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655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当前国内推广应用低频天气图延伸期天气过程预报方法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几个问题:气象服务需求、完善技术方法、今后如何发展等提出了一些见解,供推广应用低频天气图延伸期天气过程预报方法的有关省市自治区业务单位思索。  相似文献   
102.
103.
The Dabieshan Orogenic belt is well known for the exhumation of early Mesozoic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and Jurassic–Cretaceous emplacement of voluminous granitoids. Howeve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e orogen during the Paleozoic, especially its magmatic response to tectonism has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s indicated by published data, the Dabieshan orogenic belt contains different records of Paleozoic magmatic-tectonic association in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Occ…  相似文献   
104.
地图内容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概括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类的定义下,根据概念外延的包含关系,给出了质量特征概括的数学模型。在定义数量的基础上,推导出级距概念,并根据两个不同级距的偏序集中大级距子集包含多个小级距子集的关系,给出了数量特征概括的数学模型。本文给出的地物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概括的数学模型,可对地图编制过程中诸如随地图比例尺缩小而缩减分类,扩大级差等经验事实,作出定量的描述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05.
局部线性嵌入算法(LLE)能很好保存数据点的局部性质,因此有很好的数据可视化效果,但它不是一种很好的面向分类的特征提取方法。因为它存在样本外点学习能力差和忽略了样本类别信息的缺点。对此,本文提出一种分类型局部线性嵌入算法。所提方法通过计算重构误差来判定样本类别,并引进平移向量和缩放因子对距离修正,显著提高类别可分性。在对高光谱影像进行分类的试验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6.
浙东南石平川花岗岩体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平川钾长花岗岩体位于浙江沿海火山岩带的中南部,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02.5±1.2 Ma(MSDW=2.1),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岩相学及化学成分显示其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富钾和铝低铁、镁、磷和钛特征,SiO2含量为74.79%~77.79%,K2O为4.26%~7.97%,铝指数A/CNK=0.98~1.10,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U和K,亏损Sr、Ba、Nb、P和Ti,REE具有中等负Eu异常(Eu/Eu*=0.33~0.50),总体呈现LREE富集的右倾“V”型配分模式。岩石\[n(87Sr)/n(86Sr)\]i值为0.70801~0.71012(t=102.5Ma),εNd(t)值为-8.63~-8.76,显示壳—幔混合成因特征。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石平川岩体为高演化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显示石平川岩体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侵位于早白垩世末期的张性构造环境,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板块北向漂移所导致的古太平洋板块碰撞弧后引张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07.
为客观预测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状况,考虑在役桥梁在运营期存在的病害问题,从压力和承压两方面建立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预测评价指标体系。以桥梁作为承灾体,建立在役公路梁式桥综合震害物元可拓模型,运用熵权法进行赋权,确定桥梁的综合震害状况。以一座在役梁式桥为例,运用上述模型确定算例的综合震害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该桥的综合震害等级为Ⅲ级,破坏等级中等,且根据结果分析影响桥梁震害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模型通过对多个指标关联系数的综合分析来评价在役梁式桥的综合震害等级,极大地提高了该模型评估的准确率及可靠性,为桥梁震害等级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提升桥梁综合抗震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The New England Orogen (NEO), the youngest of the orogens of the Tasmanides of eastern Australia, is defined by two main cycles of compression–extension. The compression component involves thrust tectonics and advance of the arc towards the continental plate, while extension is characterised by rifting, basin formation, thermal relaxation and retreat of the arc towards the oceanic plate. A compilation of 623 records of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rock ages from Geoscience Australia, the geological surveys of Queensland and New South Wales and other published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orogen, has helped to clarify its complex tectonic history. This contribution focuses on the entire NEO and is aimed at those who are un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the orogen and who could benefit from a summary of current knowledge. It aims to fill a gap in recent literature between broad-scale overviews of the orogen incorporated as part of wider research on the Tasmanides and detailed studies usually specific to either the northern or southern parts of the orogen. Within the two main cycles of compression–extension, six accepted and distinct tectonic phases are defined and reviewed. Maps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ctive during each phase reveal the centres of activity during each tectonic phase, and the range in U–Pb zircon ages highlights the degree of diachronicity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NEO. In addition, remnants of the early Permian offshore arc formed during extensive slab rollback, are identified by the available geochronology. Estimates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Hunter-Bowen phase of compression, generally thought to commence around 265?Ma are compl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extensional-type magmatism in eastern Queensland that occurred between 270 and 260?Ma.  相似文献   
109.
董增产  赵国春  潘峰  王凯  黄博涛 《岩石学报》2019,35(4):1033-1057
阿尔泰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阿尔泰何时结束造山一直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育早二叠世花岗岩,具有碱性或A型花岗岩特征,能够反映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青河岩体位于阿尔泰造山带东南部,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组成,具有研究阿尔泰造山带晚期构造演化的条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青河岩体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新的测年数据表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283±3Ma)、中细粒二长花岗岩(280±2Ma)、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286±2Ma)和辉长闪长玢岩(269±1)均形成于早二叠世。岩体高硅(SiO_2=61. 98%~73. 35%),富碱(K_2O+Na_2O=5. 84%~8. 72%,碱度率AR=2. 12~3. 65),低钙(CaO=1. 29~3. 76%),里特曼指数σ=2. 38~2. 54,K_2O/Na_2O=0. 78~1. 06,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显示Ba、Sr、P、Ti、Nb、Ta亏损,Eu明显负异常(δ_(Eu)=0. 46~0. 78),10000×Ga/Al=2. 85~2. 47,反映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可作为阿尔泰碰撞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另外,这些岩体ε_(Hf)(t)值介于+4. 04~+11. 78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分别变化于880~694Ma、923~633Ma、875~555Ma、1030~635Ma,揭示其源区主要由新元古代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组成。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同构造位置富碱性(A型)花岗岩研究结果,认为青河中酸性岩体成因与地幔岩浆底侵早期下地壳有关,是新元古代玄武质物质再熔,并发生结晶分异的结果。因此,阿尔泰造山带于早二叠世(286~280Ma)已经结束了碰撞造山作用,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0.
大洋岛弧的前世今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边界是地质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因而它们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依据应力性质的不同,地球上板块的边界类型有扩张的洋中脊、汇聚的俯冲带和调节板块运动差异的转换断层三种。就汇聚型板块边界而言,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洋-洋俯冲的大洋或洋内岛弧带(Intra-oceanic arc)、洋-陆俯冲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带和陆-陆接触的大陆碰撞带三种。相对而言,大洋岛弧的研究程度最低。传统认为最典型的大洋岛弧——日本诸岛,已不再被认为是洋-洋俯冲的产物,因为已有研究显示它是从亚洲大陆裂解的碎块。根据目前的调查,现今的大洋岛弧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以太平洋与菲律宾板块间的Izu-Bonin-Mariana弧和太平洋-澳大利亚间的西南太平洋岛弧为代表。大洋岛弧研究的最重要问题是,洋洋之间如何产生了俯冲。目前多倾向于认为:大洋中的转换断层可使不同时代的大洋岩石圈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较老的岩石圈由于冷却时间较长而密度相对较大,因而可下沉而俯冲到较年轻的岩石圈之下。这一模型也被誉为蛇绿岩形成的初始俯冲定律(Subduction Initial Rule,简称SIR)。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全球还没发现有转换断层转变为俯冲带的实例。更何况,全球大洋中发育如此众多的转换断层,但为何只在西太平洋发育大洋岛弧?本文通过对资料的总结还发现,这些大洋岛弧基本都是从亚洲或者澳大利亚大陆东部边缘裂解的碎块,只是后期的弧后扩张作用使裂解的碎块发生强烈的改造,形成具有类似大洋岩石圈的特点。目前提出的洋-洋自发形成俯冲带的模型并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际地质事实的支持。但在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和阿留申地区,大洋岛弧的出现与洋底高原诱发的俯冲带跃迁或俯冲极性反转有关。因此,板块构造理论中的洋洋初始俯冲模式需要进一步资料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