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186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24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41.
The vast bulk of topographic mapping - the geographical framework used to underpin many activities of the state and of business - has been created and is maintained to national standards. As a consequence, what is available differs greatl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Yet there is a range of needs for globally-consistent map information. Such need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the International Map of the World was an attempt to meet them. A multiplicity of factors has constrained the National Mapping Organizations from meeting this aim. However, new technologies have enhanced our capacity to create a geographical framework almost anywhere in the world. Using such technologies, commercial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bodies (e.g. the US military and its counterparts within NATO) have begun to produce wide-are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ature of the need for global mapping, the players involved and the drivers and obstacles to progress. It proposes a rapid way to enha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rough public/private sector partnership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skills, information assets and resources. If implemented, this could lead to global coverage of a framework derived from 1:25000 scale mapping within about two years.  相似文献   
742.
日本的国土开发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评述和总结日本国土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在西部大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是要制定明确的开发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开发方式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开发计划的实施 ;二是有效发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对西部开发的作用 ;三是加大力度促进西部中小城市的发展 ;四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处理好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  相似文献   
743.
Glacimarine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fjord adjacent to Muir Glacier in south-eastern Alaska consists of rhythmically laminated muds, stratified sandy mud, sand and gravelly mud facies. Cyclicity is recorded by gravelly mud facies deposited during winter by ice-rafting, black mud laminae formed by spring plankton blooms and variations in tidal rhythmite thickness and texture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meltwater discharg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the macrotidal fjord. Regular cyclicity in laminae thickness is tested statistically by Fourier transform and can be attributed to a lunar tidal cycle control in the five cores collected up to 6 km from the sediment source. Cores close to the source can have additional laminae as a result of discharge fluctuations, and distal cores may lack full cycles because of variability in the plume path and attenuation with distance. Cyclic variations in sediment texture are recorded i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profiles of the cores. High MS values are produced by turbidite sand beds or by stratified sandy mud deposited by overflow plumes during peak summer meltwater discharge. Low values reflect muddy intervals deposited during periods of low meltwater discharge, such as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measured by 210Pb dating range from 82 cm year–1, 2 km from the sediment source at the head of the fjord, to 16 cm year–1, 6 km away. These rates are within the same range as average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determined from cyclic seasonal markers within the cores. These data show that, with careful documentation, annual cycles of glacimarine sediment accumulation can be detected within marine cores. Cores collected from the distal portion of the basin were deposit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Muir Glacier from a tidewater terminus ending in deep water to a terrestrial glacier with an ice-contact delta deposited in front of the terminus. This transition is recorded by a coarsening-upward sedimentary sequence formed by turbidite sands originating from the prograding delta above fine-grained, laminated basin fill deposited by turbid overflow plumes.  相似文献   
744.
试论中国NSDI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遥感学报》1999,3(2):94-97
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要发展中国数字地球及其应用,就必须加在NSDI的建设力度,文中主要从(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标准,空间数据交换网络和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机构4个方面,介绍了中国NSDI的有关进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45.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药用海藻资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药用海藻的种类组成及其应用。经初步鉴定南麂列岛共有海藻类400余种,其中已知具有药用功效的海藻111种(小于20μm的微型藻类为16种,20~200μm的小型藻类为9种,大于200μm的大型海藻类为86种),隶属于红藻门49种、褐藻门20种、硅藻门15种、绿藻门14种、蓝藻门8种和甲藻门5种。根据藻类的药理、生理特性及药用功效,可划分为9类:(1)抗菌药(AF);(2)抗凝血、止血药(AB);(3)抗病毒药(AD);(4)抗高血压药(AH);(5)清热解毒药(APT);(6)驱虫药(AI);(7)抗肿瘤药(AT);(8)抗心脑血管药(BC);(9)抗艾滋病药(AIDS)。  相似文献   
746.
首次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的主要动物的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见的20种动物胃含物中,共鉴定出微、小型藻类83种。不同生境的动物食物的优势种类组成是不相同的。各动物胃含物种类组成和数量与其海区生境中的优势微、小型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基本相吻合。海洋动物摄食微、小型藻类具有季节变化,夏季虾类、鱼类的胃含物中均有出现的微、小型藻类种类高于其它季节。藤壶、贝类胃含物中均有出现的微、小型藻类种类数春季高于夏、秋、冬季。  相似文献   
747.
以2003-2012年三个时相的SPOT5和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区域。在行政村尺度下,利用GIS技术结合分异指数D和多组群分异测度模型D(m),研究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异过程、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3-2012年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各类居住用地分异度变化不一。农村住宅分异度逐渐增加,其余各类住宅分异度均呈下降趋势,花园洋房分异度数值范围为0.06~0.65,波动幅度最剧烈;2在传统住宅逐渐被新型住宅所替代的大背景下,花园洋房、商品住宅和普通住宅的占地面积与日俱增,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主要是沿海岸线和景色优美地区分布。农村住宅越来越稀少,住宅用地占地面积显著增加;3在住宅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政府决策、社会分化、市场机制和个人选择等因素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旅游地产在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748.
全国地震前兆数据入库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克昌  庞丽娜  李鑫  纪寿文  田力 《地震》2006,26(4):59-66
详细介绍了前兆数据入库处理软件Doqzh的功能特点、 工作参数文件、 数据入库流程、 两种数据入库模式、 错误处理、 工作日志文件以及支持的观测日志文件格式等。 该软件可对多种前兆数据、 观测日志以及电子月报表等进行入库处理, 对数据入库操作进行优化, 大大提高了数据入库效率, 且实现了数据入库操作的全程自动化, 包括连接数据库服务器、 连接FTP服务器、 下载文件、 备份文件、 数据包解压缩、 入库、 记录数据压缩包统计信息、 退出程序等。 该软件是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软件, 在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和多个省级前兆台网中心收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为全国地震前兆数据的汇集和共享以及中国地震局的大华北数据共享任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9.
蔡胤璐  韩晋芳  张志光  刘宝印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02-2022030002
截至2022年1月,日本共有9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其“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等梳理了日本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管理体系;从经费来源、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角度概述了日本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情况;以科普、旅游和社区发展的视角,探索了日本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开展。了解日本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增强社区参与、推动地质公园产品开发、加强地质公园科研工作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50.
截至2022年1月,日本共有9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其“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笔者等梳理了日本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基本情况、管理体系;从经费来源、基础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角度概述了日本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情况;以科普、旅游和社区发展的视角,探索了日本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开展。了解日本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增强社区参与、推动地质公园产品开发、加强地质公园科研工作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