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祁进平  张静  唐国军 《岩石学报》2005,21(5):1365-1372
前人运用 CMF 模式(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推断熊耳地体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其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官道口群和栾川群)的陆内俯冲变质脱水作用,并推测该套地层富放射成因铅和锶,δ~(13)C 和δ~(18)O 值较高。为检验该推论和 CMF 模式正确与否,作者对该套地层开展了研究,本文报道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13件岩石样品δ~(18)O 值变化于9.1‰~16.7‰,平均13.3‰;4件δ~(13)C_(CaCO_3)值为-2.8‰~0.8‰,平均-0.9‰,计算表明,该套地层在320~373℃(熊耳地体多数矿床早阶段成矿温度范围)变质脱水所形成流体的δ~(18)O值为2.6‰~14.6‰,与推测结果一致,覆盖了熊耳地体已有早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值(5.1‰~12.6‰),计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变质流体的δ~(13)C_(CO_2)随介于-0.7‰~4‰,也与熊耳地体成矿流体的δ~(13)C_(CO_2)值(-2.1‰~4‰,成矿早阶段一般δ~(13)C_(CO_2)>0)一致。如此以来,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前人的推论和 CMF 模式的科学性与实用性,CMF 模式可以用于指导熊耳地体或类似构造环境的矿床勘查和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22.
根据新藏公路沿线实际观察资料和前人的最新成果,总结了新疆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的构造特征、层序及岩石学特征;对库地蛇绿岩形成时代、原始构造环境等有争议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了有关库地蛇绿岩的如下新结论:①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同位素年龄值为大于1661.9~698.36Ma;②形成于缓慢扩张的条件下,且没有经历过俯冲消减作用;③岩浆来源为弱亏损的、非单一的上地幔源,并受到了陆壳物质的混染;④原始构造环境为弧后盆地—岛弧—弧间盆地,属过渡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3.
华北地块北缘中新元古界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文献资料及对研究区8 条实测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olumbia 超级大陆的裂解导致华北陆块北缘大陆裂 谷盆地的形成。随着大陆进一步伸展和洋壳的形成,华北地块北缘逐渐发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在1400 Ma 左右,即铁岭组 沉积后,华北地块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早期洋壳向华北地块低角度的俯冲造成弧后地区发生挤压(芹峪上升),导致 铁岭组抬升和剥蚀,而后期洋壳高角度的俯冲又造成弧后区域发生强烈的伸展和断陷,沉积了下马岭组,并伴随辉绿岩的 侵入。华北地块与相邻地体之间的碰撞导致下马岭组的抬升(或蔚县抬升)以及碰撞花岗岩的形成,挤压构造发生的时间 对应于Rodinia 超级大陆的形成期。新元古代沉积是Rodinia 超级大陆裂解的结果。龙山组石英砂岩和海绿石砂岩是Rodinia 超级大陆裂解后的最早期沉积,记录了海侵初期的超覆过程。  相似文献   
24.
我国三个主要的古老陆块(华北、华南和塔里木陆块)都发育中-新元古代岩浆岩。根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可以分为7个阶段,其中1.78Ga和1.32Ga两期影响范围较大,可以构成大火成岩省。华北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岩均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意味着华北并未介入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华南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可以分为8个阶段,从1.78Ga到1.5Ga的四期岩浆事件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1.4Ga左右的一期岩浆-构造事件分布局限,可能形成于局部的构造拼合背景。1.0Ga左右的岩浆事件,在华南陆块的不同部位表现形式不同,意味着发生过不同地块的拼合。从0.95Ga到0.82Ga的岩浆事件主要分布在江南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北缘,这一阶段的岩浆事件导致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拼接成一体,形成华南陆块。之后从0.78Ga到0.72Ga的岩浆事件几乎遍布华南陆块,反映了陆块形成后的伸展过程。塔里木陆块中-新元古代的岩浆事件可以分为8个阶段,1.78Ga和1.5Ga的岩浆事件仅在局部有反映,它们形成于拉伸的构造背景。1.4Ga的岩浆事件在塔里木陆块的北缘和西南缘表现形式不同,北缘钙碱性岩浆岩形成于大陆弧构造背景,而西南缘A2型花岗岩则形成于拉伸的构造背景。0.96~0.88Ga期间,塔里木东南缘和北缘的花岗岩以I型和S型为特点,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而在塔里木陆块的西南缘该时期则形成了塞拉加兹塔格群中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0.88~0.82Ga期间,在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形成了与俯冲增生相关的岩浆岩组合,而在东南缘则形成了与拉张构造环境有关的双峰式火山岩。塔里木陆块不同部位,不同阶段岩浆岩组合的差异意味着塔里木陆块原来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陆块,很可能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块体拼合而成的。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个陆块中-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差异演化,揭示了它们各自形成陆块的过程和方式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5.
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海南岛中新元古代(~1000Ma)花岗质岩类的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硅(SiO2含量为67.78%~75.04%),准铝或弱过铝(A/CNK=0.96~1.08),低Mg#值(0.24~0.44)及较低Cr(5.82~13.42μg/g)、Ni(2.74~7.23μg/g)含量,强烈亏损Y(2.85~13.70μg/g)和HREE(Yb为0.26~1.22μg/g),以及较高的Sr/Y(23.75~173.38)和La/Yb(32.11~88.12)比值等特点,类似于TTG或低Mg埃达克岩。结合其低的正εNd(t)值特征,可以认为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是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源区残留相以石榴子石为主,并可能有少量角闪石,其源岩很可能是古中元古代高钾和低Cr、Ni的斜长角闪岩。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形成于格林威尔造山作用晚期,这一结果支持华南统一大陆形成于~1000Ma的观点。  相似文献   
26.
豫西栾川地区栾川群的层序、沉积环境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构造分析与地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修订了豫西栾川地区栾川群的地层层序,进而研究了栾川群的沉积环境及构造古地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栾川群主要为浅海一潮坪相的碳酸盐及碎屑泥质沉积,其中碎屑岩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型沉积特点。下栾川群沉积时期环境比较稳定,上栾川群反映沉积环境的动荡多变,可能为被动大陆边缘向主动大陆边缘转化的先期特征.  相似文献   
27.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华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冲于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墩-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浙东地体)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用,并导致樟树墩-伏川边缘海的崩塌和陆-弧弧后碰撞造山过程。江南古岛弧带经历了多次的后期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28.
江南造山带西段岩浆作用特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湖南浏阳南桥的中元古代冷家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高度亏损、具N—MORB属性的玄武岩一辉绿岩。这种玄武岩的K2O特低,不相容的高场强元素,如Nb,Zr,Hf,Ti等和稀土元素的丰度都低于(少数元素接近)N-MORB的丰度,εNd(1271Ma)为6.86~8、98。在俯冲带附近N—MORB的发现为“九岭古岛弧”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湘西黔阳、古丈新元古代玄武岩-辉绿岩属碱性玄武岩.其微量元素特征近似于OIB,它的规模值得进一步调查。广西北部丹洲群中基性-超基性岩的TiO2,Ta及Nb的含量低,Hf/Th,Ti/Y和Ti/Zr等的比值也低,La/Ta和Th/Yb等的比值高,具有“弧玄武岩”特性。它们不具有CFB及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的标绘点集中在“火山弧玄武岩区”,少数样品位于“弧后盆地玄武岩区”。至今未发现具高温特征的高镁熔岩,也未见大规模放射性岩墙群。这些基性岩的规模极小(约100km^2),不具有地幔柱来源的镁铁质岩浆的特性。桂北及湘东北的新元古代强过铝(SP)花岗岩体与江西九岭和安敞许村、休宁、歙县等岩体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沿江南造山带呈带状分布,其形成与华夏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碰撞事件有关。在全球不同时代的造山带中都有S-型花岗岩出露;地幔柱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大火成岩省”中,出现的少量花岗岩是非造山、板内或A-型花岗岩,而不会是S-型花岗岩。不能把S-型花岗岩作为地幔柱岩浆作用的证据。这些都说明“江南造山带”的厘定有充分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29.
燕山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光 《华北地质》2006,29(4):263-270
燕山中、新元古代沉积盆地是一个经历了十亿年演化的长寿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受华北地台北缘构造环境变化的制约,该盆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裂陷槽阶段(1800Ma~1600Ma)形成一个北东向半地堑式的楔形槽地,团山子-大红峪期火山活动是裂陷作用顶峰的标志。之后,华北地台北侧古大洋板块发生第一次消减作用,裂陷槽迅速消亡,成为一支废弃的裂谷。裂陷槽消亡后盆地向克拉通盆地过渡的阶段(1600Ma~1200Ma),其构造特点是一方面盆地日趋稳定,另一方面还残留了某些裂陷特征。克拉通盆地阶段(1200Ma~800Ma),沉积了典型的地台盖层沉积,沉积物厚度小,厚度变化小,相变也小,盆地表现出整体同升同降的特点,形成数个区域性的间断面。此时,华北地台北侧的古亚洲洋已经封闭消失,沉积盆地古地理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转而向东与大洋沟通。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燕山地区原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的年代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年龄为1368±12 Ma,1370±11 Ma,1366±9 Ma);在研究区金州大和尚山侵入于“桥头组”辉绿岩也获得新元古代锆石U-Pb年龄(904±15 Ma~1125±38 Ma).这些年代数据使我们认为对于辽南地区前人所划“震旦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应进行重新考虑.本文以岩石地层和旋回地层为实际材料,生物地层和事件地层以及年代地层为手段,从长岭子组能否作为标志层入手,对辽南地区中-新元古界进行了系统研究,否定了长岭子组在地层对比中的标志层意义,首次提出葛屯组才是金县地区与复县地区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志,并将复县地区的五行山群置于金县群之上,从而将辽南地区“震旦系”由老到新重新厘定为中元古界旅大群、革镇堡群和金县群与新元古界永宁群、细河群和五行山群.以碎屑岩为主要特征的岩石组合与海底火山喷发事件,将辽东半岛南部旅大群与蓟县剖面长城系进行了对比;以碳酸盐岩为主要特征并含丰富的叠层石Paraconophyton-Conophyton-Baicalia-Chihsienia等组合的革镇堡群与蓟县剖面蓟县系对比;富含叠层石Linella-Gymnosolen-Katavia-Cuijiatunia-Xingmincunella组合的金县群可与下马岭组对比,从而将金县群首次置于中元古界上部.含宏观藻类化石Chuaria-Tawuia-Longfengshania组合和蠕形类化石Pararenicola-Paleolina组合的永宁群-细河群-五行山群与加拿大新元古界小达尔群-含铜白云岩对比,永宁群-五行山群的时代应为新元古代早期.据此,笔者全面调整了徐淮胶辽吉中-新元古界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为在我国建立中-新元古界系一级的地层单元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年代学意义.同时,由于对该区中-新元古界重新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认了大连上升是中元古界与新元古界的分界面,并大体相当于北美格林威尔运动在华北地块上的响应,为探讨燕山地区与徐淮胶辽吉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特征,海水进退归程,构造运动以及重建Rodinia超大陆提供了地层资料,具有重要的古地理学和古构造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