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8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3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The Qin–Hang ore belt in South China, which serves a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is marked by extensive Jurassic porphyry-skarn-metasomatic Cu–Pb–Z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In this contribution, S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Baoshan Cu–Pb–Zn deposit in the western portion of the Qin–Hang ore belt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s in the area. This is coupled by the first systematic collection, compi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S and Pb isotopic data of multiple sulfide minerals to reveal the metal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Cu–Pb–Zn mineralization from the significant deposits in the region (i.e., Dexing, Qibaoshan, Shuikoushan, Baoshan, Huangshaping, Tongshanling and Dabaosh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 mineral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and narrow δ34S (‰) range of values (–5 to 6) and Pb isotopic ratios (208Pb/204Pb = 38.0–39.0, 207Pb/204Pb = 15.4–15.8, and 206Pb/204Pb = 17.7–18.7),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local porphyries. In contrast, the Pb–Zn mineralization reveals higher and more variable δ34S (‰) values (–4 to 18) and Pb isotopic ratios (208Pb/204Pb = 38.0–39.5, 207Pb/204Pb = 15.3–16.0, and 206Pb/204Pb = 18.0–19.0) that correspond to wall-rock and basement rock compositions in the region.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ulfur and lead that formed the Cu mineralization in the Qin–Hang ore belt was mainly sourced from regional magmatism with mantle contributions, whereas the sulfur and lead for the Pb–Zn mineralization was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host sedimentary rocks and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asement rocks, respectively. The S and Pb isotopic data, combined with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mineralization-related porphyries, suggest that the Cu was sourced from the deeper levels along with mantle-derived magmas. In contrast, the Pb–Zn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the crust, with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n the Cathaysia Block. Consequently, a three-stage genetic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Qin–Hang Cu-polymetallic belt in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742.
西昆仑山是塔里木地块和羌塘地块在晚中生代碰撞造山的产物,古特提斯洋分支库尔良-阿羌裂谷闭合时限亦存在争议。以库地北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244.42±0.87Ma,时代为中三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的SiO_2含量为65.57%~67.70%,Mg~#值为35~38,A/CNK值为0.90~1.01,属于偏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93×10~(-6)~339×10~(-6),δEu=0.72~0.78,具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Rb、K、Th、U、La、Ce、Zr富集,Nb、Ti、P中等-强亏损。斑状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源岩为安山岩,形成于俯冲的大陆岛弧环境。结合区域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中三叠世大陆岛弧环境,中三叠世库地一带存在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活动,库尔良-阿羌裂谷尚未消减闭合。  相似文献   
743.
西藏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藏南木林县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K-Ar年龄为93.4 Ma,侵入到石炭系砂岩中.二云母花岗岩中SiO2、Al2O3和K2O质量分数高,A/CNK值大于1.11,并且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均大于2.6%.Rb和Th的富集程度较强,K、Ba、Ta、Nb、Ce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Hf、Zr、Sm、Y、Yb相对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同碰撞花岗岩类.该区晚白垩世的二云母花岗岩是产生在陆-陆碰撞环境下的过铝质花岗岩.  相似文献   
744.
阿尔山地区是大兴安岭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地段。该区热液脉型铁锰多金属矿、热液脉型钼(铜)矿和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等3种代表性矿床(点)的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多种高精度的U-Pb年龄测定,区内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印支早期((237.8±2.3) Ma)和燕山中期((152.2±2.9) Ma)、燕山晚期((135.1±0.4) Ma),与邻区乌兰浩特-索伦地区基本可以对应。而前人划定的海西期花岗岩,实际为燕山晚期;划定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实际为印支早期、燕山中期。研究成果对于区内花岗岩浆及期后热液与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上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对确定区內相应多金属矿类型的成矿花岗岩时代亦提供了可资对比的依据。  相似文献   
745.
对乌拉特中旗乌兰地区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测得含石榴石花岗岩岩体的年龄为(256.4±2.2)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物源主要为上陆壳硬砂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源区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可能是由I型花岗质流体与岩浆演化后期热液流体反应而分异结晶形成的。根据含石榴石花岗岩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环境及侵位时代,推断研究区内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碰撞缝合时间上限早于256.4 Ma。  相似文献   
746.
豫西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分布较广泛,剖面完整,是华北地台蓟县系出露最好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和分析121个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组合特征等各种定性及定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冯增昭教授倡导的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编制出豫西地区中元古代蓟县纪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各类单因素图件和沉积相图。这种定量的沉积相研究方法在豫西地区还是首次应用。在蓟县纪早期,豫西地区主要是无障壁海岸相和浅海相,其中在卢氏-栾川地区主要为障壁海岸相。蓟县纪中期的沉积相与早期相似,但在卢氏-栾川地区由障壁海岸相演变为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蓟县纪晚期的沉积相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嵩山-箕山地区由古陆演变为河口湾相,确山地区为障壁海岸相,卢氏-栾川地区的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相和其他地区的滨海相变化不大。从蓟县纪早期到蓟县纪晚期是一个海域范围逐渐扩大的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747.
梅冥相 《现代地质》2007,21(1):45-56
在燕山地区中元古代高于庄组一套厚度千余米的碳酸盐沉积序列中,第三段组成一个特别的非叠层石碳酸盐岩序列。两个剖面(天津蓟县剖面和北京延庆千沟剖面)的详尽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高于庄组第三段的非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以灰岩序列为特征,厚度为300 m至600 m不等,在蓟县剖面发育有存在成因争论的臼齿状构造,在延庆千沟剖面发育奇形怪状的席底构造。该非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表明,在前寒武纪除了3次叠层石衰减事件(分别发生在2 000 Ma、1 000 Ma和675 Ma)外,在1 450 Ma左右还可能发生过一次叠层石衰减事件。再者,高于庄组第三段构成的非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可以大致与北美地区的Belt超群中的Helena组非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相对比,从而表明了1 450 Ma左右的叠层石衰减事件因具有全球性而有重要意义。在漫长的前寒武纪,臼齿状构造常常集中发育在叠层石衰减事件之后,因此,尽管这两种沉积构造的成因还不完全清楚却成为了解前寒武纪世界的重要线索。1 450 Ma左右的叠层石衰减事件,正好处于叠层石发育的黄金时段(2 800 Ma至1 000 Ma),对该次事件的识别,有助于正确认识漫长而复杂多变的前寒武纪碳酸盐世界。  相似文献   
748.
江南造山带西段岩浆作用特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湖南浏阳南桥的中元古代冷家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高度亏损、具N—MORB属性的玄武岩一辉绿岩。这种玄武岩的K2O特低,不相容的高场强元素,如Nb,Zr,Hf,Ti等和稀土元素的丰度都低于(少数元素接近)N-MORB的丰度,εNd(1271Ma)为6.86~8、98。在俯冲带附近N—MORB的发现为“九岭古岛弧”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湘西黔阳、古丈新元古代玄武岩-辉绿岩属碱性玄武岩.其微量元素特征近似于OIB,它的规模值得进一步调查。广西北部丹洲群中基性-超基性岩的TiO2,Ta及Nb的含量低,Hf/Th,Ti/Y和Ti/Zr等的比值也低,La/Ta和Th/Yb等的比值高,具有“弧玄武岩”特性。它们不具有CFB及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的标绘点集中在“火山弧玄武岩区”,少数样品位于“弧后盆地玄武岩区”。至今未发现具高温特征的高镁熔岩,也未见大规模放射性岩墙群。这些基性岩的规模极小(约100km^2),不具有地幔柱来源的镁铁质岩浆的特性。桂北及湘东北的新元古代强过铝(SP)花岗岩体与江西九岭和安敞许村、休宁、歙县等岩体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沿江南造山带呈带状分布,其形成与华夏和扬子板块之间的碰撞事件有关。在全球不同时代的造山带中都有S-型花岗岩出露;地幔柱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大火成岩省”中,出现的少量花岗岩是非造山、板内或A-型花岗岩,而不会是S-型花岗岩。不能把S-型花岗岩作为地幔柱岩浆作用的证据。这些都说明“江南造山带”的厘定有充分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749.
我国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曹瑞骥 《地层学杂志》2000,24(1):1-7,35
以叠层石作为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并分析了一些新的同位素年龄和其他古生物学资料 ,对 3个中新元古代地层问题进行了讨论 :  1)从元古宙叠层石总体发育过程及陡山沱组新发现的资料看 ,中国南方震旦系(指南沱 ,陡山沱和灯影组 )在层位上应位于胶辽徐淮区的金县群之上 ;  2 )在震旦纪南沱冰期前 ,大约在辽南纪中晚期 ,一起高温氧化并伴随强蒸发事件波及胶辽徐淮区 ;  3)对燕山 ,胶辽徐淮和扬子区中新元古代沉积的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50.
吉林通化地区中元古代辉绿岩墙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吉林通化地区中元古代辉绿岩墙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讨了华北板块东北部中元古代辉绿岩墙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关系。辉绿岩中锆石呈自形,具有较高的Th/U值(0.21~1.45),其稀土配分型式显示轻稀土(LREEs)亏损、重稀土(HREEs)富集以及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上述特征暗示所测锆石为岩浆锆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 7个分析点构成一条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 244±28) Ma,该年龄代表了辉绿岩的形成时代,即中元古代。辉绿岩的SiO2质量分数为49.3%~49.5%,Mg#值为42.2~42.6,TFe2O3为13.6%~14.1%,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特征显示: LREEs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富集,HREEs相对亏损,具有弱的Nb、Ta的亏损和Ti的富集,无明显Eu异常,Ba/Nb和La/Nb值分别为15.8~17.3和1.15~1.20,上述特征暗示通化地区中元古代辉绿岩来源于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有软流圈组分的涉入。结合前人对华北板块北缘前寒武纪地质事件的研究成果,认为通化地区中元古代辉绿岩墙形成于强烈伸展环境,其形成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