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756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61.
南鄱阳坳陷乐探1井原油树皮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鄱阳坳陷二甲村凹陷乐探1井在上白垩统周家店组发现油气显示。其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新疆非树皮煤成因的煤成油对比表明,它既具有煤成油的一般特征(如原油物性、族组分、姥植比、碳同位素特征),又有树皮煤的特殊性(如轻烃甲基环己烷指标、规则甾烷和萜烷的组成特征等),由此认为该井原油主要是由树皮煤形成的煤成油,它与本区广泛分布的海相二叠系龙潭组树皮煤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62.
南盘江坳陷及邻区海西晚期岩浆岩分布显示有从中、西部大规模玄武岩喷发→中东部中酸性岩浆活动→东南部花岗岩侵入的演化规律。其中,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西地区的偏基性岩浆活动受北东和北西向深断裂控制明显, 尤其以此两组断裂交汇处的岩浆活动强烈, 盆地构造背景属大陆伸展裂谷环境;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东地区为偏酸性岩浆活动, 主要受东吴运动形成的钦防造山带的控制,属大陆边缘造山带或岛弧造山带环境。岩浆活动的模式为: 早二叠世末期, 在研究区中、西部地壳强烈拉张应力作用下, 扬子板块向南东仰冲于云开地体之上, 钦防海槽关闭, 沿北东向的博白 岑溪断裂带发生陆 陆碰撞, 其动力来源可能与邻区的“峨嵋山玄武岩省”相关。海西晚期盆地的沉积特征也反映出岩浆活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863.
选取黄骅坳陷乌深1井的富含烃源岩的山西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在揭示其埋藏史与受热史的基础上,应用EASY%R0与TTI数值模拟方法对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反演、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ASY%R0反演的成熟度较合理与准确,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864.
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旋回变化,进而影响到地质历史中沉积物及生物面貌的旋回变化。牛38井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旋回地层学研究表明,沉积物和古生物对404.8ka的天文偏心率旋回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在一个偏心率旋回之内,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的变化,气候由热变冷再变热,古生物属种数量、沉积物粒度出现相应的的旋回变化。若以404.8ka偏心率旋回为单位来划分高频层序,可以保证所划分的地层具有异旋回性和严格的等时性。  相似文献   
865.
对孤北洼陷孔店组、沙四段生物、岩石、电性及地震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孔三段属灰紫色冲积产物,孔二段发育典型的暗色泥岩,沙四下亚段为红色砂、泥岩,沙四上亚段主要是灰色泥岩,夹有砂岩;电测结果表明:进入沙四下亚段时电阻率曲线相应抬起,沙四上亚段整体是一个低阻段,沙四段顶界划在下斜坡电阻的底部。孤北洼陷地层划分时要注重多重地层划分的方法,单一资料用于划分地层难于反映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866.
济阳坳陷古近系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大量的储层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表明,济阳坳陷古近系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等多种成岩作用。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压溶作用较少。胶结作用主要有十分普遍的石英次生加大胶结、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碳酸盐胶结物有早、晚两期,早期泥晶方解石主要分布在浅层,连晶方解石充填的深度分布范围大,中深部最为发育。溶蚀作用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物、长石颗粒和少量岩屑溶蚀。储层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在成岩演化过程中,长石的溶蚀作用、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溶解作用是影响孔隙大小的关键因素,早期方解石的胶结有利于后期次生孔隙的发育。不同凹陷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不同。在济阳坳陷西部的惠民凹陷次生孔隙主要发育于1500-2400m深度,向东至东营凹陷则主要发育于1650-2450m,再向东到沾化凹陷为2300-3500m,车镇凹陷为2200-2700m。从西向东、由南向北次生孔隙的发育深度逐步增大是受盆地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控制的。  相似文献   
867.
库车坳陷西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代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 1-D软件,利用回剥技术对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4个井点和邻区的两个井点进行沉降史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基底总沉降曲线与构造沉降曲线相似,沉降曲线呈上凸式。克拉苏构造带和拜城凹陷的沉降史特征与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沉降特征总体相似,只是各阶段的沉降速率、沉降量不同,反映了构造运动从北向南传递,沉降中心从北向南迁移的过程。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沉降特征主要分为5个阶段,这5个阶段的曲线形态由缓到陡,反映了新生代以来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一直处于挤压的应力环境中,且挤压程度由弱到强,直到第四纪最终定型,为典型的前陆盆地沉降特征。亦反映了天山造山过程中,库车冲断褶皱带由北向南推进,并最终到达秋里塔格构造带的过程。  相似文献   
868.
利用2001年度西林—潞城地区26条MT测线924个测点资料,建立了岩石电性特征表,构筑了合理的地电模型,对南盘江坳陷右江断凹区,包括隆林凸起、右江断凹及乐业断阶中的凌云凸起等构造单元的主要构造层位和断裂进行了追踪判别,揭示了三叠系底、石炭系—二叠系底和泥盆系底三个主要地质界面的高程形态,给出了主要断裂和向斜的构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区域及局部构造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对构造单元具有划界作用的一级断裂共计11条,均为逆断层,大部分NW—NWW向,多数延伸达10~100km,南倾,倾角50°~60°,浅部较陡,深部较缓,具同沉积断裂性质。主要向斜包括小河口、八桂、央边及西平等四个,全落在右江断凹,构造幅度在三叠系底面上为850~1400m,石炭系—二叠系底为1000~1750m,泥盆系底为1500~2500m。区内还分布有十多个出露或隐伏的背斜和凸起构造,全区尤其是右江断凹,构造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869.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四段钙屑砂岩气层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屑砂岩在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四段分布特别广,几乎每个构造、每口井都能见到。岩石大部分致密,目前只在局部井段见到孔隙发育能成为有效储集层。在大量岩石薄片鉴定及资料统计的基础上,对丰谷地区钙屑砂岩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储集物性和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丰谷地区钙屑砂岩气层单层砂体厚度大,碳酸盐岩岩屑含量高,方解石胶结物含量低,次生孔隙发育,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粒间孔。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三叠统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须家河组四中亚段烃源岩。本区钙屑砂岩气层与所经历成岩作用密切相关,属于成岩圈闭型气层。丰谷地区钙屑砂岩气层的形成过程对于勘探类似岩性气藏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0.
Drilling has shown that there is a large petroleum reserve in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of the Fushan Depression, South China Sea from reservoirs of the sublacustrine fans. To reduce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explorati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lacustrine fans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nalysis of the drilling cores, well data and 3D seismic data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and interpret the sublacustrine fans which formed in a lacustrine succession as the low-stand fan of the 2nd member of Liushagang Formation (SQEls2). The reservoirs we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pebbly conglomerates, mudstone shivers, muddy debris, various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cluding micro-faults, liquified deformation structure, ball and pillow structure, slump and stress-release deformation. Further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alaeogeomorphology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ublacustrine fans indicates that they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ublacustrine system in continental basins. More specifically, the western fan, controlled by the multi-level step-fault belt, is a typical gravel-rich sublacustrine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high gradient (2.8–3.3°), admixtures of muddy debris and pebbly conglomerates and poor reservoir quality, while the eastern fan, controlled by the flexure slope-break belt, is a sand-rich sublacustrine system dominated by relatively low gradient (2.0–2.5°), general fining-upwards trend with good reservoir qualit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explor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at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Fushan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