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9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61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2116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形成大油气田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4年9月地矿部在塔北沙参2井奥陶系油气勘探首次取得重大突破后,又在塔北、塔中、塔西南相继获得发现或突破,形成了第一轮以奥陶系为重点的油气勘探热潮。虽在1991~1995年由于认识上的影响一度出现油气勘探低谷,但从1996年开始又迎来了新一轮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的新高潮。多年油气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资源潜力相当巨大,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是塔里木盆地今后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层位之一。  相似文献   
992.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奥陶系对比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鲍志东  李儒峰 《地质论评》1999,45(4):375-38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可分为两个地层分区,即中东部地层分区和西部地层分区。两个分区奥陶系的划分和对比,是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本次工作在露头剖面的古生物组合及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剖面的岩石古生物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奥陶系进行了划分和对比:中东部分区奥陶系划分方案与华北地台的基本一致;中东部及西部的下奥陶统均可划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西部的三道坎组相当于中东部的马家沟一组  相似文献   
993.
新疆英巴扎地区植被动态变化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别采用1983年、1992年及1996年的全色航片,彩红外航片及JERS-1/VNIR数字合成影像,编制不同时期塔里木河中游英巴扎地区植被类型图,并在ARC/INFO软件支持下分析植被面积及植被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植被变化的自然及人为因素,总结了遥感与GIS相结合研究植被变化及其它资源环境问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4.
将柴达木盆地奥陶纪的笔石、三叶虫和腕足类及其代表属与中国其他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陕甘宁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进行对比,先统计出每个地区生物属的数目,再分别统计出两个地区对应生物的共有属的数目,根据公式Otc=G/(N1N2)^U2计算出大冢相似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Q型聚类分析,即列出相似系数矩阵,采用相似系数的加权平均法,进行多次聚类。利用每次聚类结果划分生物古地理单元,从而解决柴达木盐地臭陶纪生物古地理归属问题。结果表明:早奥陶世可划分为西北生物区和东南生物区,西北生物区又可分出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和准噶尔生物亚区,东南生物区则可分为华北生物亚区和陡甘宁-华南生物亚区,柴达木盆地属于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中奥陶世可分为西北生物区、柴达木生物区、华北生物区和陕甘宁-华南生物区。  相似文献   
995.
加里东期不整合面是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内一个重要的盆地性质转换界面。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油气藏和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铝土质泥岩气藏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家对该地区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性质的探讨。基于大量的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对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不整合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不整合结构和时间变量进行深入解析。研究表明: (1)加里东运动后,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鄂托克旗—定边一带的高地貌区、神木—靖边—富县以及吴忠地貌过渡区、中东部地势低缓东倾区; (2)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相邻地层呈角度各异的接触关系,具有“削截(下)—整一(上)”、“削截(下)—超覆(上)”的结构,整体表现为盆地边缘为具削截和褶皱的高角度不整合、盆缘向盆内过渡地区的低角度不整合及盆内大范围分布的平行不整合; (3)不整合面也是上、下古生界之间形成的主要风化壳界面,长期的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为该区铝土质泥岩发育奠定了环境背景,而铝土岩不仅可作为下古生界风化壳气藏的理想盖层,同时也是陇东勘探新区天然气大规模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996.
中原新石器文化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陆巍  吴宝鲁 《地理科学》1999,19(1):69-72
讨论了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4C年代序列的代表性;分析了新石器古文化与古气候描淡写焦;根据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傍龙寺)的孢粉资料,结合冰川前进、冰缘现象等因素,重建了代表中原地区的12 ̄3kaB.P.的古年均气温和古年降水量曲线;  相似文献   
997.
盛军  孙卫  段宝虹  刘艳妮  曹雷  张弢 《地质论评》2016,62(3):722-734
为了探讨新疆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区块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储层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微米级X-CT扫描、恒速压汞等先进实验对研究区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尺寸分布、几何形态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探讨了研究区储层品质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微米级储集空间发育,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凝灰质溶孔为主,几何形态主要呈条带型;沉积微相类型、成岩作用、微裂缝对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的定量计算,压实过程孔隙度损失为20.31%,压实作用较强;早期、晚期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为11.54%;溶蚀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孔隙度增加6.24%。孔隙演化分析计算得出现今储层孔隙度与常规物性分析所得出的西山窑组平均孔隙度结果符合较好,误差仅为1.1%;综合考虑研究区储层物性、沉积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进行储层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以Ⅱ类、Ⅲ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998.
长江中游洞庭湖地区江湖整治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8年洪水之后长江中游洞庭庭湖地区大量实地科学考察资料,结合已有的长期科研积累,对长江中游洞庭湖地区的江湖整治和灾后重建等问题了初步分析,并取得若干认识。主要包括长江中游地区洪水威胁日趋严重的原因;“退田还源  相似文献   
999.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   总被引:191,自引:22,他引:169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2,14(3):193-202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比较集中的地区。该地区绝大多数湖泊为浅水湖泊,所有的城郊湖泊都已经富营养化,其他湖泊的营养状况均为中营养-富营养,处于富营养化的发展中,这些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同流域上的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正源源不断地向湖泊中排放。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湖泊围垦、湖岸忖砌,水产养殖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减少营养盐输出途径。国际上对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表明,即使流域上的外源污染排放降到历史最低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其原因与浅水湖泊底泥所造成的内源污染有关。动力作用导致底泥悬浮,,影响底泥中营养盐的释放,也影响水下光照和初级生产力。控制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除了进行外源性营养盐控制之外,还必须进行湖内内源营养盐的治理。治理内源营养盐的有效途径是恢复水生植被,控制底泥动力悬浮与营养盐释放。而要进行水生植被恢复,必须进行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The Dead Sea is the lowest spot on Earth. It is a closed saline lake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Jordan Rift Valley between Lake Tiberias and the Red Sea. Its major tributaries are the Jordan River itself and the Dead Sea side wadis. The Dead Sea has a unique ecosystem and its water has curative, industrial and recreational significance. The level of the Dead Sea has been continuously falling since the early 1930s at an average rate of 0·7 m per year. The water level, as of February 1998, is about 410·9 m below mean sea level. In this paper, a water balance model is developed for the Dead Sea by considering different hydrological components of this water balance,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runoff, evaporation and groundwater flow. This model is calibrated based on historical levels of the Dead Sea. Different scenarios a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the proposed Dead Sea–Red Sea Canal. This project is supposed to halt the shrinking of the Dead Sea and restore it to pre‐1950 levels in the next century.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