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860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45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Drought detection, monitoring and indi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definition. The specific definition chosen for a particular drought analysis will affect the procedures one uses in drought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The traditional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PDSI) has been proven to be ineffective in regions of predominantly irrigated agriculture.The recently developed ALERT (Automated Local Evaluation in Real Time) system is proposed for use in monitor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drought in real time. The ALERT system uses standardized instruments, radio frequencies, software and hardware. It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as a flash flood waming system by local flood control districts and the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However, now it has expanded to over 100 other uses in the areas of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 detection and warning. The successful ALERT system indicates the need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drought monitoring index that is applicable to a wide range of climate, hydrologic and water resourc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63.
2001年和2005年的5月云南分别出现了严重的洪涝和干旱天气。通过分析研究表明,这两年在大尺度环流形势、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以及ENSO背景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2001年5月对流层中层的东亚槽位置偏西且强度偏强,同时南支槽稳定维持且较强,致使冷暖空气易于在云南地区交汇,这可能是在该地区产生较强降水的主要环流形势,而2005年5月东亚槽位置偏东,南支槽较弱,致使云南地区几乎没有水汽来源和缺乏冷暖空气的交汇,这是产生干旱的主要环流形势;同时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和强弱与云南5月降水也有着较好的关系,2001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早且强度偏强,而2005年5月南海季风爆发偏晚且强度偏弱,这两年5月的降水差异较大;对水汽分布的分析还表明,2001年5月云南地区为水汽辐合区,且较常年平均偏大,水汽通量为西南向,且强度较强。而2005年5月云南为水汽辐散区,孟加拉湾的水汽向东进入南海,云南地区非常干燥;从ENSO大背景对其影响的分析可知,2001年5月的洪涝和2005年5月的干旱与这两年的前期海温变化似乎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不同温度、盐分和干旱胁迫对刚毛柽柳种子萌发实验研究影响,结果表明:刚毛柽柳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范围为10~35℃,萌发率高达80%以上,且萌发迅速。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刚毛柽柳种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种子萌发率随NaCl溶液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到0.7 mol/L时,萌发率仅为1.67%,种子发芽受到抑制。相同渗透势PEG-6 000溶液中的萌发率低于NaCl溶液,渗透势为-0.5 MPa是二者影响作用的分界点。渗透势为-1.8 MPa时,萌发率已急剧下降到0,其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NaCl溶液。将在两溶液中处理10天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大,萌发恢复率逐渐升高,0.7 mol/L时,萌发恢复率为60%;随着PEG-6 000溶液浓度增大,萌发恢复率先升高后降低,渗透势为-1.4 MPa时,种子萌发恢复率达到最大为67.5%,但两种处理下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总萌发率)都低于在蒸馏水中的。  相似文献   
65.
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对福建雨季旱涝影响的环流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55-1994年多种不同类型青藏高原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通过分析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冬季和初夏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北半球大气环流与福建雨季降水的遥相关,讨论高原雪盖异常反馈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导致福建雨季旱涝的可能途径,为在福建雨季旱涝预测中应用积雪因子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66.
马清霞 《气象》2002,28(12):11-14
2001年夏季,内蒙古地区发生了继1999、2000年连续两年的干旱之后的较为严重的全区性干旱。通过分析2001年内蒙古地区夏季气候特征及预测信息,研究内蒙古夏季(1739-2000年中西部地区、1774-2000年东部地区)旱涝气候变化规律,探讨影响内蒙古地区夏季干旱前期信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严重干旱年多发生在La Nina事件峰值年次次,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强度前冬弱后冬强,自上年5月至当年4月呈现出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副高偏弱,并持续3-7个月,继而转成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弱副高偏强,并持续2-6个月,可将这些特征作为内蒙古地区夏季严重干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67.
干旱条件下夏玉米耗水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吕厚荃  杨霏云  钱拴 《气象》2002,28(2):38-41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干旱年份夏玉米不同发育阶段耗水状况,对比了不同日降水量对玉米田3米剖面的水分分布状况的影响,讨论了土壤失熵过程中的不同深度的水分的变化以及土壤水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干旱年份玉米水分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陇南伏期旱涝指数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志强  尚学军  樊明  张燕  冯军  白建国 《气象》2001,27(1):35-38
从陇南气候规律及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制定出客观定量衡量陇南伏期旱涝特征的旱涝指数,并利用1967-1996年旱涝指数,用EOF对陇南伏期旱涝进行分片,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各片伏期旱涝均生函数预测模型,通过应用,预报准确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69.
2000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峪 《气象》2001,27(4):20-24
2000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为: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出现全国性干旱,特别是北方地区春夏季遭遇多年来罕见的特大干旱,汛期未发生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灾害,秋季黄淮以南地区出现持续连阴雨天气,全国大部分气温接近常年成偏高,持续暖冬态势发生转折,夏季高温酷热,春季北方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异常频繁,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偏少,风雹等强对流天气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广西主汛期降水量的分析 ,初步确定了异常偏多和异常偏少年 ,分析广西主汛期平均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筛选影响广西降水量的海温和 5 0 0 h Pa位势高度场因子 ;建立降水异常的统计诊断模型及概念诊断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