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41.
A global data set on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ity of freshwater wetlands and rice paddies has been compiled, comprising information at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2.5° by latitude and 5° by longitude. Global coverage of these wetlands total 5.7×106 km2 and 1.3×106 km2, respectively. Natural wetlands have been grouped into six categories following common terminology, i.e. bog, fen, swamp, marsh, floodplain, and shallow lak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natural wetlands i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range of 4–9×1015 g dry matter per year. Rice paddies have an NPP of about 1.4×1015 g y–1. Extrapolation of measured CH4 emissions in individual ecosystems lead to global methane emission estimates of 40–160 Teragram (1 Tg=1012 g) from natural wetlands and 60–140 Tg from rice paddies per year. The mean emission of 170–200 Tg may come in about equal proportions from natural wetlands and paddies. Major source regions are located in the subtropics between 20 and 30° N, the tropics between 0 and 10° S, and the temperate-boreal region between 50 and 70° N. Emissions are highly seasonal, maximizing during summer in both hemispheres. The wide range of possible CH4 emissions shows the larg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rapolation of measured flux rates to global scale. More investigations into ecophysiological principals of methane emissions is warranted to arrive at better source estimates.  相似文献   
142.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分析了时间长度为55 a、空间分辨率为0.05°×0.05°的新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了气候变化下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研究了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5 a新疆NPP平均值为92.4 gC·m~(-2),其中1993年最高为107.1 gC·m~(-2);2014年最小为79.0 gC·m~(-2)。近55 a新疆NPP总量的时间动态变化呈缓慢增加趋势,每10 a的递增速率约为1.8 gC·m~(-2)。(2)夏季是NPP最大的季节,其次是秋季,春季列第三位。山区NPP值较平原高。(3)新疆NPP对降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气温的变化对NPP的影响不显著,说明降水的增加相对气温的升高,对新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3.
针对《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式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初步分析了全球升温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相对于参考时段(1986—2005年)的变化,重点分析了1.5℃和2℃升温时NPP相对于参考时段的变化量,并探讨了大气CO2浓度、气温、降水和辐射的变化及其对NPP变化的影响。CMIP5基于各典型浓度路径模拟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NPP均呈增加趋势,且NPP增加量与升温幅度成正比。在相同的升温幅度下,基于各典型浓度路径模拟的各环境因子和NPP的变化量较为一致。陆地生态系统NPP总量增加主要由大气CO2浓度上升驱动,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弱。中国东南部、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和亚马孙雨林西部地区NPP增加最明显。NPP变化量的空间格局主要由大气CO2浓度增加和升温控制,降水和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小。具体而言,大气CO2浓度上升对中低纬度的NPP变化贡献最大,对北方高纬度地区NPP变化贡献较小。温度上升有利于促进北方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NPP,但对中低纬度地区的NP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鉴于既有典型浓度路径和地球系统模型的限制,本文对未来升温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NPP的预估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4.
精细尺度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是分析人类-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地理空间大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估计精细尺度城镇人口分布的方法。通过对比各指标与人口相关性,选取R2>0.7的建筑面积、到道路距离、夜间灯光强度、商服中心、EAHSI指数、幼儿园、公园、小学、加油站、医院、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变量因子。结合城市功能区数据确定人口分布区域,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宁波市2018年人口数据进行了500 m格网空间化,从而得出宁波市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图。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变量因子重要性分析宁波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城镇人口分布模型在街道尺度的估算精度为81.2%,平均相对误差MRE为0.29、RMSE为3279.89;网格级别的MRE为17.16,RMSE为1149.9,因此模型能精确地反演城镇内部街道人口分布信息。通过对变量因子重要性进行比较,发现建筑面积重要性约为0.22,对宁波市人口估算影响最大;到道路的距离、夜间灯光强度、商服中心、EAHSI(Elevation-Adjusted Human Settlement Index)、幼儿园、公园对宁波市人口估算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格网级别进行的人口分布精度验证对于研究城市精细人口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5.
刘丽慧  孙皓  李传华 《地理研究》2021,40(5):1253-1264
Biome-BGC模型被广泛用于估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但是该模型未考虑冻土区土壤冻融水循环过程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本文基于Biome-BGC模型,改进冻土区活动层土壤冻融水循环,估算了2000—201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通过比较原模型和改进后的模型,并对NPP模拟结果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增加冻融循环提高了NPP估算精度,青藏高原草地NPP均值由114.68 gC/(m2·a)提高到128.02 gC/(m2·a)。② 原模型和改进后NPP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时间变化趋势差异不明显。③ 青藏高原草地NPP总量为253.83 TgC/a,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格局,年均增速为0.21gC/(m2·a)(P=0.023),显著增加的占17.85%,主要分布在羌塘高寒草原地带的大部分地区和藏南山地灌木草原地带的西部。④ 该冻融水循环改进方法简单可靠,具有在其他多年冻土区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6.
147.
基于MODIS的大田县均溪谷地NPP与NDVI相关性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分析2000—2010年大田县均溪谷地植被净初级生产NPP与NDVI相关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Arc GIS软件对大田县均溪河做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状况,研究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a NPP与年均归一化植被指数ANDVI的相关性,并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NPP随NDVI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ANDVI与a NPP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距河流的距离远近有着密切关系,河流不同缓冲区ANDVI与a NPP的相关性系值为0.80~0.96。研究区域3年回归模型均通过α=0.01的显著性F值相关检测,表明利用NDVI可以有效地对NPP进行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48.
生态阈值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系统中.气候变化幅度过大,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和修复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就会遭到破坏.新疆干旱区气候波动明显,该区草地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否存在阈值,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天山北坡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四种草地类型(高山草甸(AM)、中山森林草地(MMFM)、低山干草原(LMDG)和平原荒漠草原(PDG))为研究对象,基于DNDC模型,揭示氮沉降及气候变化对天山北坡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净初级生产力 (NPP)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存在阈值,PDG、LMDG、MMFM和AM的响应阈值分别为20±5.77、60±26.46、50±15.28和30±11.55 kg·hm-2.2)四种草地类型的NPP从大到小依次为MMFM、LMDG、PDG和AM,水热条件是决定NPP的主要因素.3)PDG草地NPP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存在阈值,而对于其他类型的草地,在目前的研究中尚未得出确切结论.4)PDG和LMDG草地NPP与降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AM草地NPP的变化与降水变化呈负相关.不同草地类型对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也有较大差异,PDG最大,其次是LMDG,之后是AM和MMFM.  相似文献   
149.
以皇甫川流域为研究区域,定量分析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1987年、1995年、2000年、2007年和2011年7月份皇甫川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林地面积逐渐增加,水域面积逐渐减小,耕地、草地、灌丛、裸岩和沙地呈波动变化;5个时期皇甫川流域NPP总量分别为28.12 Gg C,53.47 Gg C,73.23 Gg C,157.92 Gg C和78.52 Gg C;1987—1995年间,草地转移为灌丛是NPP增加的主要原因;1995—2000年间,裸岩减少是NPP增加的主要原因;2000—2007年间,灌丛转移为草地是NPP增加的主要原因;2007—2011年间,草地转移为灌丛是NPP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温带草原系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脆弱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0.
2000—2010年神东矿区植被NPP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EOS/MODIS NPP数据集,对神东矿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神东矿区植被年NPP主要介于(98~160)g C/(m2·a)区间,11 a平均值为139.80 g C/(m2·a),低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值360.97 g C/(m2·a)约61.3%,低于同期矿区10 km缓冲区年平均NPP值142.49 g C/(m2·a)约2%,同时也低于同纬度对比区域年均NPP值161.97 g C/(m2·a)约13.7%。11 a NPP值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3个区域2000—2010年平均NPP变化趋势及斜率特征大致相符,相关系数均达到0.94以上;植被NPP与同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神东矿区植被年NPP与年降水量相关系数较大,为0.7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