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0篇
  免费   759篇
  国内免费   192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660篇
地质学   5411篇
海洋学   12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96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黑龙江省科洛火山群火山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洛火山群的新生代火山共有23座,坐落于科洛河两岸,火山岩面积约为350km2,岩性主要为碱性玄武岩.由于地处NE向断陷盆地这一特殊的构造位置,科洛地区的火山活动及展布主要受到区域基底断裂的制约.火山喷发形式总体为中心式,属斯通博利式火山.火山活动可划分为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3期.上新世在断陷盆地边缘形成了一系列NE向线性展布的中心式溢出型火山,其中部分火山因风化剥蚀而失去了原有的火山地貌特征,仅保留盾形熔岩台地.早更新世火山活动相对平静.中-晚更新世火山活动仍受到NE向基底断裂的控制,但喷发中心、喷发方式及喷发强度均发生改变,火山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组成.进入全新世以后南山喷发,其火山结构保存完好,裸露的熔岩台地保留了较好的微地貌特征.该期火山亦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构成.在科洛火山群的火山活动过程中,其熔岩流覆盖了早期沉积地层,并对盆地中的河流进行了改造,最终导致该区断陷盆地初始地貌的改变.  相似文献   
992.
刘贵  周永胜 《地震地质》2012,34(2):365-383
在总结岩石变形机制与岩石流变学实验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了岩石流变学数据的重复性。虽然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和早期获得的石英集合体的流变实验数据重复性比较差,而近年来发表的石英、长石的流变学实验数据重复性相对较好。虽然利用经验理论模型,根据端元组分可以拟合两相矿物集合体的流变律,但并不能满足定量确定复杂组分和特殊流变性的长英质岩石流变参数的需要。因此,利用长英质岩石流变参数估计大陆地壳流变强度剖面时,即使在相同地温和应变速率条件下,给出的流变曲线、脆-塑性转化带深度也有一定差别,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给出更精细的长英质岩石流变学实验数据。根据近年来流变学实验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影响长英质岩石流变的各种因素,重点分析了流体、岩石成分、样品粒度和组构对流变的影响。微量结构水对岩石流变有显著的弱化作用,而熔体对流变的影响与熔体含量和分布相关,只有熔体呈薄膜状湿润颗粒边界时,熔体的弱化作用才显著。成分对岩石流变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样品的应力指数等流变参数的变化方面,还体现在样品从半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的转化温度方面。粒度主要影响岩石的变形机制,其中,细粒样品在扩散蠕变域具有应力与粒度线性负相关特性,是理想的应力计,可以用来定量确定韧性剪切带的流变强度;而在位错蠕变域,应力与粒度没有依存关系,这为将实验室条件得出的流变数据外推估计地壳流变提供了重要依据。组构和各向异性是地壳中岩石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关于层状组构对多相矿物组成的岩石流变影响的研究非常少,需要通过新的实验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3.
滇西地区壳幔解耦与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青藏东部边缘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滇西地区壳幔耦合和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特征,确认了地幔各向异性与上地幔速度结构(包括P波速度和S波速度)的内在联系,指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以腾冲火山区为中心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上地幔顶部平均温度升高导致介质强度降低,在印支块体的侧向挤压或印缅块体的向东俯冲作用下发生韧性变形,造成滇西地区地幔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与青藏东部地壳块体的旋转方向不一致.此外,鉴于中下地壳低速层的横向非均匀性,估计韧性流动并非贯通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而是被不同的构造块体和边界断裂限定在局部地区.总体而言,滇西地区下地壳的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偏低,具备发生韧性变形的构造条件.作为地壳和上地幔之间的解耦层,它使得青藏东部地壳块体旋转产生的构造应力未能传输至上地幔.腾冲火山区的地壳结构与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关,火山区东侧的高速结构代表了上新世时期火山通道内冷凝固结的岩浆侵入体或难以挥发的高密度残留物质,火山区西侧的低速结构反映了更新世以来持续至今的岩浆活动,壳内岩浆源主要分布在10~20km的深度范围内,横向尺度约为15~20km,有可能通过地壳深部的断裂与上地幔岩浆源区相连,估计腾冲火山区下方的岩浆活动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994.
针对目标区下第三系储层横向变化快,沉积特征不明显等特点,为提高滚动探井、开发井的钻探成功率,本文研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油气藏勘探预测研究方法.即运用多井约束波阻抗地震反演方法来预测砂体展布,同时对生成的地震波阻抗反演数据体中的振幅、厚度等暗含的有效信息进行提取,对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厚度变化进行准确而精细的描述和预测,最终依据此法优选有利相带,部署井位,取得了很好的勘探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进行抗旱找水中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定井的实例分析,阐述了利用激发极化法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区辨认含水层,确定含水层埋深,最终确定较好井位的方法。该方法对解决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干旱缺水现状有广泛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山东招远-平度断裂破碎带蚀变岩型部分矿石类型划分与实际生产工作相脱离,该文在前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定名方案,将矿石类型初步划分为含金蚀变花岗岩、含金黄铁绢英岩、含金硅化黄铁绢英岩、含金硅化岩、含金硅质石英脉和细脉含金硫化物。该划分方案使每一种矿石类型与金品位高低和SiO2含量的多少相联系,并作为找矿标志,操作性强,有利于矿山生产,加快了探矿进度。  相似文献   
997.
为满足徐深气田火山岩精细评价的需求,以蚀变性火山岩为对象,研究蚀变作用对储层物性、孔隙结构、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利用岩性指数和蚀变指数建立火山岩蚀变判别方法,并通过对电阻率进行蚀变影响校正,利用校后电阻率与孔隙度建立蚀变火山岩气水层识别方法,较好地解决蚀变火山岩测井解释难题,为有效勘探、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18口验证井进行气水层解释,经试气资料验证,解释符合率达到85.7%,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松辽盆地低孔低渗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 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松辽盆地 北部纵向上发育3个异常高孔带(ⅰ-ⅲ), 其深度分布范围分别为600~2350m、2500~3500m、3600~4400m,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12%~35%,6%~28%,5%~20%。第ⅰ高孔带主要发育在中浅层, 主要由Ⅰ、 Ⅱ型干酪根形成的有机酸溶蚀砂岩储集层形成;第ⅱ、ⅲ异常高孔带发育在深层,主要由Ⅲ型干酪根产生的大 量有机酸溶蚀砂砾岩储集层和火山岩储集层形成,大气水淋滤作用也有一定贡献。此外,裂缝和岩相对徐家围 子断陷深层异常高孔带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黄旗地区处于中朝准地台东部、胶辽台隆之营口-宽甸台拱南东端.研究区为辽东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分区东部,主要出露中生代岩浆杂岩和古元古代岩浆岩及地层,古元古代辽河群广泛发育.主要变质岩类型可划分为:片岩、变粒岩、浅粒岩、长石石英岩、钙硅酸岩及大理岩.研究区辽河群变质岩岩石化学特征为:1)硅酸盐类岩石SiO2平均含量为47.32%~78.6%,总体K2O>Na2;2)碳酸盐类岩石总体CaO>MgO,总的特征是富钙、镁.辽河群各类变质岩微量元素含量相似度较高,F、Rb含量高,浓度克拉克值较大.辽河群变质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为:ΣREE平均值为205.9×10-6,LREE/HREE平均值为12.8,δEu平均值为0.56;稀土分布图谱属右缓倾斜型,轻稀土分异较重稀土分异好,属于轻稀土富集型,具负铕和弱负铈异常.结合区域内辽河群原岩建造特点,可推断在古元古代时期研究区属地槽型大地构造环境,反映了辽河群地层整体上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火山-沉积建造序列.  相似文献   
1000.
Zircon U-Pb ages and geochemical analyt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the volcanic rocks of the Naozhigou, Ergulazi, and Sidaogou Formations in the Linjiang area, southeastern Jilin Province to constrain the nature of magma source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s. The Naozhigou Format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andesite and rhyolite and its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for 13 zircon grains is 222±1 Ma. The Ergulazi Formation consists of basaltic andesite, basaltic trachyandesite, and andesite, and six grains give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of 131±4 Ma. The Sidaogou Formation consists mainly of trachyandesite and rhyolite, and six zircon grains yield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of 113±4 Ma. The volcanic rocks have SiO2=60.24%–77.46%, MgO=0.36%–1.29% (Mg#=0.32–0.40) for the Naozhigou Formation, SiO2=51.60%–59.32%, MgO=3.70%–5.54% (Mg#=0.50–0.60) for the Ergulazi Formation, and SiO2=58.28%–76.32%, MgO=0.07%–1.20% (Mg#=0.14–0.46) for the Sidaogou Formation. The trace element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volcan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s)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s), relative depletion in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s)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s, Nb, Ta, and Ti), and negative Eu anomalies. Compared with the primitive mantle, the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Linjiang area have relatively high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0.7053-0.7083) and low εNd(t) values (?8.38 to ?2.43), and display an EMII trend. The late Triassic magma for the Naozhigou Formation could b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 newly accretional crust with the minor involv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basement and formed under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after the collis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and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Early 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 for the Ergulazi and Sidaogou Formations could be formed under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related to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Izanagi pl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