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3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501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635篇
地球物理   651篇
地质学   769篇
海洋学   177篇
天文学   73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Strategies to mitigate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recognize tha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terrestrial biosphere can reduce the build-up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However, climate mitigation policies do not generally incorpor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changes in the land surface on the surface albedo, the fluxes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to the atmosphe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within the climate system. Changes in these components of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can affect the local, regional, and global climate. Given the goal of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all of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errestrial vegetation and to work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ll climate system.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land surface change as a component of climate change makes it more challenging to create a system of credits and debits wherein emission or sequestration of carbon in the biosphere is equated with emission of carbon from fossil fuels. Recogni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human-caused changes in climate does not, however, weaken the importance of actions that would seek to minimize our disturbance of the Earth’s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that would reduce societal 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62.
西安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9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法分析了西安市近50年月平均气温距平和月降水量距平变化的多层次时间尺度结构,发现西安市气候变化除1年的自然周期变化和20-40年尺度范围的周期变化信号在全时间域中都强小,其它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中分布很不均匀,具有很强的局部化特征,西安市月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主要表现为随机振荡,无特征尺度,而月降水量距平变化则有显著的4~5月的时间尺度,西安市气候变化受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3.
柯东胜  许时耕 《气象学报》1997,55(4):506-511
对1961—1990年(部分资料到1994年)期间在南沙海域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在ENSO发生的当年,南沙海域的海平面气压呈正距平,年降水量明显偏少,热带气旋活动的日数一般偏少;在历次ENSO过程中,南沙海域的总云量与SOI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该项工作有助于了解ENSO对南沙海域天气气候的综合影响和提高天气预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64.
对金州短水准观测和资料分析中常易引起争议或新出现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论论,其结果对跨断层形变测量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65.
吉林省地倾斜震前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清理了处震前地倾斜异常实例,总结了吉林省地倾斜震前异常特征。并从观测仪器特性和区域构造特点两个方面对异常特征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6.
吕培苓  孙士宏 《地震》1997,17(1):67-74
通过研究华北北部中强以上地震震后地震活动,地形变、地电阻率、水化学和水位变化特征,给出了各单项方法识别震后效应与新地震异常的标志。为了综合判别震后短临异常变化是震后效应或新异常,研制了一套综合识别计算机程序系统,该系统考虑了已发生的强震序列类型,地震活动背景特征以及强震前后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形态,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运行典型事例表明该系统功能较强,使用方便。系统的实现是专家系  相似文献   
67.
苍山5.2级地震的地形变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杰  冯志军 《地震》1997,17(4):417-424
运用新方法对苍山地震前后的形变资料进行了异常识别,重点分析形变异常的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显示;(1)苍山地震是大面积应力积累、调整的结果;(2)以外围区100-200km中短及短期异常为主,而震中100km内的近源区异常并不显著;(3)进入短期的异常标志是中短期异常出现转折或反向。  相似文献   
68.
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应力场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翠英  华爱军 《地震地质》1997,19(2):40-140
从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源区及其附近不同小区应力场方向的动态变化入手,分析了主应力轴方位、仰角及其矛盾符号比等参量在5.2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点,简析了可能成因,可为研究震前其它各类前兆异常提供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69.
气候噪声和气候系统的分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相空间嵌入定理,按照Grassberger和Procaccia提出的计算分数维的方法,利用近百年来南、北半球地面气温资料,估算了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计算结果表明:气候吸引子的分数维南半球为3.3~3.7,北半球为3.2~3.7。它提供了气候吸引子的自相似结构的基本信息,表明模似气候系统最少需要4个独立变量。另外,还讨论了气候噪声对估算维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基于通量距平的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是对基于月平均通量距平(MFA)的海气耦合方案及其在4个海气耦合的环流模式中应用情况的一个综合评述.这些模式的实施情况表明,由于采用精细化了的参考通量,修正的MFA(MMFA)比它的原型具有更为稳定的控制气候漂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