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30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851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华北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岩石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华北花岗岩类为酸性深成岩.以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按照地洼学说的大地构造分类,它们分属于地槽、地台和地洼三个演化阶段,其岩石化学各具特征. 从地槽、地台至地洼阶段,华北花岗岩类具有明显的化学演化规律.例如,在化学成分方面表现为K_2O含量递增,而MgO和CaO含量递减;在岩石化学指数方面.表现为里特曼碱性指数、长英指数、钾质指数和碱度递增.而铝质指数,镁质指数和钠质指数则递减等等.  相似文献   
73.
大别山东段榴辉岩的成分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宁洁  李曙光 《地质学报》1993,67(2):109-122
大别山东段北部和南部榴辉岩的矿物组成和形成的温压条件有明显差异。北部榴辉岩有两种产状:一种产于超基性岩体内,另一种产于片麻岩內;它们均为石榴石-透辉石组合,不含石英,形成温度为600—740℃。南部榴辉岩均产于大别群片麻岩或大理岩中,为石榴石-绿辉石组合,含石英,形成温度为650—800℃。这些差异反映了它们形成环境不同,前者可能是俯冲洋壳在较深部位变质而成,后者可能与俯冲陆壳有关。  相似文献   
74.
海平面升降变化对贵州紫云礁体生长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紫晚二叠世碳酸盐台地边缘礁为例,运用高频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精细地划分了紫云礁层序的各级单元,并对其内部沉积构成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海平面和变化对礁体生长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紫云礁 合体为发育在台地边缘坡折带的一个三级层序,由13个准层序组成,并可识别出低位、海侵、高位3个体系域,低位期的下切谷 边缘坡折带碳酸盐台地的暴露、海侵期和高位期礁的3种生长方式的增生及每种生长方式的特定  相似文献   
75.
莺歌海盆地海相生物气特征及生化成气模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黄保家  肖贤明 《沉积学报》2002,20(3):462-468
莺歌海盆地浅层第四系-上新统存在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发现生物气的组成以甲烷和氮为主、干燥系数高达0.99,甲烷碳同位素轻(-65.57‰~-63.14‰)尤其是氢同位素偏重(-172.1‰~-108.5‰)是该区生物气的重要特点.研究表明,该区第四系-上新统海相沉积有机质是生物气的基质,这套源岩的平均有机碳含量约0.4%,有机质中细菌可利用基质以粗纤维、半纤维素和蛋白质为主,特别是有机质生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氨基酸、乙酸含量异常高,揭示其正处在活跃的生化成气时期;根据模拟实验结果结合本区的地质条件,初步确定生物气生成的主带在35~65℃之间、生化成气下限深度约为85℃(对应井深约2000 m,实际埋深1900 m左右),进而建立了海相生物气的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76.
云南巍山—永平矿集区位于兰坪走滑拉分盆地南段,有铜金多金属中、小型矿床及矿化点140余处,盆地发育和成矿作用与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密切相关。为了探索该矿集区成矿热液的来源,研究了该区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区内成矿流体系统可分为紫金山子系统与公郎弧子系统。公郎弧子系统内铜钴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83.8‰~-69‰,δ18O为4.17‰~10.45‰,δ13C为-13.6‰~3.7‰,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及地层水。紫金山子系统内金、铅锌、铁矿床成矿流体的δD为-117.4‰~-76‰,δ18O为5.32‰~9.56‰,δ13C为-10.07‰~-1.5‰;锑矿成矿流体的δD为-95‰~-78‰,δ18O为4.5‰~32.3‰,δ13C为-26.4‰~-1.9‰,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层水以及岩浆水。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在该盆地内,成矿流体自南西向北东大规模迁移过程中,先形成温度、盐度较高的公郎弧子系统,随着流体向北东推进,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成分发生变化,演变为紫金山子系统。  相似文献   
77.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总被引:63,自引:25,他引:63  
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与板块构造成矿作用研究相比,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则明显薄弱。文章以青藏高原主碰撞带为对象,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与区域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主碰撞造山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始于65Ma,延续至41Ma,形成了以藏南前陆冲断带、冈底斯主碰撞构造-岩浆带和藏北陆内褶皱-逆冲带为特征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主体。伴随陆-陆碰撞,在冈底斯带相继发育①壳源白云母花岗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组合(66-50Ma)、②+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脉组合(42Ma),以及大面积分布的巨厚(5000m)的林子宗火山岩系(65-43Ma),反映深部相继发生大陆碰撞和板片陡深俯冲(65-52Ma)→板片断离(52-42Ma)→板片低角度俯冲(〈40Ma)等重要过程。在主碰撞期,初步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Sn、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在藏东滇西形成腾冲Sn、稀有金属矿集区;②与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AuMo成矿事件,在冈底斯南缘形成长达百余公里的Cu-Au矿化带;③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形成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A-u矿化带;④与挤压抬升有关的Cu-Au成矿事件,形成以雄村大型铜金矿为代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复合型Cu-Au矿床。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陆主碰撞造山区域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78.
内蒙古沙麦岩体:正εNd(t)值的过铝质花岗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沙麦岩体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坡,是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体中脉岩和围岩捕虏体较为发育,岩性组合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似斑状花岗岩。在化学成分上,沙麦岩体以铝弱过饱和,富硅,全碱含量中等和低磷为特点,标准矿物中刚玉分子大于1%,可归为过铝质 S 型花岗岩。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体富 Rb、Th、U、Ta,贫 Ba、Sr、P、Ti,Rb/Sr 比值高,K/Rb 比值低,Eu 负异常明显。在 Nd 同位素组成上,岩体 Nd 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除一件样品ε_(Nd)(t)值为负值以外,普遍以具正ε_(Nd)(t)值为特点,T_(2DM)值介于275.79~1048.41Ma 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沙麦岩体形成于晚中生代后造山的岩石圈伸展环境中,是幔源基性岩浆底侵及其诱发的壳-幔混合岩浆,同化中上地壳泥质围岩并经高程度分离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79.
提出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公路桥梁损伤程度标定的两阶段法。第一阶段:应用静应变残差进行损伤定位;第二阶段:基于已经识别出的损伤位置,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损伤程度的标定。两阶段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同时进行常规的损伤位置识别和损伤程度的标定的收敛速度慢、存储空间大及可能误标定等问题。某三跨连续桥梁应用分析发现,在已知很少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对损伤程度的识别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证实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两阶段法用于损伤程度的识别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0.
Fossil mammal-riched Neogene strata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the huge Longzhong Basin at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northern central China. Hipparion weihoense, a typical member of late Middle Miocene Bahean stage, was recently excavated at Yaodian along a well-exposed outcrop. Owing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hean stage in the mammalian evolution and its pot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 we suggested a name of Yaodian Formation for the stratigra- phy, which is correlated to the Bahe Formation at Lantian, Shaanxi. High resolution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section shows that the Yaodian Formation covers the period between 11.67 Ma and 7.43 Ma, with the site bearing Hipparion weihoense being estimated at about 10.54―10.30 Ma, providing first magnetostratigraphic chronology for the Bahean Stage. The Yaodian Formation consists of fluvial channel deposits (11.67―10.40 Ma) at the bottom, floodplain deposits in the middle (10.40―9.23 Ma) and shallow lake sediments at the top (9.23―7.43 Ma). This upward fining sequence suggests that the relief in nearby mountain ranges such as West Qinling to the south and Huajia Ling to the north was greatly reduced after long-term denudation, fluvial transport capacity was low, and finally the drainage system was disintegrated, replaced with broad-shallow lakes in which only fine sediments like mud and marlite were deposited, indicating an old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a planation surface. A remarkable shift in ecology and climatic environment was found at 7.4―7.7 Ma when paleoclimate changed from early warm humid to late dry as indicat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changed from early shallow lake sequence to late eolian red clays and a former coniferous-deciduous mixed forest was replaced by grassland, leading to great growth of Hipparion Fauna of Baodean stage in the region. Therefore,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present high relief of Qinling and drainage pattern did not come into being until Late Pliocene in response to intensive neotectonism and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