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This paper details the author’s experiments with accessing the visceral realm in research on the food-based social movement, Slow Food (SF). “Visceral” is defined as the bodily realm where feelings, sensations, moods and so on are experienced. Fieldwork methods aimed at participatory co-creation of data through verbal communications in the form of in-depth conversations and group discussions, as well a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in the form of “intentionally designed experiences” and other forms of sensory involvement. Communications centered on understanding how foods and food-based settings elicit feelings and sensations that move and power bodies differently, and specifically how SF guides bodies to be affected by specific foods and environments. The paper details how data were created and recorded, specifically exploring how sensory-based research events were translated to data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imagined bodily empathie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change-oriented communications that pushed for transformation in SF’s (in)attention to visceral differences, thus demonstrating how visceral research can challenge researchers and participants to critically reflect upon, and perhaps transform, how their own bodies feel (and respond to) the world.  相似文献   
92.
云县邦东—景谷民乐地区火山岩型铜矿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位于滇西特提斯沟—弧—盆构造体系的主火山弧地体中,处于澜沧江褶断束东凸弧形转折处,上三叠统小定西组钙碱性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含矿,火山机构控制矿体的产出形态,后期构造、侵入体使矿体叠加、富积,矿化类型为火山—次火山岩热液改造矿床;地、物、化、遥等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3.
黄琴辉 《云南地质》2010,29(4):499-502
研究区浅部以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脉型Cu、Au、Pb、Ag矿床为主,深部形成斑岩型Cu、Mo矿床。矿体受地层及断裂构造双重控制。硅化、黄(褐)铁矿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是主要的围岩蚀变,亦为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4.
杨瀚海  杨勤生 《云南地质》2010,29(3):245-250,244
华南成矿省滇东南成矿带是国内大型超大型矿床较多地区,以往认为其成因与滇东南三大花岗岩体的侵入有关,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少科研单位及学者在3个超大型矿床的块状硫化物矿石中发现了喷流沉积的重要证据。白牛厂V1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地层,在多个穿矿钻孔中发现三叶虫化石以及在白羊矿段矿石中发现了沉积锡石等也难与阿尾隐伏花岗岩体的成矿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95.
邹顺坤  张志平 《云南地质》2010,29(3):299-302,244
红牛矿属印支晚期义敦岛弧带南段、中甸弧主弧期远程熔体(岩浆)—溶液改造型矽卡岩矿床,赋存于上三叠统曲嘎寺组第二段地层中。除典型矽卡岩铜矿床特征外,出现成矿温度较高的辉钼矿,推测矿区深部应发育含矿性较好的中酸性侵入体,具有寻找大—超大型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6.
何志魁  苏兰 《云南地质》2010,29(3):307-310
工作区1∶5万土壤化探Cu、Pb、Zn、Ag、Au等元素异常发育,重力梯度带也显示存在中型Cu、Pb、Zn硫化物中型矿床的可能。研究认为:背斜核地(双脉地带)有较大背景。  相似文献   
97.
新疆东准噶尔中酸性浅成岩金、铜成矿系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酸性浅成岩金,铜矿床是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一个重要的新成矿系列,通过总结有关中酸性小岩体及其典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将该成矿系列划分为浅成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类夕卡岩型铜钼矿,细脉浸染型(斑岩型)铜,金矿及隐爆角砾岩型脉状铜矿等基本矿化类型,并探讨了有关典型矿床的REE特征,建立了该成矿系列的总体成矿模式,认为该成矿系列受控于海西中晚期的中酸性浅成小杂岩体,其岩石化学成分,REE特征及成矿作用方式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8.
人体舒适度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经过人群调查得出适合于江淮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公式及预报指标,综合利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和地面常规资料,采用MOS预报的方法和天气气候统计方法预报出气温、风速、日照等与舒适度指数有关的气象要素,研制了合肥市人体舒适度预报系统,该系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客观实用,易于操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
华南相山铀矿田成矿条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沈锋  陈然志 《铀矿地质》1995,11(5):257-265
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分布广泛,火山活动起始于175Ma,结束于75Ma,早期为高钾钙碱系列、晚期以双峰式火山岩为特征。与火山岩有关的铀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因而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位于华南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西缘的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受区域构造和火山构造联合控制。组成火山盆地盖层的主体岩性为晚侏罗世的碎斑熔岩和流纹英安岩,基底为震旦纪变质岩。与碱交代有关的早期铀矿化分布在盆地的东部,与酸碱交替交代有关的铀、钍矿化分布在盆地西部。矿化垂幅达千米。矿田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0.
庐枞地区铀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一峰 《铀矿地质》1994,10(4):193-202,206
庐枞地区铀与铁、铜等金属组成区域成矿系列,其成矿作用主要受区域性深大断裂及火山岩前“基底”断裂的控制,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及其演化是成矿的内在因素。铀矿化是岩浆演化晚阶段的产物。主要铀矿化类型为碱性岩外带型,铀矿化与石英正长岩的空间上相依、时间上相近、成因上相联。中侏罗统罗岭组是主要含矿层位、砂岩是含矿主岩、接触带构造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类型。富铀矿在区内占较大比例,具多来源、复成因、叠加成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