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700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91.
涂怀奎 《甘肃地质》1994,3(2):64-72
含铀混合岩大部分位于古陆隆起带边部、NW向花岗岩外接触带。深大断裂系统在成矿成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燕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化,对原有的构造和矿化进行了强烈改造。在混合岩中发现了两种主要成矿类型,即铀一赤铁矿型和铀一碳酸盐型。  相似文献   
792.
793.
本文提出两类模糊模式识别用于找矿预测的具体方法.用F-PFS法和调节特征因素及其权重以获取最佳分类,聚类中心即作为标准模式.根据单因素判对率确立了因素逆距离权重的概念.在标准模式的模糊向量与已知单元模糊向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建二线性不等式方程组,从而可解不同因素的距离权重,并进而用贴近度对未知单元进行识别.以上方法应用于鄂东南地区的铜及多金属的找矿预测,结果表明方法有效。成果较好。  相似文献   
794.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constrain paleoburial and subsequent uplift by folding in fold-thrust belts, combining differential stress estimates from mechanically-induced calcite twins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stress in the upper crust is in frictional equilibrium. Calcite twi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pre-folding veins in late Cretaceous limestones from the Ionian zone in Albania in order to (1) determine Paleogene-Neogene 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vein sets in the frontal anticlines of the Outer Albanides and (2) estimate paleoburial of the Cretaceous reservoir rocks during pre-folding flexural subsidence of the foreland. The first vein set (set I) trends N140 (± 20) and the second set (set II) is oriented N060 (± 20). Calcite twinning analysis from set I veins reveals a pre-folding N030° extension likely related to foreland flexure; a later pre-folding, NE-directed compression (LPS) is identified either from one or from both vein sets in the samples from the Saranda anticline; this NE compression is instead recorded by twinning in set II veins from the Kremenara anticline during late stage fold tightening. This NE compression well agrees with independent microtectonic data, regional transport direction and contemporary stress. The differential stress values related to this NE compression are combined with the hypothesis of crustal frictional stress equilibrium to derive first-order estimates of paleoburial of the Cretaceous limestones just before they were uplifted by folding. The ~ 4 km paleoburial of these limestones estimated in the Saranda anticline is consistent with independent paleoburial estimates from stratigraphy, maturity rank of organic matter, paleotemperature/paleogeothermal gradients from fluid inclusions and predictions of kinematic modelling of the Albanian foreland. Our results therefore place reliable constraints on the amount and rate of vertical uplift of these Cretaceous limestones and yield a promising methodology for better constraining paleoburial and therefore erosion and uplift in fold-thrust belts.  相似文献   
795.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又指示其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区内白垩纪盆地边缘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较平缓的上白垩统地层也覆盖在下伏较陡立的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从而指示该构造带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前。综合分析后限定川东—湘鄂西北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带的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期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印支期或早燕山期。  相似文献   
796.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北天山和博格达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南部的山前地区,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带、纵向分段、垂向分层特征,其主控因素在于挤压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西段受北天山斜向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发育北西西向四排雁列式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样式为基底卷入式厚皮构造和盖层滑脱式薄皮构造,变形过程受侏罗系煤层和白垩系、古近系高塑性泥岩层等多滑脱层控制。滑脱层及其上覆岩层厚度决定变形的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厚度越大,褶皱变形强度越大。东段受博格达山正向楔冲挤压应力作用影响,发育近东西向向北凸出的弧形基底卷入式褶皱-冲断带,滑脱构造不发育。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和相似理论,利用沙箱模拟实验分别对正向挤压和15°、30°、45°等斜向挤压平面变形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正向挤压和15°斜向挤压是形成东段和西段变形特征的主控应力条件,并设计了斜向和正向挤压组合边界平面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合理地解释了东、西段构造变形的差异。利用双滑脱层剖面模型实验对西段四排褶皱-冲断带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  相似文献   
797.
四川龙门山地区反转构造样式分析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反转构造是当今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兴热点领域,本文尝试以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来探讨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及川西前陆盆地中的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成因。著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构造分析与建模系统研究了龙门山地区典型的反转构造样式,讨论了龙门山带的反转性质,主干断裂的成因以及反转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龙门山的发育机制为一斜向正反转过程,区内发育有反转断层转折褶皱、被动陆缘型反转滑脱褶皱、反转断层传播褶皱以及受古生代裂谷控制的反转构造等反转构造类型;反转时期主要为印支期,本区在印支运动之前同时属被动陆缘和裂谷的构造背景;进入印支期后,受扬子陆块、华北陆块、羌塘陆块之间相互碰撞的影响而造山。该过程在本区不同地段表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受控于前期的构造格局以及后期不同方向挤压应力的叠加。四川前陆盆地的发育和该过程有密切的联系,盆地内部具有裂谷构造反转的证据。  相似文献   
798.
施建斌 《江苏地质》2009,33(3):272-276
新沂南部石英砂矿床形成时间为晚第三纪上新世开始至结束,空间上受构造控制并局限在郯庐断裂内,且郯庐断裂的升降和新构造运动决定了矿层的埋深和厚度,石英砂搬运方式是粗三段型,具分选性差的河流相沉积特征,苏胶地块长期处于抬升、隆起状态,遭受剥蚀,为石英砂提供了物质供源。  相似文献   
799.
本文利用1961—2016年中国汛期逐候降水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方法对中国汛期雨带进行客观划分。根据REOF模态空间分布以及主成分的气候态平均确定了中国汛期6个主要雨带的落区和时间,并揭示了各雨带气候态环流特征。江南春雨雨带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对应时间为26—27候;南方雨季的雨带落区主要在两广至福建地区,对应时间为33—34候;江南及中下游梅雨主要落区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对应时间分别为34—35和36—37候;华北东北雨季落区在华北至东北地区,发生时间为41—42候;华西秋雨落区在秦岭及其周围地区,对应发生时间为49—52候。在雨带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各个雨带典型的对流层中高低气候态环流特征。可为客观定义汛期雨带及各雨带气候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0.
文通过研究区深层主要变形带构造变形解析,确认塔东南下古生界构造基本轮廓形成于中奥陶世末,定型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北部和西部分别有喜山期和海西晚期构造的叠加。以塔中Ⅰ构造带—塔中5-38井构造带、塘北—玉北构造带、塔中南缘构造带为界,研究区可分为4个构造样式不同的构造单元。单元边界的构造变形相对剧烈,以逆冲—走滑断裂带为主,单元内部构造变形相对较弱。自东南向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由强变弱。东南边缘塘沽巴斯凹陷以弧形向西北展布的基底滑脱型逆冲构造为特征,变形最为剧烈。晚奥陶世以凹陷为主,奥陶纪末期志留纪褶皱隆起。北侧为塔中隆起,是一个断裂—褶皱复背斜,主体发育于中奥陶世晚期,缺失中奥陶统,且控制了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孤立台地沉积,于奥陶纪末—志留纪定型。构造带以基底卷入扭动挤压断裂—褶皱变形为主,总体受控于北缘断层,自西向东逆冲幅度增大,西部为南北对称复背斜,东部形成向北逆冲的构造带。塔中隆起西段自北向南由逆冲挤压向压扭性走滑构造转变。西部巴楚东段及塔西南东部以区域性的隆升为主,与塔中隆起相似,大面积缺失中奥陶统地层。北部顺托地区则以走滑断裂发育为主,断裂主要活动期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和海西晚期。构造变形组合显示,塔东南下古生界构造变形动力主要来自盆地东南部,是东昆仑与阿尔金洋渐进闭合、俯冲碰撞过程导致塔里木板块变形的产物。变形时序及研究区NE向断裂运动规律表明板块作用自中加里东至晚加里东持续压扭的过程。塔东南地区各单元构造样式与强度差异表明盆地盖层变形明显受到基底断块与内部寒武系膏泥岩分布的制约。其次,断裂的多期活动体现了后期构造的叠合改造的作用,顺托地区NE向断裂可能与海西晚期构造运动的延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