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8篇
  免费   917篇
  国内免费   923篇
测绘学   407篇
大气科学   237篇
地球物理   357篇
地质学   3614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15篇
自然地理   141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88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31.
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79,自引:11,他引:68  
徐中民 《冰川冻土》1999,21(2):99-106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结构特点,在传统多目标分析决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黑河流域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一种新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框架-情景分析。在承载力分析决定过程,情景分析主要扮演2个角色:提供供决策者决策分析的情景;帮助不同的利益团体在决策过程中辨潜在的折衷解。相比传统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情景分析方法更注重基础模型(后台情景)的建立和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偏好的反映。详细介绍了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情景分析  相似文献   
932.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分析全球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要求出发,提出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形成背景和应用基础。针对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性质和任务,探讨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33.
华北地区的降水特征及趋势估计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杨广基 《高原气象》1999,18(4):668-677
华北地区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降水是该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影响该区水资源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华北及其北、中、南三个分区的年降水距平曲线变化趋势3具有相似性,而且此四个地区连续出现正距平的年数不超过4年,华北及其北、中部连续出现负距平的年数不超过5年,南部不超过6年,华北、黄淮和东北地区东部与印度次大陆大地区夏季降水距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又与澳洲大部分地区冬季降水距平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934.
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马晓波 《高原气象》1999,18(4):520-524
利用华北地区27个台站1951 ̄1995年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总量资料,用EDF分析方法及高桥浩一郎公式计算并分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通过分析初步得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华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特别是从1965年以来持续减少。陆面蒸发呈增加趋势,全区变化较为一致,中心在华北地区中部的济南、临沂一带。水资源呈减少趋势,1967年以后迅速减少,主要表现形式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  相似文献   
935.
张立公 《江苏地质》1999,23(3):184-188
进入市场经济,地勘单位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地勘行业自身优势,走兴办矿业经济之路,应抓住当前的机遇,开发市场紧销矿产品,要用好矿权,采用多种模式,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减少投资风险,争取最高效益,同时要十分重视整理和利用积累的地质资料,为兴办矿业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6.
21世纪中国煤地质与勘探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煤炭资源量49000余亿t,实际探明储量6000余亿t,其中可供建并使用的精查储量390亿t。由于油气资源有限,加上近年煤炭在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方面取得进展,21世纪初可望成为廉价、洁净和可靠的能源,在能源构成中重居领先地位。煤炭在中国化石能源资源中约占95%,在能源构成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煤田地质工作直加速东部勘探,突出西部找水,提高勘探程度和煤矿地质研究精度,为煤炭开发、洁净煤技术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937.
浅论河北煤矿区水环境问题与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义就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煤矿区产生的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含水层疏于和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以及矿井突水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加强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和管理,进行污水处理与重复利用,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并提出了开发采空积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8.
本文详细分析了黄金矿产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及金矿生产等阶段工作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性地提出提前建矿,缩短探矿和建设周期的办矿方式,并就如何加快黄金发展步伐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39.
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攀枝花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矿业城市,大规模的矿业开发给攀枝花市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环境污染严重,也引发多种地质灾害和相关的社会问题。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0.
In the Port Edward area of southern Kwa-Zulu Natal, South Africa, charnockitic aureoles up to 10 m in width in the normally garnetiferous Nicholson's Point Granite, are developed adjacent to intrusive contacts with the Port Edward Enderbite and anhydrous pegmatitic veins. Minera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untry rock and charnockitic aureole suggest that the dehydration reaction Bt + Qtz → Opx + Kfs + H2O and the reaction of Grt + Qtz → Opx + Pl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charnockitization. The compositions of fluid inclusions show systematic variation with: (1) the Port Edward Enderbite being dominated by CO2 and N2 fluid inclusions; (2) the non-charnockitized granite by saline aqueous inclusions with 18–23 EqWt% NaCl; (3) the charnockitic aureoles by low-salinity and pure water inclusions (<7 EqWt% NaCl); (4) the pegmatites by aqueous inclusions of various salinity with minor CO2. As a result of the thermal event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inclusions in charnockite show a much larger range (up to 390 °C) compared to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granite (mostly <250 °C). Contrary to fluid-controlled charnockitization (brines, CO2) which may have taken place along shear zones away from the intrusive body, the present “proximal” charnockitized granite formed directly at the contact with enderbite. The inclusions indicate contact metamorphism induced by the intrusion of “dry” enderbitic magma into “wet” granite resulting in local dehydration. This was confirmed by cathodoluminescence microscopy showing textures indicative for the local reduction of structural water in the charnockite quartz. Two-pyroxene thermometry on the Port Edward Enderbite suggests intrusion at temperatures of ∼1000–1050 °C into country rock with temperature of <700 °C. The temperature of aureole formation must have been between ∼700 °C (breakdown of pyrite to form pyrrhotite) and ∼1000 °C. Charnockitization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largely by heat related to anhydrous intrusions causing dehydration reactions and resulting in the release and subsequent trapping of dehydration fluids. The salinity of the metamorphic fluid in the contact zones is supposed to have been higher at an early stage of contact metamorphism, but it has lost its salt content by K-metasomatic reactions and/or the preferential migration of the saline fluids out of the contact zones towards the enderbite. The low water activity inhibited the localized melting of the granite. Mineral thermobarometry suggests that after charnockite aureole genesis, an isobaric cooling path was followed during which reequilibration of most of the aqueous inclusions occurred. Received: 8 November 1998 / Accepted: 21 June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