在它们向南的上倾(up-dip)方向有可能结合。虽然这种几何特征在现有的模型中几乎被忽略,但对于整个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和剥露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4.
面要素汉字注记自动配置的一种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图注记的计算机配置是地图自动化生产、电子地图制作与显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模块。文中着重讨论了面状要素汉字注记的原则、特点 ,对现有一些算法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一种面状要素汉字注记自动配置的新算法  相似文献   
65.
青海湖流域沼泽化草甸形成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立华 《地理科学》1997,17(3):271-277
青海湖是一个较特殊的巨大微咸水湖。溥 海湖流域沼泽化草甸具有明显的湿地生境特征,其形成发育和时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和5月至9月的降水及年湿润系数。根据主要气候因子作出了湿地率与该环境形成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6.
主存空间对象的索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索引关系到空间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目前,随着计算机主存价格的迅速下降,发展主存空间数据库已经成为可能。主存空间数据库需要相适应的空间索引。本文设计两种面向主存的空间索引──主存网格索引和主存F_树索引,并对两者的性能进行比较。在多数应用环境下,F_树空间索引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67.
本文通过对博尔塔拉河干流段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径流特征分析研究,在揭示了地表水、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水资源转换模型,计算不同河段的转换量及其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量,为计算和评价水资源转换的复杂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8.
Thermal model for the Zanskar Himalay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ABSTRACT Crustal thickening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Indian plate, following the 50 Ma collision along the Indus Suture Zone in Ladakh, caused widespread high-temperature, medium-pressure Barrovian facies series metamorphism and anatexis. In the Zanskar Himalaya metamorphic isograds are inverted and structurally telescoped along the Main Central Thrust (MCT) Zone at the base of the High Himalayan slab. Along the Zanskar valley at the top of the slab, isograds are the right way-up and are also telescoped along northeast-dipping normal faults of the Zanskar Shear Zone (ZSZ), which are related to culmination collapse behind the Miocene Himalayan thrust front. Between the MCT and the ZSZ a metamorphic-anatectic core within sillimanite grade rocks contains abundant leucogranite-granite crustal melts of probable Himalayan age. A thermal model based on a crustal-scale cross-section across the Zanskar Himalaya suggests that M1 isograds, developed during early Himalayan Barrovian metamorphism, were overprinted during high-grade MCT-related anatexis and folded around a large-scale recumbent fold developed i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MCT.  相似文献   
69.
工业区的等级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梁仁彩 《地理学报》1989,44(1):57-67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工业区的函义,它的形成与发展。将工业区分为三个等级类型:(1)一级工业区(大工业地带);(2)二级工业区(基本工业区);(3)三级工业区(基层工业区),并概述了各类工业区的结构特征及上下级工业区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70.
地磁暴与电离层骚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 太阳活动区喷发出的粒子流引起太阳风对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作用,从而发生地磁暴和电离层骚扰,所以它们的发生是与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地磁暴期间常常伴随着电离层F_2层骚扰,即峰值电子密度相对于中值有大的减少或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