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质学   11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新疆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新疆大地构造呈"五块夹四条"的格局,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华北、华南、西藏5大板块,由查尔斯克-乔夏哈拉-布尔根、那拉提-红柳河、康西瓦-鲸鱼湖、阿克赛钦-金沙江4条缝合带隔开.各板块都经历了"陆核→陆块→陆缘→陆内发展"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成矿作用不同,形成特色各异的矿产,其中"环塔里木"主要为"层控"有关的沉积变质型铁、热卤水型和碳酸盐岩型铅锌、砂岩型铜、破碎蚀变岩型和砂砾岩型金矿产等,"环准噶尔"主要为斑岩型、镁铁-超镁铁岩浆型、火山岩型铜钼、镍、铬、金等矿产.此外,还产有重要的稀有金属和稀土及石油、天然气、煤、铀、膨润土和膏盐类等非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32.
矿床分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阐述了矿床分带研究的意义,评述了分带研究的现状,并对矿床分带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3.
拆离构造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拆离构造是当前地学中的研究热点,对拆离构造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文中除对拆离构造的研究现状、含义、特征、形成机制和理论意义简要综述外,还就拆离构造对油气、煤及金、银、铜、铝、锌、铁等内生金属矿产的控制作用,作了重点论述,最后应用拆离构造控矿理论对我国华南地区铀矿田控矿构造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笔者的粗浅看法,以达启发思路、抛砖引玉,为扩大老矿区开辟新基地,为找大矿、找富矿提供地质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34.
黑色岩系成矿作用及相关金属矿床找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诸多矿床的形成和产出与黑色岩系、特别是有机质岩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为矿床与黑色岩系的空间相关性。有机质(包括微生物)在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以及矿石矿物的结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富集过程中金属硫化物可以直接置换有机质,有机质还可以作为还原剂存在于含矿热液。石油固化为沥青过程中,金属元素沉淀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作用:早期以还原作用为主,而晚期则出现氧化过程,沥青在此阶段也由均质体变为各向异性体,内部的化学组成也随之发生变化。黑色岩系矿床勘探中,目标层位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有机质的丰富程度,有用组份的初始富集程度,目标层位内部的岩石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热液通道一构造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5.
辽宁省铅锌矿床,根据其形成背景及物质来源可划分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陆相次火山热液型、变质海相火山热液型、变质同生沉积型、同生沉积-变质热液再造型、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盆地热卤水型等8种类型。矿床特征显示出铅锌矿床的形成大多明显地受到了太古代绿岩带及早元古代以来碳酸盐岩地层的控制;在成因上多与优地槽环境下的海底火山活动、地壳深部的热环流作用及活化地台上的岩浆活动有关。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受到了太古代—早元古代地槽形成到回返、中元古代初期地台形成到坳拉谷产生及中生代地台活化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影响,同时早古生代中期吉黑地槽系的强烈活动也对地台北缘凡河凹陷内的铅锌矿床的形成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矿床成因模式受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演化规律,由太古代末期的变质海相火山热液矿床,早元古代变质同生沉积矿床、变质热液再造矿床,到早古生代中期的盆地热卤水型矿床,最终演化成中生代的岩浆成因型(热液型、矽卡岩型、陆相次火山热液型)矿床及叠生矿床。  相似文献   
36.
龙脖河铜矿区(北段)岩浆岩及矿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昌华 《云南地质》2003,22(4):403-408
龙脖河铜矿产于中三叠统个旧组灰岩及其下伏地层中下三叠统火山岩建造中。矿床的形成与以红河断裂和阿龙古断裂为界的深海红河裂陷槽海相火山活动及后期的热液蚀变关系密切,矿化受地层、火山活动构造控制。富钠细碧角斑岩、火山碎屑岩、基性侵入岩为该区的主要岩浆岩类型。上述不同岩浆岩均有矿化产出,本文就区内岩浆岩的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作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7.
板内造山作用与成矿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38.
卢耀 《云南地质》2007,26(1):62-70
对个旧西区陡岩锡矿原生晕的研究,认为金属矿物组合分带有规律,(从内向外)Cu、Sn带→Sn、Pb、Cu带→Sn、Pb带;金属元素水平分带(从内向外):Cu、Bi→Ag→Sn→Pb、Mn→Cd;垂直分带序列(从下至上):Cu→Zn→Sn→Ag→Pb→Mo→In→Bi→As;可将异常划分为:Sn、Cu型,Sn、Cu、Pb型,Sn、Pb型;通过地表、剖面原生晕特征的分析,提出找矿标志;预测花岗岩的深度及成矿有利地段,指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9.
西南“三江”地区新生儿构造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文昌  莫宣学 《云南地质》2001,20(4):333-346
大量事实表明,发生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三江”地区一次强烈的褐皱造山运动,其强烈程度和影响范围均超过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囊括整个“三江”地区,规模巨大的新生代褐皱造山带,形成了“三江”地区绝大多数超大型,大型,中型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矿床;新编制的“三江”地区1:100万重力,航磁,地球化学异常等系列图件,其示矿信息,很多是对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和成矿作用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40.
各种环形构造反映原生地质作用及后期改造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也是矿化的直接体现。描述、研究云南环形构造遥感影像特征,寻找其矿化规律,指出潜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